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为印度的象征和骄傲,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泰姬陵是个长方形花园,东西长576米,南北宽293米,四周有红色沙石围墙,墙上角楼耸立,中央是白色大理石的正方形台基,台基四周矗立着四座白色大理石的三层塔,中间即为白色大理石的圆顶寝宫。寝宫四壁各有一座三角形的拱门,状如壁龛,装有透雕的大理石石扉。六座小拱门,分两层排列,形似石雕窗户。穹形圆顶的顶端是一座金色的小尖塔,四周有四座小圆顶凉亭。陵园正前方是正方形花园,花园中有一条锦带似的水池。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红色沙石建筑,即清真寺和聚会堂。整个建筑群对称工整,结构严谨,外观宏伟,庄严肃穆。寝宫内的门窗都用白色大理石楼雕成菱形花边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宝石等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枝干用黄金做成,极为精美,寝宫内部是八角形,分5间宫室,中央宫室放着玛哈尔和沙迦汗的白色大理石石棺模型,两人的遗体则埋葬在寝宫底层一个八角形小墓穴中,有曲径可通。按照规定,在进入墓室前必须脱鞋,一则保护文物,二则以示敬意。但贵宾例外,可穿上管理人员准备好的布鞋套。 由于泰姬陵通体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墙壁、门扉、窗棂雕满了精美的花纹,因此早中晚不同时间去看泰姬陵,总能有一番别样的感受。朝霞升起时去,初升的一轮红日伴着耶姆纳河袅袅的晨雾,仿佛要将泰姬陵从睡梦中唤醒,此时它显得很安静。历经了几百年风雨沧桑,它早已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地梳洗打扮,准备笑迎八方来宾。中午时分前往,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南亚一向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等到傍晚时分,泰姬陵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妩媚的时候。夕阳西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向啧啧称奇的游人谢幕,在月光的轻拂下,即将安寝的泰姬陵显得格外高雅别致和皎洁迷人。
“妇唱夫随”赴天竺不到泰姬陵会遗憾(2)…(图)
难怪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几年前在会见到访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时曾戏称,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去过泰姬陵的,另一种是没去过的。这种说法有点类似于中国的谚语〃不到长城非好汉〃。根据我个人对印度的体验:〃不到泰姬陵会遗憾〃。据说,当时克林顿行程上已有参观泰姬陵这个项目,因此头脑特别好使的他大笑起来,并幽默地称自己很高兴马上就要成为第一种人了。在印度高官中,像瓦杰帕伊这样为旅游业做宣传的已不是首位。近年来,随着印度上上下下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旅游纪念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在印度各主要景点附近,到处都是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很少有人能敌过店主们殷勤的问候和好客的眼光扬长而去。驻足一览,既有以印度教象鼻神和黑天神为素材的大小铜雕以及刻有国鸟孔雀的铜盘,也有精美的佛像木雕和克什米尔羊绒衫。在琳琅满目的纪念品中随处可见泰姬陵的模型,不过有的是用大理石做的,有的原料却只是石膏,它们都深受外国游客的喜爱。 一位店主解释说,泰姬陵是国宝,也是印度的代名词,无论在哪里都应该有它的身影。实际上,根据我的记忆,印度的旅游景点,推销旅游纪念品,特别是泰姬陵造型的各种工艺品已为时久远。我常驻印度期间,无论到哪个旅游点基本上都能看到,但当时受经济条件所限,加上购买工艺品的意识不强,一次到恒河岸边一城市,我看上一个大理石材料的泰姬陵工艺品,可没舍得买,离开印度后,我内心一直感到十分遗憾。新世纪我难得有机出差到印度,我心中一直惦记着要把泰姬陵买到手,忙乱中,我这个久违了的老印度还是被宰了一把,我想其他游客很难不被早已等候的商家〃擒获〃。不过好歹我圆了买泰姬陵的梦,我一下买了三个,除了我自己外,我还为我的儿子和女儿各买了一个大理石雕刻的泰姬陵作为家居陈列。我总觉得我这个与印度文化结了缘的人,家里有了泰姬陵,就可以佐证我没有舍弃博大精深的印度文化。 现在,印度已是中国旅游对象国,我感到这个国家值得看的和玩的地方很多,前往印度游山玩水之余,要花点时间吸收一些印度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在购买工艺品时千万要注意。小不丁点的让人赚点儿,可别被坑得太惨,当然,在旅游景点对小偷扒手更要防了再防。
“妇唱夫随”赴天竺印度嫁妆制度害死人(1)…(图)
