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舞蹈史-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教育方式和审美娱乐的主要方面,同时其它歌舞排斥在大雅之堂之外。经过
一定的历史发展,又走到了转折阶段。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下,
致使西周结束。此后,东周建立。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变革时期——春
秋战国时期。此时,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逐渐过渡,周王室已失去对诸
侯的控制能力,礼乐制度也随着西周王权的丧失而开始动摇崩溃。雅乐舞制
度已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当作法规,严格遵守。诸侯士大夫们在王室政权被
削弱,而自己的权势日益增长的情形下,公开将天子用乐的规模作为己用。
最典型的例子是鲁国的大夫季孙氏,在自己的家庙中,用天子的乐舞规模,
被孔子痛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此时,诸侯大夫僭越礼乐制度的行为
已相沿成风。同时,雅乐舞本身的发展,已在祭祀典礼仪式中,变为呆板无
生气的程式。过分强调理性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已不能适应在新的
社会发展状况中,人们日益更新变化的审美需求。人们不喜欢观看雅乐舞了!
这种呼声首先还是来自统治阶级自己。战国初,魏文侯曾坦白地承认,自己
按照礼仪要求端冕而坐,欣赏雅乐,总不免打瞌睡。但欣赏不属于雅乐的其
它乐舞。总觉得兴奋。齐王也曾向孟子表白,自己所喜爱的并非是“先王之
乐”的雅乐舞,而是“世俗之乐”的民间歌舞。可见,在社会政治的变革中,
雅乐舞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削弱,雅乐舞自身僵化呆板的弱点也更为突出。
匡正约束人们的理性和伦理道德已在动摇。“礼崩乐坏”势所必然。同时,
已存在的地方民间歌舞,在“周室大坏,诸侯恣行”“制度遂坏”的社会动
乱之中,获得生机,即所谓“。。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
民间歌舞原在西周一直被官方排斥压制,那种自由纵情的歌舞不被礼乐体系
所接受,但是,社会的变革,使得民间歌舞获得发展。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歌舞的情况,在《诗经》中有不少反映。早在
西周初,王室就有“采风”制度,不少民间诗歌舞词被收集整理。《诗经》
中部分诗歌,原是舞曲歌词。这些歌词有不少是直接描写民间歌舞情态的。
如《陈风·东门之枌》《陈风·宛丘》《王风·君子阳阳》等诗篇中,直接
描绘了青年男女歌舞和相爱的场面情景。《诗经》中除了记载各地民间歌舞
外,在“雅”“颂”部分,还保留了宫廷祭祀典礼等仪式的乐歌颂词和贵族
士大夫的作乐歌,它们反映了周代雅乐舞的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祭祀性巫舞也很盛行。各诸侯国虽然风俗不同,但
巫舞之风普遍流行。其中楚国巫舞最有代表性。位于江汉流域的楚国,信巫
好祠,歌舞娱神。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九歌》,就是根据楚国民间祭祀乐
歌素材创作而成。《九歌》祭祀了11 位神,有独舞、群舞、歌舞和伴唱等场


面描绘,从中反映出当时楚国巫舞活动及其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雅乐舞失宠之后,代之而来的是从各
地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表演性舞蹈,为统治阶级所喜爱欣赏。在这种发展趋
势中,各地优秀乐舞艺人涌现并集中在贵族之家和诸侯后宫。诸侯及贵族阶
级在王室权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增长的现实中,抛弃原有的理性及伦理道德,
进而追求感官享乐,“耳目极欲声色之好”。在统治阶级范围,一般都受过
乐舞训练,宴饮歌舞、自娱而舞的风气普遍流行。这一时期,“女乐”“倡
优”队伍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了舞蹈的发展。舞蹈艺人技巧水平都很高。史
籍记载,燕昭王时,“广延国”舞女旋娟、提嫫身怀绝技,擅长表演舞蹈《萦
尘》《集羽》《旋怀》,她们身肢柔软,体态轻盈,在铺上四五寸厚香屑的
席上跳舞,竟“弥日无迹”。关于这一时期舞蹈及技巧的发展状况,可从史
籍记载和出土文物中窥见一斑,长袖、细腰是舞人的特征,抚琴、跕屣,扭
转腰身,飘逸轻盈是舞蹈的特点。

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对声色歌舞的沉醉,还表现在外交场合和政治斗争
中,歌舞艺人被当作工具使用,以达到政治目的。比如,接待宾客表演乐舞,
赠送舞人乐器;战争中以赠送舞人乐工求和;在政治场合,以乐舞表达政治
愿望和政治态度;以不合礼的乐舞表示政治挑衅和政治进攻;乐舞馈赠上奉
下赏;以歌舞讽喻时政等等。当时齐国因怕鲁国强盛,挑选数十名歌舞美女
献给鲁国,使鲁国君臣沉醉女乐,荒废政务。秦穆公因怕西戎强盛起来,献
给戎王从未见过的中原女乐歌舞,致使戎王沉迷女乐而不理国事,最终被秦
国活捉。

