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化之源-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类学家吴新智也在1960年发表论文指出,魏敦瑞的一些测量数据不够精确,造成3个头骨之间的一些差异被夸大了。和裴文中一样,吴新智主张3个头骨的种种特征实际上是处于形成中的蒙古人种变异范围之内。

  实际上,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无论哪一时期、哪一地区都不存在“纯之又纯”的人种,今天生活在地球上各地的人群是人类经历长期进化、迁移、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2。山顶洞人的墓地

  目前来看,在山顶洞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大约代表10个个体,包括不同的年龄段,从老年、壮年、青少年到幼儿都有,甚至包括一个新生婴儿。上述化石并不是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其中在下室出土了3个头骨和部分体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就提出了疑问,这些尸骨已经被扰乱过,但到底是谁扰乱了他们的遗故,目的又是什么呢?上世纪6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讨论。有人认为是敌对的部落跑来“挖祖坟”,也有学者认为是鬣狗所为,与人无关,山顶洞不是出土过这种喜欢吃腐肉的“草原清道夫”的完整骨架吗?我国考古界的权威贾兰坡则认为“二次葬”比较可信。

  3。穿孔贝壳的来历

  在山顶洞出土的装饰品中还有三只穿孔贝壳,经过鉴定它们不是淡水贝类而是生长在海水里的海蚶。现在的山顶洞距离最近的渤海湾大约为165公里,山顶洞人不顾路途遥远,亲自到海边采集贝壳的可能性不大。那么,这些贝壳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有专家认为,山顶洞时期已经出现了物品交换,这些贝壳就是山顶洞人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从生活在海边的部落那里交换来的。也有专家认为,是海陆变迁缩短了山顶洞与海洋的距离,使山顶洞人有机会采集这些贝壳。据测定,山顶洞人生活在末次冰期中的一个暧期,这时华北一些沿海地区曾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海侵现象。于是部分专家认为,当时的海平面大幅度上升,缩短了山顶洞与海边的距离。不过,这些推测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详细的地质钻探资料来证明。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现状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上,距市区50公里,是闻名世界的古人类遗址,素称“北京人之家”。出土的化石及遗址已经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生物史和人类史“博物馆”。

  不过可惜的是,在山顶洞遗址中出土的8个山顶洞人的遗骨,已经在抗日战争期间和北京猿人化石一起丢失了,只留下3个完整的头骨、几个下颌骨以及少量其他骨骼的模型可供人们研究。

  目前这些模型展出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近几年,位于山顶洞遗址附近的爆破和火车震动的影响,对山顶洞遗址危害较大,这些震动有可能造成岩石从较陡的斜坡滑落,产生塌方。当年在遗址旁边采石厂的爆破作业,对遗址也造成了比较大的损毁,而周围水泥厂的粉尘所形成的酸雨更是直接侵蚀岩石。

  为了保护山顶洞遗址,2005年,北京市政府对动用了大量资金对山顶洞局部地段进行加固,为了防止雨水的腐蚀,在山顶洞遗址上设置一个钢化玻璃罩当作防雨棚。目前,这些工程正在进行当中。   


来去无常的远古人——东胡林墓葬文化遗址

  遗址名称:东胡林墓葬遗址

  发掘地点: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村

  发现及发掘时间:1966年发现,正式发掘开始于1991年。

  距今历史:9000…10000年

  考古地位:对于再现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东胡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的一段空白,对人类尤其是北京人从山顶洞居住向平原居住发展提供了重大科研依据。

  东胡林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处在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东胡林背山而面水,避寒风而迎暖流,适合古人类生生不息。清水河的两岸是绵延不断的山丘,山丘下散布着一些低矮的黄土台子,就在这些黄土台子里,埋葬着距今约一万年前的先人,他们被称为“东胡林人”。

  考古发现过程

  在东胡林村,清水河安静地向东蜿蜒而去,在不远处汇入永定河。这是一处安静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小村落,可就在50年前,它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原因就是那著名的“东胡林人”。

  “东胡林人”第一次露出土层是在“文革”前,那是一次掘土造田时的偶然发现。四清运动中,北京市派了一支十多个人的四清工作队,和东胡林村里的生产队社员共同劳动。那时的东胡林村共有4个生产队,当时23岁的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郝守刚在第三生产队负责青年团工作。

  1966年的3、4月份,天气已开始转暖,生产队决定派18个人到村西山坡上挖黄土垫河滩造田地。正在人们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在山坡的土墙下方几十厘米处,一具无头尸骨随着人们的铁锹露出了地面。接着,他们又在相距5米远的地方挖出了另一具尸骨,其中一具尸骨的手骨四周还有一厘米的小贝壳串成的手镯、项链,在土里埋藏的形状也比较完整。

