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舞蹈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世风靡一时的“胡旋舞”。北周统治者出身于鲜卑族,喜欢用鲜卑音乐。
这一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乐舞相互交融,为隋唐燕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中国古代舞蹈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南朝各代大多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乐舞交流除了汉地范围,“胡乐”“胡
舞”也流行起来。南朝(刘)宋时,有“西、伧、羌、胡诸杂舞”。南朝(萧)
齐时,“羌胡伎乐”盛行,在典礼仪式中多用羌胡乐舞。南朝陈后主对,特
遣宫女到北方学习箫鼓等乐器演奏,称之为“代北”。南朝宫廷宴乐中,除
了保留汉代散乐百戏等歌舞杂技外,“胡舞”“胡乐”也普遍使用。这说明,
各族乐舞交流,已涌入汉族政权的中心地带。在这一历史动荡分裂时期,乐
舞文化的交流,不仅是在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也在南朝与北朝政权地域之
间,还在宫廷贵族阶层与民间地方之间全面展开。

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深入人心。此时寺院、僧尼、信徒甚多,前所未
有。当时北魏京都洛阳,寺院林立,寺内有精美伎乐。大斋时,“常设女乐,
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宗教节日里,有大型佛
像游行队伍,“舞狮杂技”“奇伎异服”“辟邪狮子”“吞刀吐火”。乐舞
杂技成为宣传宗教、娱乐信众的工具。南朝各代帝王,也十分推崇佛教,广
建佛寺,不惜金玉珠宝,不顾民困财竭。僧尼利用乐舞俳优宣扬教义。皇室
贵族蓄养尼媪。佛事活动歌舞场面盛大。与此同时,巫舞也在宫廷和民间流
传。史籍记载,晋朝女巫章丹和陈珠,在祭祀仪式中所跳巫舞,“轻步徊舞,
灵谈鬼笑,飞触挑盘,酬酢翩翩。”

这一时期,虽然分裂割据,王朝更递频繁。但每一王朝的宫廷雅乐体系,
依然保留。《清商乐》中,一部分乐舞被修入雅乐,《巴渝舞》《鞞舞》分
别改为《昭武舞》《宣武舞》,修入雅乐中。每一代帝王都用文、武舞形式
制定雅乐,用于典礼仪式。把制定雅乐舞看作是“定礼仪、训万邦”“咏德”
“象事”光大祖业的“国之大事”。被修入雅乐中的歌舞,一般都失去原有
的生动气象。

根植于战乱动荡,风雨飘摇的社会土壤,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总体上
缺乏生动向上的气象。在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人们情绪低
落,及时行乐是为风尚。尽管有乐舞文化较大范围的交流融合,但很难再掀


起舞蹈繁荣兴旺的盛大局面。相反,舞蹈发展在这一时期,是趋向追求形式
和细部的美感,注重舞蹈的精雕细琢。工于技巧,服饰华丽,舞风柔曼,缠
绵婉转,是这一时期舞蹈的特点。这一时期,舞蹈虽不如汉代那样盛大繁荣,
但也不像汉代舞蹈那样,融于百戏之中或依赖道具的使用。而是脱离而出,
走向独立和表演性的舞蹈发展道路。这一时期舞蹈审美思想,多反映在关于
舞蹈描述评论的诗赋之中。舞蹈审美取向是“任情恣意”无遮无掩地表达思
想感情,否定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乐舞审美标准。

在这一时期,随着佛教思想的深入,佛教石窟寺大量开凿,出现了与佛
教有关的乐舞形象和胡人乐舞形象(见图4)。除了著名的敦煌、云岗、龙
门、麦积山和克孜尔石窟外,在甘肃酒泉文殊山、玉门昌马诸和庆阳沟寺、
河南浚县酸枣庙、陕西兴平茂陵等处,均有这一时期的乐舞文物资料。同时,
在江苏等地还出现了反映竹林七贤、羽人戏龙戏虎的乐舞形象。这一时期文
物中的乐舞形象,突出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民族迁徙、交往、融合的历
史现实。为研究探索这一时期舞蹈状况,提供了形象资料。

图4 双飞天(北魏)山西大同云岗石刻

这一时期,虽然舞蹈没有太大的发展,但是,各族各地区乐舞文化的大
交流大融合,已经酝酿着另一个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时刻的到来。乐舞文化
的交流融合以及舞蹈独立化表演性的发展趋势,将使古代舞蹈发展走向顶
峰。

三、辉煌唐舞,摘取古代舞蹈顶冠

魏、晋、南北朝以来,持续300 多年的分裂战乱的历史局面,被隋朝统
一了。然而,隋朝政权仅存30 多年就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强盛的封建帝国
王朝——唐朝。此时,自南北朝时期而来的乐舞文化交流融合大潮和日趋独
立化的表演性舞蹈,在隋朝被汇集,随后,出现唐朝舞蹈盛况。

唐代社会繁荣昌盛,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开放宽容,气象恢宏。与以
往各历史时期舞蹈发展所不同的是,舞蹈在唐代是以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
摘取了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冠。它既不像周代雅乐舞那样,依附政治,也不像
汉代舞蹈那样,融于“百戏”,而是以独立的艺术品种,占领唐代社会的艺
术舞台。

