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刀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是刀郎-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多人以为刀郎制作广告音乐赚了不少钱,令刀郎百口莫辩。其实制作一条30秒的广告音乐最多能收入3000元,而且他把很多资金花到制作音乐上,除去房租、电话费等,简直就是所剩无几。    
      而其他如制作片头音乐等,几乎都是免费的。    
      那个时候,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也很窘迫。常常是几个人凑钱去买上一盒烟或者喝上一瓶“下岗大曲”。    
      如果说还有什么东西让刀郎支撑下去的话,也许就是他的原创梦了。这种支撑的力量或许是一种年轻人固有的不服输的精神,到现在,刀郎回首那些往事,也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青春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有的人莫名其妙虚度过去了,有的人却坚持着朝某个方向一直走了下来。也许天才就是这样,天才,就是相应某种上天的力量,在青春的沼泽里抓住某种东西并且不放,最终成了天才。    
      也许是这种召唤,让刀郎从四川到了海南,又从海南到了新疆,从地图上看,他的行迹好像是一个大大的“√”,刀郎认为这是吉利的象征。但后来他的一位朋友却有另外的解释,认为站在新疆的角度,应该是一个阿拉伯数字“7”,这表明刀郎要在中国火七年。刀郎听了这种说法,不以为然,他说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做出好的音乐,对能火几年,他自己并不关心。    
    


第二章 寻找 “新新疆” 的感觉你的故事我的歌

      刀郎第一次萌发做《新疆原创第一击》这张集子的想法是在1998年的冬天。    
      当时新疆卫星经济广播电台新开办了一个栏目叫“非常快乐”,节目主持人远方约刀郎的创作室给这个栏目做片头音乐,闲聊时他们谈起新疆的原创音乐。远方被刀郎对音乐的理念和执著精神所折服,于是萌发了和刀郎合作开设一个原创音乐板块的想法,这正好和刀郎做原创音乐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们商议后决定用“你的故事我的歌”这样的形式来做。    
      “你的故事我的歌”主要是想通过广播这样的媒体来扩大原创作者群,扩大原创题材范围,吸收更多的原创歌手加入,也希望通过“你的故事我的歌”这样一个栏目唤起社会对新疆原创音乐的关注。具体方法是:每周四由听众打热线电话或写信来讲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根据这些题材由刀郎他们或听众来创作两首歌曲,并由刀郎制作出来在星期日的节目里播出。这样,一年就会做出一百左右首新歌。他们准备一个季度做一张唱片,这样的话,一年就会做出四张。    
      就是这样的一个想法,导致了后来两年刀郎的艰辛历程。    
      节目开播以后,听众的反应的确非常热烈,打电话及写信的朋友几乎是以几何数字递增,由此而产生的音乐作品不断地通过歌谱、磁带小样的形式,从乌鲁木齐、昌吉、库尔勒、伊犁等地邮寄到刀郎的手里。    
      但仅有热情是不够的,他们经过细心挑选,发现能用的作品实在不多,扪心而论,有好的作品如《水磨河和老榆树桩》、词作品《的哥阿德》《旧爱》等,他们后来都把它收录进了唱片里面。    
      但是绝大多数的作品要么因为模仿痕迹太重,要么因为生活气息不浓而被否定了。即使有能用的作品,作者本人不是要求报酬便是提出作品要收录进唱片里。    
      但因为做这档节目本身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所以参加创作的朋友都没有任何报酬,很多要求付报酬的作者到现在都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对此刀郎一直感到歉疚。他要作者特别告诉大家:制作这个节目他们没有任何赞助,也没有任何单位付钱,他们也没有拿这个节目挣过一分一厘钱。    
    