我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了印度语言文学后,在外交部印度研究所做过点编译工作,到中国驻印度使馆任职六年,后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期间又是坐在〃印度桌子〃上(外国人的说法,意即主管印度事务的官员)。可以说,在我人生之旅中将近1/3的光阴不同程度与印度打过交道。每当我说起这些经历时,不知情者往往认为我可能是个印度问题专家。然而遗憾的是,一来我这个人智能一般,成不了什么专家。二来印度这个国家太古,太大,复杂性和多样性非同一般,研究印度这个国家不知从何下手。但毕竟这么多年的接触,对印度这个国家我总算有点兴趣,有点感情,有点了解。 文明古国的不文明陋习 我在国外工作期间,遇到印度外交官总要就印度过去的情况以及当前的局势叙谈一番。我们夫妇外交生涯最后几年在文莱任职,与印度大使夫妇交往甚密,印度大使曾问我,对印度这个国家最喜欢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又是什么?我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最喜欢的是´;印度的文明´;,我最不喜欢的是´;印度的不文明´;〃。该大使深表诧异地问我:〃´;印度的文明´;好理解,但何谓´;印度的不文明´;,我不知道潘女士指的是什么?〃当时我心情有点紧张,预感到在外交场合这么说话,可能有失礼节。我赶忙解释,我酷爱印度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我认为这些是印度文明的集中体现,但我对印度沿袭至今的嫁妆制度不可思议,我特别同情那些因为赔不起嫁妆而被烧死的妇女。我所说的〃印度的不文明〃,可能不恰当,但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些习俗。接着我们就印度嫁妆制度问题进行了一番交谈,没想到在这个问题上,该大使与我从观点到情感完全一致,用外交语言来说,我们在极其坦率与友好的气氛中〃达成共识〃,我这才放心了。不过事后,我想作为外交人员在对外场合讲话,还是应该〃外交〃一点为好,不要这么直来直去,否则闹不好会引起误解。上述是我捉笔撰写印度嫁妆制度时,脑海中突然出现的这么一段小插曲。 印度嫁妆制度的由来 在印度任职期间,我在调研室分管印度内政,每天忙于跟踪错综复杂的党派斗争和千变万化的社会动乱。除此之外,我还搜集一些我感兴趣的特殊课题,如妇女状况,嫁妆制度等也在此列。印度的嫁妆制度源于何时,古代文字资料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印度《摩奴法典》中有这样的字句:〃过门的媳妇如能带来充足的财富,在婆家就会受到尊敬,神灵也会感到喜悦。……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不断给自己出嫁的女儿提供饰品、衣物和食品。〃一些研究印度古代历史的学者认为,如果追溯嫁妆制度的起源,也可能是从此开始的。在印度开始实行父系制后,只有儿子才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爹娘心头的一块肉,父母出于对女儿的疼爱,害怕她们到婆家后受苦,因此从自己的家产中拨出部分作为礼物给女儿作为补偿,其本意是好的,而且也不构成在婚嫁中男女双方的任何交换条件。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相互仿效这一做法,慢慢形成风气。经过世世代代演变,到了19世纪,嫁妆制度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性而各家必须遵守的陋习。进入20世纪,嫁妆制度在印度各社会阶层中广泛流行,不管其经济地位如何,女方都要为出嫁的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 尽管如此,嫁妆制度在印度并不是人人必须遵循的合法行为,社会舆论对此深恶痛绝,大加鞭挞。1961年印度议会通过〃禁止嫁妆法〃,该法令规定从是年7月1日起,凡是强求嫁妆,或唆使给予嫁妆者,均属犯法,应受惩罚,坐牢六个月并罚款。1976年议会又通过了该法的修正案,条文更加严厉。1984年印度政府决定给当时名义上已付诸实行的〃禁止嫁妆法〃增加诸项严厉的惩罚措施:如,丈夫或亲属因为索要嫁妆向妇女施行残暴,视其情节,将受到惩罚,直至坐牢三年;如果受害者或其亲属向警察局投诉施暴家庭,法院必须当作犯罪案件审理;婚后七年内妇女自杀或死亡情况可疑,对死者必须进行验尸,如证明丈夫或婆家其他成员因索要嫁妆曾虐待死者,法院可认为男方家庭使该女子受害致死而要追求其法律责任。 尽管有关的法令和法规条文越来越多,禁止实行嫁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印度独立后,特别是近年来,印度政府和妇女组织都重视改善妇女状况。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这一陋习在城市也确实有所改变,但在乡村和边远地区还是屡禁不止,因嫁妆问题被迫害致死的事件层出不穷。至今在印度一般还是认为女方家庭如不给嫁妆,或嫁妆少而大逆不道(当然做父母的也感到不给女儿嫁妆情感上过不去),女方父母在邻里村舍中被鄙视,而女儿在婆家会受虐待,甚至迫害至死。 索要嫁妆 狮子大张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嫁妆的内容也花样翻新,从古代一些家庭自产自制的农副产品,衣物、器皿到首饰、珠宝、家具、现金。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男方索要彩电、冰箱、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