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山流水-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冯士筰    
    各位专家、教授、作家,同志们,昨天我们已经享受一天了,今天由我来献丑。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并就此谈谈我的感想。我的报告有五个部分,顺序是这样的:魂断广岛、巨星碰撞、浪漫火花、试问苍天、孤帆远影。    
    魂断广岛    
    大家知道,二战到了最后,1945年的8月6日上午8点15分零5秒,美军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经历了大约50秒钟,原子弹就从9900米的高度下落到距离地面240米处,爆炸了。据报导,当时是一片火光、天崩地裂、日月无光,蘑菇云直上到7600米。广岛正是上班时间,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就丧命了,一天之内就死了25000人。最后,30万广岛人死了近一半,整个广岛的2/3被夷为平地,广岛人民为了他们国家的军国主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这个问题里面,大家注意,我们所关心的不是这个现象,当然也是这个现象。搞科学的主要研究它的过程和机制,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我想讲起来非常方便。我们看一下这个弹是怎么投的?请看下图,飞机飞到A点后投弹,按照抛物体理论下落到D点,在距离地面240米的地方爆炸,然后依照一般的飞机投弹方式,投完之后就直飞过去了,到B点,当然,这个α角可能是零。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发现,投弹高度是9900米,蘑菇云在几秒钟内上升到7600米,与投弹高度非常接近。飞机如果依照一般的投弹方式飞到了B点,那么飞行员和飞机就要跟广岛一块毁灭了。因此,飞行员必须避开B点,于是采取了一个斜飞的方式,正如图上所画。可是,尽管当时飞行员投弹后沿切角方向快速飞离,但仍然没有完全逃脱。据报导,爆炸的一瞬间,一道耀眼的白光照亮了整个飞机,巨大的冲击波夹杂着爆炸声冲得飞机猛的一颤,感觉就像被高射炮打中了一样。    
    这里面有意思,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真正按照一般的投弹方式,不管飞行速度多大,飞机在B点是绝逃不掉的,这就是规律。我们看看是什么规律造成的?    
    巨星碰撞    
    大家知道原子弹的基本原理来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就是能量和质量成正比,第一次揭示了质能关系,这个比例系数太大了,是光速的平方,而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因此有一点质量变化就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原子弹的基本原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联系到一起了。    
    另外,投弹则是300年前的伽利略和牛顿的功劳。投弹,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中学生都学过,就是一个普通的落体运动。这个非常有意思,两代的巨人聚合在一起,两个理论造成了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反过来讲,广岛原子弹的爆炸是借助两个理论中的一些重要的部分。大家看,这就是牛顿在《哲学数学原理(译本)》里面的图,这个平行四边形和刚才我画的那个是一样的,那个我有意画成了斜抛。当然我们进行了估算,从9900米高空投弹,按照伽利略的落体理论计算需要45秒,而报导的是约50秒。这里并没有考虑空气的阻力,实际上应该是弹道曲线。不管怎么样,通过刚才那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从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到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一直到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方程式,两代巨人在这里相会了,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    
    第一,我们知道纯粹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真善美,这个和作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目的一样,这是他真正的目的,最纯洁的目的。真,这是没有问题的,许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两个规律。务真求实是科学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美,也没有问题,大家想想三个简单的符号组成的公式能够如此普遍地应用,各位跟我一块来感受一下,三个符号控制了世界,这个规律太不简单了!这就是科学的美!凡是越少符号的公式和规律,它越反映普遍规律,这恐怕是一个定律。善,它是原子能还是原子弹,这就要看人文学家们的教育了。教育得好,就成了原子能,坏就成原子弹了。但是科学家的本意是善的,当然,那些科学狂人之类的除外。    
    第二,狭义相对论出现后,经典牛顿力学并没有垮台,它的基础更巩固了,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获得了肯定,作为相对论的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大家看,这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浪漫火花    
    爱因斯坦最擅长搞假想实验,我在这里只讲讲这个实验。他的实验是确定时间的相对性,在牛顿力学里面很清楚,时空是绝对的;但时间空间是相对的,他首先做了一个假象实验。    
