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准确理解可能性、不可能性的含义及其原因。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它同偶然性有一定联系,但主要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决定的,有它存在的客观根据和条件。不可能指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根据和条件,因而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如石头变小鸡、制造永动机等皆属于此。
第三,根据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和谬误有着原则界限;真理发展具有无限性。真理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十分重要;而且那位科学家的论断主要不是依据经验,而是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作出的。因此,备选项A应予排除。
可能性根源于现实的客观根据和条件,它是客观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同地位、立场、素质和能力的人对可能性固然有其作用、甚至起重大的作用,但认为“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有否认可能性的客观性之嫌,更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哲学命题。因此,备选项B也不成立。
备选项C否认不可能性,是片面的。不可能固然永远不能实现,但无视不可能,不顾客观规律和条件,去办那些办不到的事,却是时有发生的,这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那位科学家在判断什么是可能或不可能的时候,是以他具有的十分丰富、又十分有限的知识、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任何一个人的认识都受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以及主体自身条件的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只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真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世界又是无限的,已知和未知比较,未知的事物及其规律要多得多。由于科学新发现及新的技术手段的采用,原来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会转化为可能,从而使原来的判断成为错误,而原来认为可能转化为不可
能的则是少有或没有的,从而保持着原来判断的正确性。因此,判断什么是不可能比判断什么是可能有较大的失误的可能性。所以,当那位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
“对的”,说明了真理的客观性即绝对性;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错的”,说明了真理的适用范围、条件性、有限性,即相对性;两个“差不多”的用语,同样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总之,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D是唯一正确答案。
【相关知识衔接】可能、不可能的含义及其原因;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人的认识受限制和犯错误的原因。
【命题趋势】此考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两部分,需要有较全面的分析能力,有较大的难度。命题难度的增大是2005年考研命题的一个趋势。
(二)选择题Ⅱ
1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答案】BDE
【简析】此题考卷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
唯物辩证法否定观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基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斗争,最后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不是否定一切。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必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它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要么否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把把否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因此是抽象的否定。很明显,备选项A、C属于辩证法的否定观,选项B、D、E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观点。
【相关知识衔接】两种否定观的分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之一,其对立的根源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
【命题趋势】此题考查的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理论观点。要注意在理论上划清辩证法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原则界限,同时要注意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否定观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注意辩证否定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反对实际生活中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答案】B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中的系统观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相互联结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相对稳定性等。其整体性是指它对内使其构成部分没有独立意义,对外是以整体面貌出现,具有其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不具有的整体特征和功能。因此,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其结构性是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组织方式或结合、联结方式,系统的整体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部分),而且取决于这些要素(部分)的结构,要素相同,结构不同,系统整体的性质也不同,因此系统整体的性质、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部分)的机械总和。(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必然包含着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它包含整体的基本要素,
它的性质渗透于整体之中。(3)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转化:整体对包含着它的更大整体来说就转化为部分,部分对它的构成部分来说就转化整体;部分可以转化为与它的整体并列的另一整体(如分解、分化、分裂、解体等),整体可以转化为与它的部分并列的另一部分(如融合、兼并、整合等)。
作为系统整体存在的生物个体与其组成部分的细胞及DNA的关系也是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此,选项B、D、E符合题意。备选项A属于机械论的整体观、系统观,备选项C与正确选项B相悖,都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关系,要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命题趋势】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整体观、系统观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此知识点仍存在再考的可能性。要关注自然科学及其发展,提高对其成果进行哲学分析的能力。
3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
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2001年文、理科多选题第16题)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自己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其重要作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理解和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树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
思维方法,善于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推动事物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
向发展。
1999年,中美两国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WTO达到了“双赢”协议,这是中美双方长期谈判相互斗争的结果,体现了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因此应选A。长期的谈判使中美双方认识到,中美双方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是相互促进的,这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应选B。长期谈判还使双方认识到,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这又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应选E。总之,中美双方在谈判中体现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因此应选D。因为是“双赢”,而不是“单赢”,所以并不体现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是矛盾解决的一种方式和结果,与本题中“双赢”不合。所以备选项C应予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全面理解和把握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命题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的作用,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在理论上要全面、深刻加以理解和把握。此题是在考研中第一次以《形势与政策》为内容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能力,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2003年多选题第16题)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