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化之源-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玉龙显然是红山文化玉雕中最夺目的亮点,其独特而精美的器形以及众多的出土数量使它成为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种类。同时,“龙的起源”这一流行多年的热点问题又因红山龙的出土而再度升温。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大体分为两类,一类玉龙体形细瘦,有飘动的长鬃,主要呈C形;另一类则环体肥厚,首部硕大,有双耳,吻部有皱纹,形象似猪,因而这类玉龙被称为“猪龙”。

  以玉猪龙为代表的动物形玉器,还包括了龟和鸟两类,这些是红山玉器中内容丰富、制作技术很高的一类器物。不少器物背面有穿孔。从出土情况看,它们有特殊的功用,绝对不会是一般的装饰物件。比如玉龟就常常是成对出土,分握于墓主人的两手,可能具有某种神性的象征。

  红山文化冶玉的技术比较先进,制作颇费人工。一般将玉材切割成大致外形,然后通过再加工,将边缘部分磨得圆钝光滑。在装饰艺术方面,红山人对玉器表面的刻画十分慎重,但对于刻画动物形象时,总是在头部、羽翅位置适度刻划,然后是通体磨光。红山文化玉器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是在玉器表面磨出很浅但宽窄深浅十分均匀并随器物形态变化的浅沟纹。这种技法的难度大大高于一般的切割、刻画、钻孔和打磨,使玉器温润的特质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由于红山文化玉器从器形到制作技法方面的这种种特点,使其在同时代的史前文化中成为姣姣者。

  对于研究者来讲,红山文化的价值却不止于玉器。同时期一般墓葬中常见的石、陶、骨器等随葬品在红山文化的积石冢中基本不见。实际上,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和堆砌于冢四周的陶器也都制作精良。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非常特别,它们一般都摆在冢上,是一种红色的筒形陶器,很厚,腹部一面会有黑色彩绘。特殊之处是这些陶器都没有底部,然后它们被成排地竖立放置在冢周围的一圈台阶上。由于这种现象十分奇特,很多学者对这些有意摆放的陶器的功用作过讨论。有人觉得是和墓葬祭祀有关的陶鼓;比较权威的认识是从力学角度分析得出的,认为它们起到保护冢顶和周围石砌不至于坍塌的类似“坝”的作用。

  由于红山文化遗址处于长城南北交汇的独特位置,它的辉煌成就就更为发人深思,它那充满神秘气息的玉器,“唯玉独尊”的埋葬制度和恢弘真实的女神崇拜,构成了这个有5000年历史的北方原始文化的立体形象。毫无疑问,红山文化将是中国文明起源历程中一个精彩的前奏。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现状

  牛河粱遗址以其“中华文明发祥地、东方文明的曙光”的普遍价值,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1988年,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牛河梁遗址被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4年牛河粱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三十个大遗址之一重点保护。

  牛河梁遗址位于万亩松林中,自然环境很好,但由于历史原因,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一些采矿点和选矿厂的存在威胁着遗址安全。为加强保护,朝阳市决定对建平县和凌源市境内遗址保护范围内所有的碎石场和采矿点一律停产,企业建筑物、构筑物全部拆除,并搞好地貌恢复,严防死灰复燃。

  目前,牛河梁遗址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牛河梁遗址多年来一直按照申遗的标准在进行保护。朝阳市政府为了制止遗址范围内的破坏文物等违法活动,发布了《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管理规定》和《关于保护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通告》。2002年7月,朝阳市政府还在遗址成立了公安值勤室。并对重点遗址点,如女神庙、2号积石冢、16号积石冢进行重点看护,24小时值班。

  2003年,辽宁省文化厅和朝阳市政府在北京召开了《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专家论证会,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讨论并原则通过,并于2004年批准实施。

  过去,一直认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历史的源头,红山文化只是一个分支或者是一种长城南北“混合文化”。可是随着红山玉器的进一步考定,特别是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把史前文化的研究重点由黄河流域向北转移。红山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中华5000年文明发源的性质。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