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一瞬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战一瞬间-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市郊宛平县举行 军事演习,因借口士兵失踪挑起事端,从而引发了中国人民神圣的八年抗战。表面上,这场全面战争 的火种事出突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事实上,它却是日本近半个世纪以来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自 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澎湖以来,日本即走向全面扩张的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1900 年借庚子事变屯军平、津,1905年日俄战争后强租旅、大,势力伸入南满,接着是九一八事变、一·二 八事件、热河战事、冀东自治政府、绥远战事……侵略的脚步未曾有片刻停歇。中国则因碍于军阀混 战,党争不断,或因国力不足,民智未开,始终未敢以举国之力全面抗战,直到七七事变这一刻,国 内政治整合在日本大举入侵的压力下终于达成,民心亦具备了抗敌牺牲的准备,火种遂成燎原之势。


第一部分:人心宛平城内紧急布防的中国军队(图)

卢沟桥事变·宛平城内紧急布防的中国军队  1937年7月8日,日军包围宛平县城,城内外中国守军紧急调动,加强防 卫。6月25日开始,日军在北平近郊卢沟桥以北以西地区举行一连串挑衅性的 军事演习。7月7日夜晚,驻丰台的日本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中 队长清水节郎的率领下,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夜间演习。夜晚11时许,日军 演习部队突称遭受中国军队射击,导致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同时又向丰台日军请援。驻守宛平之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吉星文团长以时 值深夜,恐生事端,拒绝日军入城,日军遂对宛平采包围态势。不久,丰台日军 援部抵达,并于7月8日凌晨4时50分开始炮击宛平城,吉星文亦下令守军还 击,遂爆发历史性的七七事变。


第一部分:人心戒严的宛平城(图)

卢沟桥事变·戒严的宛平城  1937年7月8日,日军攻击宛平城后,宛平保安措施加强,严格管制 人员的出入。这一天,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方面提出严重抗议。9日,外交部 次长陈介再对日本使馆参事日高重申抗议。10日,正式送递书面抗议,强 烈要求日本政府转电华北日军当局严令肇事日军立即撤回原防,中国保留 一切合法要求。


第一部分:人心包围宛平城的日军(图)

包围宛平城的日军  1937年7月,包围宛平城的日军准备发动攻击。7月 14日,新任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七项要求,包括镇压爱国运动、中国军队撤出城外等。宋 哲元最初不明日方的底细,不主张轻易开战,而倾向于和平谈判。20日,日军却以巨炮轰击长辛店及宛平城,造成 中国军民严重的死伤。不过此时宋哲元仍迁就日方要求,下令撤除北平街头的沙袋、拒马等,并电请南京中央命令 北上增援的孙连仲部停止前进。


第一部分:人心宋哲元由津返平(图)

宋哲元由津返平  1937年7月19日,二十九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中脱帽 深色袍者)由天津返回北平,北平各界人士前来迎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宋哲 元尚在山东乐陵,7月11日晚宋哲元赶回天津,认为卢沟桥事变乃局部冲突,希 望能以和平手段解决。宋哲元停留天津八天,积极与日方磋商,却引发国人的疑 虑与关切,致电慰问者有之,发函责备者亦有之。26日,日军竟发出最后通牒, 要求二十九军全部撤离北平,此时宋哲元始看清日军毫无和谈的诚意,遂决定反 守为攻。不过日军此时已完成攻击准备,出动大军,配以二十架战机,我军南宛 作战失利,为了保护北平古都免受战火毁坏,二十九军遂撤出平津地区。


第一部分:人心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举行记者会(图)

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举行记者会  1937年7月,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举行记者会,说明日军 主动攻击卢沟桥的情形。王冷斋同时担任河北省行政督察专 员,为卢沟桥事变此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之一。


第一部分:人心人 心

  抗战一旦爆发,不仅军人上战场拼搏,更重要 的还是人心在凝聚,只有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力投入抗战,与敌作长期消耗,促使国际环境的 改变,弱势的中国才能最终击败强势的日本。事实上,中国人的同仇敌忾已累积了数十年之久。《马关 条约》签定时,仅康有为等在京举人呈《公车上书》, 慷慨陈词,多数中国人却浑浑噩噩。巴黎和会讨论山东问题时,即爆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象征着 全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觉醒。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每一个侵略步骤,都会激起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从 富商巨贾、知识分子,到贩夫走卒,他们或集资劳军,或奔走呼号。抗战代表着中华民族怒火的总爆 发,波澜壮阔。正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救亡意志,注定了日本侵略者必败的结局。


第一部分:人心追悼“一·二八”阵亡将士(1)…(图)

