《文化之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化之源-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序 言

  中华民族,犹如一部神秘莫测、亘古久远的童话,两大文明的源头——黄河和长江就穿过它的腹地,滔滔不息,奔流入海,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而在这五千年以外呢?当我们的目光穿越五千年甚至几万、几百万年的光阴,回到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沿着考古学家的足迹,我们看到,祖先们创造的远古中华文明犹如一朵奇葩,在世界古代文明的百花园中怒放。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但在国外学术界,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或宣扬中华文明外来说,或贬低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和成就,或对我国夏代及其以前的历史传说的真实性抱着极端怀疑的态度,否认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认为我国的历史只能从商代开始计算。

  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史前文明呢?被他们一笔抹掉了。

  20世纪初,正当人类起源“非洲论”成了无可争议的论断的时候,我国的考古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们不愿遗漏人类历史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在庞大的版图上搜索着任何一个有关古人类起源的信息。首先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随后是蓝田人、元谋人遗址等旧石器时代遗址相继被发现,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推进到了170万年以前。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开始被欧美知识界所关注。

  我国的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这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20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我国的史前文化遗址按照年代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的“青铜器时代”。云南元谋直立人大约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左右,曾被誉为我国最早的直立人。近几年,考古学家又在海河流域的泥河湾盆地发现了距今200多万年的人类遗址,把我国的人类历史再次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大约在一万年前左右,古人类社会进入了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渐渐瓦解,父系氏族社会确立,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

  随着社会进程的推移,大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人口聚居区,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则形成了华夏部落群,我们神话传说中的炎帝、黄帝、蚩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这里上演了一段段美丽的神话,尧、舜、禹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随着夏朝的建立,史前时期也宣告结束了,中国进入了古代文明时代。

  我国的史前文明延续了200多万年,先民们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创造了伟大的原始文化。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新石器时代遗址更已达到了六千多处,这些发现纠正了对我国文明史存在的各种偏见,盛及一时的人类起源“非洲论”不攻自破。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址也相继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的珍贵遗物,对于我们研究史前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状况以及探讨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外,夏商周时期的都城、居住址、墓葬、手工业作坊也被发现和大规模发掘,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及其文明的发展脉络也渐渐清晰,为研究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僚体制、工艺技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国有史可考的文明史一再被提前。

  本书也是按照上述的年代分期进行阐述的,区域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海河流域、东北地区以及珠江流域等其他地区。由于篇幅限制,本书只挑选了31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通过考古学家对这些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将考古的真相娓娓道来,把曾经失落的古代文明的秘密层层揭开,全方位地展示了古人类创造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成就,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难解迷团,更由此提示了华夏文明的根基所在。

  然而我们所讲述的,不过是我们先祖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一小部分,因为有更多的人类遗址还等待着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东方文化悠久的传统和深邃的内涵,也必将由考古学家们深入研究,更加完整地阐发出来。


黄土层下的万年回溯——蓝田猿人文遗址

  遗址名称:蓝田猿人文化遗址

  发掘地点:陕西省蓝田县泄湖镇陈家窝村、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岭

  发现及发掘时间:1963年,陈家窝遗址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人员发现并发掘,次年,公王岭遗址面世。

  距今历史: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10…115万年左右。

  考古地位:我国三大猿人遗址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把人类活动的时间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旧石器时代早期,从母系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

  蓝田县南傍秦岭,北临漏河,是我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曾为十多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及古代中国南北交通要道,在更早的110…115万年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犹如当今长江以南地区,正是这样的蓝田,孕育了我们中华文明最古老辉煌的文化。蓝田猿人的发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记录,也提供了黄河流域古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

  考古发现过程

  上个世纪的20年代,国内外考古界把目光聚集在周口店龙骨山,在这里工作过的考古学家却意识到,要弄清北京人的来龙去脉、生存状况等诸多问题,就必须要走出龙骨山。1929年的春天,在周口店进行过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杨钟健等赶赴陕北、山西、内蒙古,对这一带的黄土层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虽然他们并没有发现蓝田,却由此揭开了蓝田考古的序幕。

  1963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考察队到蓝田寻找化石,考察队由张玉萍、黄万波带领。结果在蓝田泄湖镇陈家窝村厚30米左右的红土层底部,发现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这是继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之后,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早期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翁氏野兔等一批温带草原的啮齿类动物化石,以及北豺、虎、葛氏斑鹿等动物化石。消息一经传出立刻轰动了学术界。

  1964年春,受全国地层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负责组织一次“蓝田大会战”——由全国12个科研、生产系统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几十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多支野外考察队奔赴蓝田,由著名的考古学家贾兰坡统一率领,对盆地内和周边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希望能在这里获得新的发现。

  5月的一天,考察队的一个小分队准备到蓝田北岭的三官庙地区去考察,因为当地老乡曾传说该地出现过“龙骨”。 但天公不作美,考察队走到半路就被大雨阻拦住了,队员们只好去公王岭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避雨。当地的老乡们听说有考察队要来挖“龙骨”,立刻主动找到了考察队,并告诉他们一个重要的消息:在东山(公王岭)上也有“龙骨”。

  对于“龙骨”考察队员们并不陌生,在中国,许多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是由“龙骨”引起的,甲骨文的发现也是如此。可实际上,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龙”,所谓的“龙骨”就是脊椎动物化石,特别是以哺乳动物骨骼为最多,其中有象、犀、马、牛、羊、猪、鹿等,“龙齿”就是这些动物的牙齿。“龙骨”在我国早年的收购站和中药店非常走俏,实际上他们所收购和卖出的“龙骨”都是远古动物化石。

  “龙骨”对于考古队员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他们当即决定改变原来的路线,首先去公王岭考察。第二天,考察队的几个人便来到了公王岭上,公王岭在蓝田县城东南17公里,是一个小土岗,前临灞河,后依秦岭,其前缘高出当地河床大约100米。

  在公王岭确实有许多“龙骨”,经过进一步的考察,队员们发现,公王岭的地层相当完整,在俯视河谷的断面上,可以看见三个互相叠压的地层,在黄土层中有厚约30米的砾石层,上面覆盖着厚约30米的“红色土”,红色土的下部夹有两层埋藏土,这些土层年代久远,地层一层叠一层,几乎每层都有能够鉴定地质年代的各种各样的古动物化石,由于许多地段层暴露出地面1300米高,这就为队员们提供了难得的考察场所。

  但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许多化石都被包裹在坚硬的钙质结核里,这种化石很软,但是围岩却十分坚硬,给发掘和修理工作带了不少困难,由于经验不足,很多化石都没有完好取出。当贾兰坡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就把发掘技术十分娴熟的技工武英调来公王岭,武英也不负重望,就是他首先发现了蓝田猿人的遗迹。

  5月22日,武英从一块坚硬的钙质结核中发现一颗牙齿,它当时只露出一半,后来在发掘时又裂开了,另一半还包裹在结核里,一时无法确定它是人类的还是普通灵长类动物的牙齿。那几天武英牙病发作,但当晚他强忍着疼痛,在灯下一点点地剔除那半颗牙齿牙面上的胶结物。当两个清理好的半颗牙齿合到一起时,一颗完整的人牙出现在人们面前。发掘工作的这一重大突破让队员们兴奋异常,一个月来的疲劳、辛苦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