    在月台的中央,也就是C点,站着一个老头。当火车通过月台,也正好到中间的时候,即乘客在C’点时,两个电线杆顶同时出现两个闪光。这时,如果你问月台上的这个老头:“你先看见哪边闪了?”因为光速是不变的,他会说他同时看见两边的闪光。但是车里的乘客就不一定了。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火车的速度如果接近光速的话,乘客看到的闪光肯定不是同时的;它会先看见A点的闪光,然后是B点。如果火车以光速前进的话,那他根本看不到B点的闪光。然而实际上,与光速相比,火车的速度太慢了,差不多每小时100公里。因而火车的这个效应并不显著,这是他的假想实验。所以在爱因斯坦以前,我们包括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谁也没有想到,但他想到了,并由此产生了相对论。    
    时间的相对性,产生了一些我们日常无法理解的结果。其中之一就是在接近光速运动的综合体里面,时间变慢了。时间的差异会让我们想到中国许多美丽的古老传说: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等等。欧阳老师的报告告诉我们月球上没有嫦娥、没有月兔,也没有桂树,然而这里这个神话实现了。这也是我们称之为“浪漫”火花的原因。


第三部分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2)

    爱因斯坦的一个拿手好戏,也是我们搞基础研究的人一个拿手的好戏,就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要抓住灵感的一闪,这就如同作家写作的灵感。灵感的一闪太重要了,它就像一匹奔驰而过的千里马,如果一个不留神,让它从身边溜走,就会与之失之交臂。    
    第三点感想是,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作家写作也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科学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来讲,这就是一种抽象的过程。正如老子所讲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抽象再抽象,最终达到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境界。抽象后,就是这么一副对联:    
    文化人不拘乎山形水色画中显山诗中流水,    
    科学家有得于画意诗情符号乃画数字也诗。    
    横批:得意忘形。    
    此乃得其意而忘其形也,其核心就是得意。就像在《倚天屠龙记》里面,张三丰教张无忌练太极,教完所有招式后,张三丰告诉张无忌,等他把所学的招式都忘了的时候,也就真正学会太极了。    
    试问苍天    
    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海洋研究的情形是怎样呢?在海洋学的领域里,有没有这样的诗情画意?有没有像相对论这样深入的科学问题?有意思的是在海洋学领域中,还真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可以和相对论相媲美。我借海森堡的话来证明我所说的问题。海森堡是何许人也?20世纪最大的两项发现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里面,海森堡是重要贡献者,测不准原理的重要贡献者。他在1979年临死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死以后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要问上帝两个问题:第一个什么是相对论?第二个什么是湍流?”湍流是什么呢?大家看到的河流的流动、大气的流动、海洋的流动,很多都是属于湍流形式的。湍流是相对于层流讲的。层流有规律地流动,而湍流则是没有规律的,也有人称之为乱流。海洋里面充满了湍流,这个问题很严肃,实际上湍流问题非常复杂。在200年前雷诺临死的时候,他说他死不瞑目,因为湍流问题没有解决。现在看来,其实他用不着死不瞑目,直到今天湍流问题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要不然我们总担心海洋学的研究是不是建立在沙滩上。现在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半经验理论,大气海洋也已经预报了,开始是不错的,但到了再深入地时候,就没人知道了。对于这个问题,搞海洋的同志,大家很有希望达到爱因斯坦的水平。    
    孤帆远影    
    我最后想谈这么一点感想,就是关于基础研究。现在我们的社会有点浮躁。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因为大家着急。经过“四人帮”十年,形势复杂,我们不能老受人欺负,大家急于出成果,因此这一点可以理解。    
    想往前走,很好,但是绝对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我想搞基础研究的人就像一个老和尚一样,要耐得住寂寞,你越深入,走得越远,你就会越感到寂寞。这个在历史上不乏其人,作家、文学家、哲人都是这样。大家看这个图:    
    在深蓝色的海洋中,一只帆船在上面走。我想到了俄国伟大诗人的诗句:    
    在茫茫的大海上,    
    一只孤帆在远航,    
    他追求着什么,    
    在这遥远的异地;    
    他失去了什么,    
    在这亲爱的故乡。    
    谢谢大家。    
    天津市人,1937年生,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历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环境学院院长、副校长,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评议组组长、教育部海洋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委、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学科专家组成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