唐代的舞蹈,已形成自己的舞蹈分类法。按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区分,有
“软舞”“健舞”两大类。其中舞蹈节目不固定,随着发展不断增加变更。
“软舞”“健舞”广泛地流传在宫廷、贵族士大夫和民间之中。“软舞”动
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软舞”
“健舞”演出规模不大,多是独舞或双人舞,动作技巧水平比较高。“软舞”
“健舞”都分别包括了不少中外各族的优秀舞蹈。其中著名的舞蹈有西域民
间舞蹈《胡旋》《胡腾》《柘枝》。有新创作的舞蹈《剑器》《绿腰》《春
莺啭》等等。

《胡旋》属于“健舞”,以快速轻捷的旋转动作为主要表现内容。舞起
来左旋右转,变化多姿,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描写“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
右鋋生旋风”。唐玄宗宠妃杨玉环,节度使安禄山,武则天时贵戚武延秀等,
都是舞《胡旋》的能手。


《胡腾》属于“健舞”,以腾跳动作技巧见长,舞步急促变化。正如“跳
身轻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柘枝》“软舞”“健舞”中都有这个舞蹈节目,有独舞、双人舞和群
舞形式。有诗描绘此舞“细腰偏能舞柘技”“花钿罗衫耸细腰”“翘袖中繁
鼓。。长袖入华裀”。腰身技巧和舞袖动作是《柘枝》的特点。这个舞蹈婉
转绰约与矫健奔放相结合,服饰华美,表情动人,有鼓声和乐声相伴,是唐
代舞蹈的精品。唐代有专业《柘枝》艺人,如唐玄宗时的舞伎那胡,唐德宗
时的舞伎萧链师。可见这个舞蹈有很高的专业技巧水平。

《剑器》属于“健舞”。舞人执剑而舞。唐代著名剑舞艺人有公孙大娘、
李十二娘等。唐代将军裴旻舞剑被誉为当时“三绝”之一(李白的诗,裴旻
的剑,张旭的草书共为“三绝”)。著名诗人杜甫对此舞有生动描写“一舞
剑器动四方”“■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
江海凝清光”。《剑器》是一个高难技巧的舞蹈。

《绿腰》属于“软舞”。具有中原传统舞蹈特点,以舞袖和腰身动作见
长,与前代的《白纻舞》类似。有诗描绘“翩如兰苕翡,婉如游龙举。低回
莲破浪,凌乱雪萦风”正是此舞的舞态情貌。

《春莺啭》属于“软舞”,乐声如鸟鸣般优美动听。《杨柳枝》是舞姿
柔娜的女子舞蹈。此外,还有许多以地名为舞名的舞蹈,如《凉州》《大渭
州》《甘肃》《阿辽》等。

从当时的舞蹈分类和舞蹈名称中可见,这一时期舞蹈发展具有很高水
平。表演性舞蹈从内容形式、动作技巧、表演水平等方面,都发展得很完善
了。

上述表演性舞蹈,在唐代多属于艺术精品、趋于小型化,多用于观赏娱
乐。在唐代宫廷宴享典礼活动中,所用的则是大型的“燕乐”,即“宴乐”。

“燕乐”之名由来已久。周代已存此名。“燕乐”用于宴享典礼活动,
具有娱乐欣赏和礼仪性双重作用。隋朝时期,宫廷集中整理了南北朝以来的
中外各族乐舞,制定宫廷“燕乐”叫《七部乐》,即《国伎》《清商伎》《高
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隋炀帝时又制定了《九
部乐》,包括了《清商伎》《西凉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
兹伎》《康国伎》《疏勒伎》《礼毕伎》。唐代宫廷继承了隋朝《九部乐》,
废除《礼毕伎》,创作《燕乐》,制定了《十部乐》,即《燕乐》《清乐》
《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
乐》《高昌乐》。其中《燕乐》《清乐》是中原传统乐舞,其余皆为兄弟民
族乐舞。可见,隋唐时期宫廷宴乐,主要是地域风格的乐舞汇演。至此,南
北朝以来的乐舞文化交流融合,得到了完整的汇集整理,形成大型完善的乐
舞体制。唐代宫廷在宴享典礼中,成套地搬演这些乐舞,还设立了相应的礼
制规格,由专门的机构太常寺管理,不遵守礼制规定将受到惩处。沿用了传
统雅乐舞的管理体制。九、十部乐的每一部乐舞,都包括了舞蹈、音乐、歌
唱、演奏等综合表演。它的大型化主要体现在节目的丰富上。比如,《燕乐》
就包括了《破阵乐》《庆善乐》《承天乐》《景云乐》等几个节月。《清商
乐》中包括了汉魏、两晋和南北朝以来,长期流传的乐舞和唐代新创作的乐
舞。其它几部乐舞均为外来民族乐舞,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色彩。这一时期
的九、十部乐,充分反映了唐代开放宽容的时代精神,对前代优秀的中外乐
舞的包容和接受,体现了唐代乐舞的繁荣景象。


唐代舞蹈的发达繁荣,不仅体现在节目的丰富上,还体现在对乐舞的编
排整理方面。唐代宫廷将乐舞节目的水准高低,按演出形制划分为“坐部伎”
“立部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