  当时大家谁都没有在意这几具尸骨,那时,在地里挖出尸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他们胡乱地将这堆尸骨扔在一边,又开始埋头干起了自己的活儿。

  但,这些尸骨的突然出现却引起了郝守刚的注意,他在地质地理系读书,多少懂得一些土层分布的专业知识,于是,郝守刚初步断定这是个古人类尸骨。为安全起见,他特意抱了几捆玉米秸盖在尸骨上保护,并立即报告给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有关专家很快就来到了现场进行勘察和发掘,并一致认为这一带很可能是原始人生活的区域。研究发现,这3具遗骨中有2具是成年男性,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第3具遗体,她属于一位16岁左右的少女。这位少女的尸骨在被挖出来时呈弯曲状,腕部发现了用牛肋骨制成的骨团。这副手镯比较完整,在被挖出来时还保持着圆圈儿的形状,但搞不清楚它们是用什么串起来的,原物可能是长短相间,因而显得错落有致。

  在少女的胸前,遗落有50多个小螺壳,就是郝守刚最初发现时所说的项链。螺壳大小匀称,排列整齐有序,每个螺壳上都磨有小孔,看来这串螺壳是用绳子串连起来,挂在少女胸前的。这个墓葬中仅有的两件装饰品都佩戴在这位16岁的少女身上,一些专家据此认为,这一现象表明了当时人对妇女的尊敬,有可能是母系社会中女权制的一种体现。另一具较完整的是个小女孩,女孩手上还戴着骨镯。

  正待人们进一步研究珍贵的骨骼之际,一场政治风潮席卷整个中国,这里很长时间没有再进行过深入的发掘。十年过去后,当人们打算对这些骨骼做深入研究时却发现,出土的三具远古的残躯锈骨早已了无踪迹。虽然尸骨已经不见了,但东胡林人墓葬地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很多的专家学者来到了东胡林,希望能在这里再次发现点什么,但却一直没有收获。

  1995年5月的一天,当地农民在刨土时第二次挖出了“东胡林人”尸骨,郝守刚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到现场。遗憾的是,发掘出来的头骨已经成了像钮扣大小的碎块,郝守刚心疼得不得了。为了证实东胡林人生活的年代,郝守刚还到美国对遗骨做了碳14鉴定,证实“东胡林人”生活在距今9000至10000年间,属新石器时代。

  对东胡林的关注由此多了起来,东胡林墓葬往日的宁静被打破了。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批准,1999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东胡林考古发掘队,对东胡林进行一次大规发掘。

  2001年7月,东胡林考古发掘队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了,出土了一批重要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螺壳、兽骨等,另外还发现了多处东胡林人的烧火遗迹。考古队在这些遗存处采集到了丰富的木炭、土样、骨骼、螺壳等。为测定年代、进行孢粉分析以及进行DNA研究提供了标本。

  2003年9月24日,考古发掘队对“东胡林人”遗址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挖掘。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人们相继挖掘出了3个“灶坑”以及一些贝壳、陶片、动物的骨骼等一批重要文物。这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发现1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出土了一具东胡林人的尸骨。

  这具尸骨是在发掘工作进入尾声时发现的,考古队的副领队郁金城是最先发现者。10月19日下午,考古队本打算按今年计划进行最后阶段的勘察,准备再寻找些石器。在挖掘时,郁金城突然发现了一块腿骨。于是,他马上调集人力对该地点进行扩方,寻找墓葬。第二天,一具完整的人骨终于出土了。

  这具尸骨身长约1。65米,头部左眼眶略微有些破损,其他部位保存非常完好。令人惊异的是,在尸骨的口鼻之间还发现了一块小拇指大小的玉制品,只是还搞不清楚这块玉是否为装饰品。在这具尸骨南侧是已经清理好的3处用火遗迹,其中一处可明显看出用石块垒成且有火烧过的痕迹。

  挖掘区还出土了大量大小不一的石制品,旁边还分布有一些兽骨和兽牙。这说明1万年前这里还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包括鹿在内的许多动物成群地出没于此地。北京西部地区属太行山余脉,永定河、清水河等京城几大水系都从此流过,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环山聚水”的独特生态气候,非常适合古人类居住。那时的东胡林人已经离开了祖辈居住的山洞,开始在黄土坡上建造自己的房屋。

  东胡林发现完整尸骨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大批考古学、地质学、体质人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