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最高表达事实上已经结合了科学的价值与科学的精神,并取得一种“超融的”统一,亦即创造了一个既超越又包含两者的理智的空间,为科学的具体活动与成果以及人文的具体活动及其成果建立一个平衡、互补与互动的关系面或关系体。在此一意义下,哲学的思考是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结合点,也是两者的制高点,随时考验着一个文化中人文与科学结合的深度与广度,也提示两者的现实状态与问题,甚至界定与规范两者的性质与关系及其发展的未来。
七、中西哲学的不同显示中西两种文化不同的人文心态与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也要指出人文的价值与人文的精神在本质上并不与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相冲突,因为两者各自代表了两种生活的需要,尤其是两种集体或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及其个人提供一个价值丰富与充实的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模型,如我以上所指出。故而,如果一个文化传统有所偏向,并不表示其内在必然的缺陷,也不表示其无学习与引进新价值的能力,更不表示为了引进一个价值,必须要取消或打倒一个原有的价值,如引进或学习科学必须要消除或打倒人文或人文的某一精神与部分。引进与学习的重点应在扩大眼光与延伸生活领域与思维空间,使原有的人文与科学价值得以充实与转化,甚至激活为创新的动力与资源。以此来检讨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可以看出一条鞭思考方法的肤浅性与片面性。无论是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都是有问题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同样也都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体用的内在关联未能说清。在一个深入的本与体及与体与用的理解框架下,更好的说法应是中西互为体用,演化出一个“超融的”但却是开放的复杂系统以结合两者,而非约化与消除其中的差异与多元。
八、除了哲学的统合性的作用外,此处又必须指明,伦理学是以辨别是非善恶为基础的。辨别是非善恶固然可以看成是实践理性的作用,但如果有第一层次的人文表达,比如透过文学创作(小说或戏剧)来表达,其感人的效果与影响的范围,可能要比实践理性的批判强得多。此点说明不同层次的人文价值是共同分享与互相依存的,并没有价值上的高下之别。另举一例,人文价值中有伦理与宗教的精神。伦理是一个社会成为社会的生活秩序与生活价值,其建立与发展,既有德性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更有意志情感的成分。宗教信仰自然是人文的一部分,虽然有终极关怀或终极超越的关注,但在一般实践经验中却有更多的意志与情感成分,其目的在安顿人心,寄托生命。一个成熟而又合理化的宗教不但往往构成一个文化传统的主导力量与特色,而且能够借信仰的情感导向伦理的崇高善行与良好人品,或可名之为信仰伦理。此点表明了伦理与宗教在文化实践生活中可以相互依持的可能。
最后要指出的是:人文价值可以利用科学价值来实现其创新与发展的目的,正如科学的价值可以在一个广泛的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提升探索的对象与延拓思考的空间。科学的人文化,一如人文的科学化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整合发展与文化创新的意义。
九、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度发展与现代化与全球化相互推行的关头,对人文的同步发展是最为急需的。这与培育高品质的公民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建立生活的内在秩序以维护生活的开放与进取意识有密切关系。显然,中国目前的现代化事业已造成了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与农村人口的大迁移。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各项冲突矛盾将因社会环境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甚至因心态结构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变化、包含概念的不定化、意义的模糊化,与价值标准的转移化而不断发生。如果不正视人文的价值,在教育系统、学术系统与媒体系统中予以宣导与发扬,此一价值混乱与标准失落的现象将不断深化,而我们的社会生活将逐步流入肤浅、虚假、冷漠、势利、人情淡薄与人性扭曲。当然,这不一定妨碍我们进入一个高科技的甚至高效率的技术性的现代社会,但是这会是我们真正需求的与理想的美好社会吗?这会是我们安身立命悠游其中的人性社会吗?