这一时期,乐舞文化交流很活跃。西周《六代舞》就是一次各族乐舞大
融合。周王室的乐舞机构中,有专人掌管兄弟民族歌舞,比如,“旄人”(乐
官)掌管散乐、夷乐。“■■师”掌管东夷“■乐”,“鞮■氏”负责“四
夷”歌舞。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频繁,使得这一时期乐舞文化
得到交流融合。

在河南、湖北、四川、云南、浙江等地,出土了有关这一时期的舞蹈文
物。比如,河南洛阳出土的舞人装饰的玉佩,河南信阳出土的绘有长袖舞人
的漆器,湖南长沙出土的漆器上的舞蹈训练图,四川成都出土的女子采桑乐
舞纹饰铜壶和宴乐渔猎攻战铜壶,浙江绍兴出土的铜乐人等等。这些舞蹈文
物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状况和乐舞风格特征。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阶级、不同
阶层和不同集团派别的思想学说,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斗争。各
学派在不同的宇宙观和社会观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
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古代乐舞思想理论也在“百家争鸣”
中,得到重大发展。其中,儒家、墨家为代表,提出了迥然不同的两种乐舞
观点。

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痛心疾首。他主张
恢复礼乐制度,维护巩固西周的社会秩序。认为乐舞可以陶冶性情,移风易
俗,起到教化作用。乐舞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
的乐舞,可以调和阶级矛盾。主张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赞成“雅颂正声”
“先王之乐”,反对“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歌舞。将礼乐与政刑并列为
治国手段。孔子创办私学,将贵族阶级享受的教育,即礼、乐、射、御、书、
数“六艺”,推向广大平民阶层。孔子本人由于有乐舞实践和乐舞理论两方


面卓越功力和水平,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乐舞理论,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春秋战国时期,公孙尼子的《乐记》是儒家乐舞理论代表著作,也是我国最
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乐舞理论著作。

与儒家学说相对立的,是墨子学派。墨子本人是木匠出身,其信徒多是
劳动人民,其思想观点,主要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的乐舞思想,并未
对乐舞本身进行探索,而是从当时列强争战不休,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统治
阶级穷奢极欲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非乐”思想,反对乐舞享乐。认为乐
舞并不能对社会政治和现实生活起到积极有利的作用,只能加重劳动人民的
负担,使统治者和国家,走向夏桀、商纣、周幽王的下场。墨子乐舞思想,
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为前提,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作为乐舞思想,
它不具备相应的体系和全面的观点论述。墨子乐舞思想主要保留在《墨子》
一书中。

在这同一时期,道家学派的思想观点,也引人注意。道家同墨子学派的
乐舞思想共同之处,都在于对乐舞活动的否定态度。但是,道家对乐舞的否
定,是从人性复归的角度来认识的。认为礼乐的产生,本身就意味着人类及
社会的堕落纷乱。“五音”“五色”只能使人诱发情欲,迷失本性。提倡复
归无欲素朴的人类本性和人类社会。道家的乐舞思想主要保留在《庄子》《老
子》。

在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这一时期,儒、墨、道等各家乐舞理论思想成果,
为这一阶段舞蹈历史发展,划上了句号。

人类社会在原始时期,有了与生存息息相关的原始舞蹈,它包括了当时
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奴隶社会后,舞蹈走入两条道路的发展:个人享
乐,声色追求,极尽其欲的女乐舞蹈发展与用伦理道德匡正感官声色追求的
理性化雅乐舞的发展。同时,从原始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巫舞,一直延续着,
在殷商时期是其盛期。“百家争鸣”中所形成的乐舞思想理论,对后世舞蹈
及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思考题:

1。原始社会时期,舞蹈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原始舞蹈
与原始生活之间的关系?
2。雅乐舞产生的根源和雅乐舞的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参考书目:

1。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孙景琛著:《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第二章兼容并取艺高技强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东周列国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在“秦王扫六
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气势中结束了。秦始皇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家——秦朝。在秦始皇实施
治国的种种高压血腥举措之时,还在咸阳大兴土木,仿照被消灭统一的其他
六国的宫殿。并将原六国的后宫美女舞人及乐器等,搜刮迁入宫中,其时“。。。。 
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秦王朝虽短暂,但它统一六
国和汇集诸国乐舞艺人的事实,为汉代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