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2-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502-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给A。F。的信。——原注    
    ②伊普雷,在比利时西北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多次发生激战的著名战场。——译注    
    他在法国和英国的医院里住了六个月,然后作为伤员遣送回国。对他来说,战争已经算完了。    
    两三个星期以后,他回到大学里准备取得学位。毕业的时候,多伦多的一家陆军医院给了他一个实习医生的位置,但是他拒绝了。他从战场回来的时候,怀疑在屠杀和破坏的后面是不是还有别的东西;不过他也只是怀疑而已。他找不到答案,甚至也提不出明确的疑问。他只知道别人还在那儿;且不管这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总不情愿坐在边上旁观,而觉得有一种和他们在一起的需要。    
    图片20  1917年白求恩加入英国海军。    
    他加入了英国海军,在“飞马号”军舰上当上尉军医,一直到1918年。停战以前六个月,经他自己请求,被调到驻在法国的加拿大航空队里当军医。    
    德国投降的时候他正在法国。庆祝胜利以后,他和朋友们坐在一家巴黎小酒馆里,大家都纳闷,不知道现在会发生什么事了。他二十八岁,两鬓未老先衰地露出了白发;大好青春已经付诸流水了。大战在白求恩的学生时代后面加了一个句点。现在又在白求恩的成人时代前面画下了一个问号。他突然感觉到衰老,不知所措——模模糊糊地开始向往新鲜的事物。    
    年轻的时候他只认识加拿大;成年以后他只认识欧洲。他发觉自己成了一个没有归宿的人,彷徨歧途,走投无路,只是丧失的时间需要去追补。他感到幻灭,那就是西方小说家在以后二三十年中要在西方世界传布的幻灭……他留起了胡子,在英国退了伍。    
    四    
    后来,他回想起战后的伦敦岁月,总说自己是“海外戆人”①。    
    ①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欧洲游记取名《海外戆人》,讽刺美国游客盲目崇拜欧洲的文物。——译注    
    他到达伦敦的时候身边只有空军的军饷;可是不久他就很阔绰地过起日子来了。“我没钱,”他这样解释,“但是喜欢艺术。我不久就发觉一件很妙的事:许多很有钱的人对艺术却一窍不通。我就利用起我的鉴定的本领来了。”    
    他到法国和西班牙去,利用鉴定的本领,在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品铺子里,以及灰蒙蒙的货栈里搜罗货色,拿到伦敦去卖,赚一笔厚利。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总共只有一百英镑本钱,都是向朋友们借来的。他带回来许多好货色和精巧的艺术品,卖给伦敦的艺术品商人,净赚了两百英镑。每到存款不多的时候,他就渡过英吉利海峡。有两年他就这样挣了足够的钱来买最好的衣服,最好的食物、最好的酒、无数的书,别人借钱有求必应,并给自己备办了粘泥、颜料和画布。    
    在儿童医院以及后来在热病医院共事的那些实习医生,因为不知道他的“商业旅行”,把他当作一个有钱的加拿大大牧场主的少爷。他没有纠正他们的错觉,因为他觉得这事有意思得很:他来自一个生活简朴的家庭,而他们却以为他一直过惯了奢华的生活。只有一个百万富翁的儿子才能那样瞧不起钱。当初上大学的时候,他把所挣的每一分钱都省下缴学费,现在他是在补偿那么多年所受的苦。    
    他走在街上的时候,摆动着一根手杖,胡子和灰白的两鬓使他显得比实在的年纪老些,做工极讲究的衣服使他显得很英挺。他出入梭瑚区①的公寓,那样子真引人注目。在那个公寓里,他和一个在法国认识的澳大利亚医生住在一起。他们在这儿,在梭瑚区的中心过尽了放浪形骸的生活。


《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第一部分第一部 死与生(5)

    ①梭瑚区是伦敦放浪形骸的艺术家聚居的地区。——译注    
    他的公寓里堆满了奇异的雕刻品——石膏的心脏、肾脏、脑子、卷曲的肠子、骨头、腿、手和手指。他喜欢人体的外形,对于各器官和内脏也极有兴趣。“我住的地方就像一家血淋淋的肉铺子,”他后来回想起来这样说。    
    他在这个“肉铺子”里接待宾客,为一群年轻的崇拜者,一些作家、美术家和音乐家所围绕,他们每晚聚集在这里听他高谈阔论,同时放量饮酒。在战后的波动里,在和平带来的争端以及纷乱的世界的恐惧、麻木和幻灭中,他向他们大谈他的人生观。    
    图片23    
    当他夸夸其谈款待宾客的时候,别外的人们却正在认真地为他们的重大的怀疑寻找答案。随着各种流行的狂热、各种教派、爵士音乐和不加标点的诗,新的先知的名字也进入了公众的意识。有些人梦想以威尔逊的“十四点”①作为新世界的指南;有些人梦想费边社会主义;有些人借西格门·弗洛伊德②的名字把“无意识界”供奉了起来;有些人在卡尔·马克思的旗帜下行动了起来。    