追悼“一·二八”阵亡将士  1932年5月,“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在苏州举行。图为大 会主席台,右二为蔡廷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继续主动挑起军事冲突。1932 年1月18日,日本特务田中隆吉在上海马玉山路挑拨日本僧人与中国工人发 生冲突,又策动日本浪人焚烧三友实业社,杀死中国警察,捣毁中国商店。 事发后,日方颠倒是非,要求上海市政府道歉,同时增兵上海。尽管国民政府 妥协退让,但日军仍于1月28日晚由上海租界分三路向闸北中国驻军发起进 攻,遭到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的英勇抵抗,遂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


第一部分:人心追悼“一·二八”阵亡将士(2)

  1932年5月,“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在苏州举行,图为女学生在竹竿上 挂起各界人士送来的挽联。这场战役自1月28日进行到3月3日,中国第十九路军与第 五军官兵牺牲四千余人,负伤近万人,由于战事在城市内进行,上海市民伤亡亦十分惨 重,震撼国际社会。英勇作战的十九路军则成为中国人民抗战救亡的象征。


第一部分:人心追悼“一·二八”阵亡将士(3)

  1932年5月,“一·二八”阵亡官兵追悼会上远从广东赶 来的广东妇孺医校护士队队员。这场战役虽然为时仅月余,却 大大增强了全国抗战的信心,影响深远。因此,阵亡官兵追悼 会举行时,各界代表出席者高达万人以上,情绪高昂。


第一部分:人心抗日鼓动(1)…(图)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各地抗日团体纷纷北上,慰问英勇的中 国官兵。图为一名男子在热河省的一座城市登高一呼,号召当地百姓奋起 保家卫国。1933年1月,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第六师、第八 师、混成第十四旅、第三十三旅以及骑兵第四旅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四 万余人及伪军三万多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长城一线,伺机占领 冀东。南京政府调集了十四个军二十余万人,力阻日军入关,中日两军爆 发激烈的战斗,全国抗日情绪亦呈沸腾之势。


第一部分:人心抗日鼓动(2)…(图)

  1933年3月,长城抗战高峰时,热河爱国团体自发地向民众说明战事的发 展状况,并呼吁民众支持抗战。战事爆发后,北平中国学院、清华大学、燕京大 学、北平大学医学院、女一中等校以及东北留平学生联合会、小学教员会等纷纷 发动,组织义勇军、募捐队、救护队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


第一部分:人心抗日鼓动(3)…(图)

  1933年3月,华北抗日倡导团前往前线宣扬抗日精神。由于中国军队在喜 峰口作战英勇,重创敌军,全国人心大振。北平《世界日报》在社评中说:“喜 峰口之战说明,中国陆军之战斗力、中国民族之自卫力,于十九路军之后,又得 到新的有力证明。”


第一部分:人心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1)…(图)

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大举侵华,分南北两路入侵中国。中国守军 为抵抗南路日军爆发淞沪会战。照片为抗日宣传工作队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城镇 书写的抗日标语。


第一部分:人心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2)…(图)

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  1937年12月,南京被日军围攻时,写在城外的抗日标 语“拿热血换取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表现出中国人不畏强 敌,誓死以生命换取胜利的决心。


第一部分:人心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3)…(图)

  1939年,隶属军委政治部的漫画宣传队在桂 林举行抗战漫画展览,同时在墙上绘制大型的抗战标语“我们要以必胜的信念抗战到底”。


第一部分:人心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4)…(图)

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  1940年,四川省各界组织抗敌后援会,一位代人写信的老先生自发地写下数条激 昂的标语贴在身后的墙上,以表达他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


第一部分:人心回国抗日的留日学生(图)

回国抗日的留日学生  1937年8月,卢沟桥事变后,海外中国留学生纷纷辍学共赴国难,尤其留 日同学更是悲愤异常,战端初启,立刻整装回国。两个月的时间内,六千余名留 学生中将近有四千人回到祖国。图为上海留日同学救亡会在上海码头欢迎新一批 回国的留日同学。


第一部分:人心上海文化界的救亡集会(图)

上海文化界的救亡集会  1937年8月,日军从上海大举入侵,爆发淞沪会战,上海文化界展开救亡 活动,在街上拉起中英文标语,争取国际支持。8月7日,南京《中央日报》发 表社论:“这一次抗战,意义是神圣的。为国家的生命,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 的正义,我们不能不奋勇地发动抗战……抗战开始后,人民的牺牲,必然随着抗 战局面的展开而增加。牺牲便是对国家的报效,也就是对自己良心上的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