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被遣送回国的波兰非法劳工的列车,那张天真无邪、尚未“被扼杀的莫扎特”的孩子的脸,或许就是作者和世界发出的喑哑而沉痛的呼救。
熟悉圣艾克絮佩里全部作品的人很容易发现《人类的大地》的八个章节全部都是由作者以前写过的文章整合串联而成,只是增加了一些段落过渡和简短的阐述深发,但为什么不熟悉圣艾克絮佩里其他作品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产生拼凑堆砌零乱的感觉?那或许是因为所有的断章都是用一种崇高的“使命感”缝合的,一种萨特所谓的用晦涩的方式论证的“模糊的人道主义”萨特:《文学是什么?》,33~34页,伽利马出版社。。之所以晦涩,之所以模糊,我想是因为萨特是哲人,哲人注重头脑,而圣艾克絮佩里是诗人,诗人注重的却是心灵,尽管后者在《堡垒》里也承认“心灵压倒灵魂是坏事,情感压倒思想是坏事”。
但圣艾克絮佩里一直都在聆听心灵的真实感受,因此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他更多地保留了一份对生活朴素的热忱和对未来的乌托邦式的纯真理想。因为我们是同一棵树上的枝丫,同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我们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爱,学会朝同一个人类的目标共同前进,所以圣艾克絮佩里一直深情地呼唤牧羊人的守护,园丁的培育,要点亮一盏黑夜的灯,要架一座通向黎明的桥……
圣艾克絮佩里同时也是崇高的,因为他一直认为“要给生活一个意义”,“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他之所以选择飞行,是因为在高空,在独处的寂静里,灵魂往往可以得到升华。只有从沙漠里走出来,人才成为人,成为“大写的人”;只有舍得牺牲小我,才能成就我,成就无私的大我。
而我们,迷失在诗人的光芒里,我们只是一粒尘埃。
2004年9月,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