    ①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1913—1921),第一次大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所谓和平原则“十四点”。——译注    
    ②弗洛伊德(1856—1939),奥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译注    
    当时正是乔治·萧伯纳最出风头的时候,但是他的剧本和费边主义的见解居然没有引起白求恩的注意。在二十年代早期的伦敦,这实在得有点儿本领,而白求恩却做到了,后来他变成萧的崇拜者的时候觉得很难为情。    
    白求恩也有他自己的先知,那是在英国文学界一度影响极大而当时几乎已默默无闻的一个人。这个人是奥斯卡·王尔德③精神上的父亲。他的名字是瓦特·佩特:教授,作家,批评家,提倡感官、兴味、快乐的先知;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许多大学生所崇奉的文化英雄。他正合白求恩的口味,白求恩彻头彻尾应用上了他的名言:“目的不在经验的成果,而在经验的本身……永远用炽烈的、宝石般的火焰燃烧,并且保持这种欢狂的境界,这便是人生中的成功了。”    
    ③王尔德(1856—1900),英国作家。——译注    
    在二十年代早期的伦敦,白求恩拼了命去追求瓦特·佩特所说的“成功”。    
    这位年轻的医生沉浸在战后伦敦放荡的气氛里,他一面在医院工作,一面学习,一面通宵狂饮。目的是要体验一切。战争让他认识到生命不值钱,死起来很快,而人能用来体味生活所提供的一切事物的时间却很少。    
    与此同时,他母亲经常给他写信,劝他要牢记《圣经》,要做礼拜,要避免犯罪。他很孝顺地写回信,向她报告自己做实习医生的进展。    
    一连三年他忙着做外科手术、绘画、雕刻、结交新朋友、解释佩特的学说。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伟大的外科医生,只不过是一个努力和时间的问题罢了。三年以后他的实习期满,便在伦敦东区的一家私人诊所里任职。    
    “啊,命运之神,命运之神,”关于这个时期他后来写道,“她们是以两个女子的形式出现的。”    
    第一个女子是埃利诺·德尔①大夫,她的丈夫是一个富有的英国实业家,她本人也极富有。她就是白求恩在其中工作的那个东区诊所的所长,后来做了他的朋友兼资助人。在她的敦促指导之下,他努力进修,准备参加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的考试。一个年轻的医生要进修就得有钱,比他去法国和西班牙做买卖所能挣的还要多的钱。德尔大夫供给他钱,白求恩大夫记下数目,好在日后全部还清。他答应德尔大夫到欧洲去继续进修两年,然后在她的赞助之下在伦敦挂牌行医。    
    ①这是个假名。——原注    
    1923年秋天,他到爱丁堡去参加外科医学会的会员考试。在那儿他认识了第二个女子,弗朗西丝·坎贝尔·彭尼。“那是一听钟情,”他老爱这么说。弗朗西丝讲话时用一种柔和悦耳的爱丁堡声调。她的声音、美貌以及“一种不平凡的天真、不平凡的脱俗、加上不平凡的聪明”,全使他大为倾心。接着他热烈的追求也让她倾心了,于是在他考试以后两三个月,他们就在伦敦结婚了。    
    她当时二十二岁,是爱丁堡一个有名望的人家的独生女儿,英国和欧洲上流社会最好的精修学校①的产物。    
    ①一种为有教养的上流社会年轻女子准备进社交界而设立的学校。——译注    
    图片7弗郎西丝个性恬静而羞怯。    
    他们婚后的第二天,他宣布身无分文,最好准备私人开业。在爱丁堡的时候,他向她提起过他打算到欧洲去进修。她问他为什么现在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回答好像很简单。他现在是结了婚的人,准备负起做丈夫的责任,不得不延搁一部分计划。但是弗朗西丝不懂这个道理。她宣布她有一小笔遗产,因此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可以继续进修。这一小笔遗产是新消息,好消息,不过他想动用其中一部分在伦敦开设诊所可能更好些。但是弗朗西丝不同意。她不愿意让他的医生事业因为结婚受到妨害。于是1924年春天,他们就到欧洲去了,一面度蜜月,一面求学。    
    弗朗西丝,年二十二岁,个性非常恬静而羞怯。白求恩,年三十四岁,为人非常直率,举止豪迈。他们彼此相爱,但是由于背景不同,发生了冲突。像当时许许多多上流社会的年轻妇女一样,弗朗西丝对于结婚生活的种种亲密关系怀着一种近乎病态的恐惧。不久以后他们中间就经常闹别扭、吵架、发生隔膜,使彼此间的敬爱受到了损伤。白求恩的婚姻不久就成为他失败的象征,而战后欧洲混乱的气氛更增加了他的惶惑。    
    他心里的种种不快使他做出了没理性的行为,弗朗西丝感到害怕,因此就更加矜持。他们的关系成为一串吵架与和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