第二章 寻找 “新新疆” 的感觉歌手在哪里

      经过精挑选,加上西北创作室的创作,歌、曲出来了,紧接着是找歌手的问题。由于每个星期有两首歌要演唱,所以需要大量的歌手。但乌鲁木齐不像北京那样有良好文化环境的城市,许多的歌手在那儿东游西逛寻找机会,谋求发展,需要哪一种音乐风格的歌手都很容易找到,而且大多数的个人素质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歌手在乌鲁木齐相对要难找得多(这里面不包括唱美声、民族的传统歌手)。    
      一般在乌鲁木齐的歌手大致有三种:一是在艺术团体或艺术学校的专业歌手,二是在各个歌舞厅或酒吧的职业歌手,三是各个单位的业余歌手。    
      刀郎他们的目光主要放在二、三类的歌手上面。但是歌舞厅或酒吧的职业歌手大多把钱看得比较重,社会习气较浓。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模仿,有的模仿周华健、有的模仿刘德华,阴阳怪气的,很难再调教过来。各个单位的业余歌手倒没有这样的习气,钱也不是看得很重,参与意识很强,但他们白天要上班,晚上不敢熬夜,而且个人专业素质较差,学歌慢,音准控制能力弱,音色不易把握,所以最后刀郎决定培养自己的歌手。    
      他们培养歌手没有收取学员一分钱,相反刀郎他们自己还投入了很多教育费用,请教师来给他们上课。但是学员在入学前信誓旦旦一定会努力提高自己,上了几天后,便开始迟到、旷课、课上随意聊天,甚至不按时换课。更有的学员中途退学,原因是好奇心已满足!    
      王宏伟(当时是新疆军区歌舞团的青年歌唱家,后来名扬全国)给他们上完课后对刀郎说:“罗林(刀郎的原名),这不是办法!他们根本不会珍惜这样不花钱的机会!如此下去只会浪费精力和时间。”    
      武警指挥部的青年歌唱演员马兰教完课后也生气地说:“我们在北京学习时,哪有学生敢和老师顶嘴吵架的!”她教完一堂课后就不想再来了。    
      失望之余,刀郎决定向全社会招收歌手,希望通过这次行动找到一批真正热爱音乐的年轻人。    
      刀郎现在还记得那时的火爆场面,在他们招聘歌手的地方城市大酒店四楼的酒吧里,人山人海,来面试的歌手表情各异:渴望的、焦急的、好奇的、矜持的、故作天真的、自我感觉良好的……    
      面试在不停地进行着,99%的面试者不识谱,还有好多唱歌跑调的,其中多数承认没经过专业训练,只是在卡拉OK厅里唱过几回,朋友们都说不错,于是便来面试了。有一些各方面都还不错,如形象、音色、音准都比较好一些,但又因为要上学,家长怕影响他们孩子的学业而不同意加入。    
      经过近一个月的精挑细选,刀郎他们总算选中了十几个人,在他们中间,后来诞生了一批像娟子、白雪峰、马亚红、夏江、吴涛等优秀的歌手。    
      歌手的问题总算解决了,刀郎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第二章 寻找 “新新疆” 的感觉推销梦的音乐人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两个季度过去。有热心的听众开始询问唱片的事。    
      于是,真正的问题出现了。    
      唱片的推出是一种工程,是一种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的工程。它包括了词曲创作、编曲、演奏、演唱、录音、混音、统筹、企宣、文案、平面设计、音乐电视的创意、导演、拍摄、后期制作、出版、发行等等诸多部门协作。而这一切,要由他们一个工作室全部完成!    
      当然,对于他们而言最困难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钱!    
      很多人以为刀郎创作音乐(主要是广告音乐)赚了好多的钱。其实刀郎是有苦难言。资金的问题他以前也想过,觉得不会太困难。因为在刀郎的心目中,总觉得做新疆人自己的原创音乐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新疆的企业也好,投资人也好,他们应该是非常支持的。    
      后来刀郎回忆说:“我们那时候太天真了,太幼稚了!忘记了所有的投资与赞助都是在这样或者那样回报的前提下才是可行的。”    
      他们这种原创音乐的市场究竟是怎么样,刀郎心里没有底。每次有愿意为他们投资的人要他们写一份可行性报告时,总是在写到利润回报的关头,刀郎就茫然了。    
      钱的问题,始终是刀郎盘在心头的一个难解的结。    
      关于那时的心情,刀郎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我们更像一个推销员,站在各种豪华的老板台前推销我们的梦,而他们,却好像是在星期天带着家人逛动物园的游客一般,用一种愉快的心情看我们在笼中表演,最后用同情的口吻安慰道:下次吧。    
      由于把所有心思都扑到原创音乐上,他们没有时间去联系他们赖以生存的广告歌曲业务,房租已经三个月没交了,电话也停机了,口袋里剩下的钱只够几天的生活费,这下他们慌了,只得又放下手中的事集体去外地赶场子赚钱。    
      那么艰难,还要坚持下去,只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还有心头洪水般的力量。    
      因为刀郎总感觉新疆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一块地方,尤其是新疆的音乐,有无与伦比的魅力,有很深的挖掘潜力。他对此有着很大的信心。    
      他说:“那时除了原创音乐,我几乎没有想过去做别的什么事。”    
      因为刀郎不敢给别人拍着胸口说一定会赚钱,于是别人也一次一次地拒绝了他们。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打电话询问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创作室有许多人非常担心,怕做不出唱片招来非议,有的人就悄悄打退堂鼓了。好多不明真相的听众已经颇有微词,刀郎的心情也越来越低落。    
      正在这时,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郑金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