我所观察到的当代中国社会已具有下列特色:首先我们已由一个传统的徳性社会向知识化社会转移,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追求财富已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人们更倾向用急功好利的功利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事物与行为。知识也往往转化为牟利的工具与资讯系统的奴仆。如此,知识也就丧失其人文的价值了,同时也愈来愈专业化与功效化,与个人生命及公共生活完全脱节。我们的现代社会不但将丧失德性,也将丧失知识,而沦为一个工业化的技术单位与专业集团。我们的现代社会也将成为机械化与短平快的信息社会,而非载重致远的知识社会。在此社会之中,个人也愈来愈没有价值,而各种政治权威集团与经济利益集团或集团公司则将形成为社会的重心所在。甚至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机构的发展也蒙受此一经济权势化的影响。至于一般社会上的人事交往上已呈现权势化的风气,则是有目共见。人文的价值也将一去不返。
第五部分人文与科学的分解与结合(3)
十、鉴于以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文价值的载体,其继承,其发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课题。中国文化包含的人文价值,我在他文中已一再分析、阐明与强调。简言之,儒家哲学所包含的社会和谐的理念,人性的信念与个人德善的修持之道,道家哲学所包含的自然与美的眼光与境界,墨家哲学所包含的求真与务实的精神与执著,周易哲学包含的生命创新、万物并包、天人合一的人生洞见与宇宙体察,在在都为现代化的工业与科技社会安定提供了一个人性化与人文化的基础与泉源,不但能在科学世界之外开辟一个人身与人心滋养生息的园区,也能在科学世界之内建构一个生命价值的标准,为科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指引方向,以防逐物而不返,用权力意志代替了生命价值。
与西方文化传统相较,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更丰富多彩的人文价值,此点不可不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价值也具有人性的普遍性,而不必看成为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特质而已。正如我们可以把科技发明看成人类智性系统的普遍属性,而不必看成为西方人或西方文化的特质而已。今日世界人类走向全球化,此不当只理解为全球经济与全球政治的整合与重组,也当理解为人类重要文化传统的多元沟通与整合。自然不必强不同为同,但却可以资源共享,在文化生活上彼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形成一个人类人文价值的共通世界。西方国家有识之士早已有见于此,近年来对中国文化精髓的学习与研究如雨后春笋,一片绿意。中国作为人文价值的王国能不深思引以为范乎?
十一、据报导,最近有知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提出中国语言与中国哲学经典周易阻碍了中国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不知指的是过去或现代。显然,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并未受到中国人文传统任何经典或中国语言的阻挠。相反的,中国当代科技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来提供其精神支援与后盾。至于在中国过去的历史,周易哲学扮演了多种角色,其中反而有促进科学与科技发展的实例,如天文学、历法学、医疗学(中医学)、冶金术与化学等等系统的发展,都与周易哲学的系统有关。英国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的论著《科学与中国古代文明》十大巨册对此有更多与更详尽的描述。即使周易流入民间,其末流发为民俗迷信,但又岂能说周易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呢?有关天人合一的命题,我们也应该有一正确的理解。天人合一指人性出之天命,人与天本原上一致,人也应配合自然发展和寻求自我实现,与时偕行,并未有任何取消天人可分或天可以成为人的知识对象的含义。显然,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做出未经仔细论证的非科学的判言。
我们必须认清:历史上任何一个人类文化传统的发展都是有机的与有限的,而非尽善尽美的,而且往往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一弊必有一利。不但如此,往往且是得之东隅,失之桑榆,得之桑榆,失之西隅。今日人类文化全球化,我们应该从学习与互补的立场着眼,而不必奉某一文化为圭臬,对自己的根源文化进行不公正的评价。西方科技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与功利主义,在我们对人文价值缺乏充分的理解与反思之时,是不是我们已先行无意识地堕入功利主义权势化的陷阱之中了呢?更进一步说,周易的整体思维与对偶思维事实上并不排除客观化的科学化的对象思维,而是为对象思维提供了一个可以联系主体思考者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创造发展的本体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此一本体宇宙的统合思想或可作为直觉的提示一个统合目前物理学中各种形象化的对象。它对最新及未来人类科学的发展,诸如走向复杂系统的生命科学与生化科学等等,实具有非常重大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十二、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如何?全球化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又如何?回答是:一切都在于人类是否能够善用科技以促进人文价值的深度发展;一切也在于人类社会是否能够善用人文价值以促进科技的高度开发,把人类的社会建筑在宇宙的无尽能源之上,使人类社会与人类个人同时享有高度的精神自由与物质自由,以创造更为美善的人文价值。这是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也应是全球化人类文化的理想境界。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