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使人们大饱眼福,全球电视首次直播真实的战场和战争,美军长驱直入,势不可挡,伊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25天激战之后,共和国卫队神秘消失,美军兵不血刃占了巴格达。“看不懂的战争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谜团。针对萨达姆的战争结束了,但伊拉克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游击战和巷战却刚刚开始”。
当时我面对摄像机的这番感言因为美军的长驱直入而受到不少网友和观众的炮轰,许多专家也认为我的观念过于陈旧。战后一年的伊拉克,我们看到了什么?刚刚推翻了独裁者却又迎来了占领军的伊拉克战乱不止,战后重建没有进展,美国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不但没有实现,侵犯人权的虐俘事件却屡屡发生。一场遍及伊拉克全境的反抗侵略、反抗占领、争取民族自决、自立和自治的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以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推翻萨达姆政权,占领伊拉克领土,还是很容易做到的,这是一
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但是要想征服民心士气,长期统治和控制伊拉克却是不可能的。”
一年前的这些分析和预测如今已经全部被事实所证明。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这场战争?伊拉克战争是第三场信息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信息化武
器装备成为打赢战争的关键性要素,拥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一方能够轻易地控制战场,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信息化战争形态虽然与以往的传统战争形态有很大的不同,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变。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促使编制体制和作战样式产生变化,最终推动军事理论和战争形态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其实并不是信息化时代所特有的东西,任何战争形态都会发生这样的规律性军事变革,所不同的是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更快、效能更高罢了。
不论是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还是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战争的三个基本规律不变:一是弱肉强食。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弱者总是被强者欺负,软弱者经常沦为强胜者的盘中餐;二是强者为王。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先进武器装备的一方,总能把握先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并攫取更多的利益,从而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三是反败为胜。弱小国家和民族,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依托本土作战,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星星之火积聚成燎原之势,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获得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信息化战争的进程中,人民战争理论渐行渐远。“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说到底,侵略者最怕的不是几件先进武器装备,而是人民战争的思想武器;不是从美英和苏俄那里克隆的舶来品,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打赢战争是军队的神圣职责,没有哪支军队是为打败仗而存在的。什么都可以重复,什么都可以尝试,惟独战争是个例外。小国失败不起,大国更经不起失败,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将意味着一个政权的倒台和一个国家的沦亡。胜利属于上一场战争,如何打赢下一场战争,还要从头做起。中国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传统战争离我们远去,要想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我们不仅缺实践、少武器,更重要的是缺思想、少观念。近十年来,作者已出版了一千多万字的十多部著作向读者连续讲述了新军事变革、信息化军队和信息化战争的理论知识。
《打赢信息化战争》这本书从战争形态的历史变革切入,揭示了历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最终以信息化战争为聚焦点,为读者描绘出信息化战争的全景图像,揭示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要想掌握未来,就必须了解未来;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把握来。如果说过去的战争是体能和机械能的对抗,那么未来的战争则是信息和网络的较量,智能和知识在未来交战中将发
挥关键性作用。《打赢信息化战争》一书为你提供了有关信息化战争的足够的信息、知识和智慧,在这个学习型社会中,我想它会成为你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块敲门砖。位卑未敢忘忧国。
战场是 “生死之地”, 战争是 “存亡道”, 故而国人皆应察之、 忧之、 关心之!作者愿与读者一道, 共同研究和实践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准备的
伟大使命,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为建设一支现代化的、 强大的文明之师、 正义之师而奋斗。作 者
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按照托夫勒的观点,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由大机器、大工业和大量人员所从事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不再是主流,而第三产业即服务性产业将明显增加,信息类无形产业将成为关键资源,有力气但未受过教育或受教育较少的人将面临失业。拥有信息和知识的国家将是富有的国家,这样的富国将与信息贫穷落后的国家分道扬镳。国旗、军队和货币是第二次浪潮国家的象征和主权的标志,第三次浪潮的全球化趋势将打破这类国家主权模式和封闭状态,信息一体化将使国家之间传统的国界概念逐步淡漠。托夫勒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进入真正的信息社会,世界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之中,信息时代已经出现,但工业社会的规模经济还存在,没落的体力劳动和先进的脑力劳动共存。
信息时代军事装备的发展历程,在时段划分上,可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主要标志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以及以计算机、网络、航天和电子装备为代表的信息化装备。军事装备在动力形式、作战平台和主战武器等方面基本上沿袭着工业时代军事装备的主流特征,最大的不同点有两个:一是通过新研和改装,使军事装备具备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能力;二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通过军事装备之间的无缝连接,构建起庞大的信息化网络,最终形成一个C4ISR的信息化体系,使军事装备从工业时代的平台为中心转向信息时代的网络为中心。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100多年前,当帝国主义者在五大洲游荡的时候,他们贪婪地为争夺劳力、资源、土地、城池而展开了血腥的搏斗,战火烧遍全球,数亿人惨死于战乱之中。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在津津有味地研究杀人和怎样制造更多、更快灭绝人寰的武器,机枪、坦克、潜艇、飞机、航母、原子弹、氢弹、导弹等一个比一个更为先进的武器被发明创造出来,大工业流水生产线又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战争由此不断花样翻新,从世界大战、核大战、全面常规战争发展到局部战争、低强度冲突和非军事行动,人类似乎变得更有理智,战争这匹野马好像被带上了嚼子,更加驯服和听话……
战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怪胎,它在破坏资源、毁灭人类的同时,却又推动着历史的进程。5000多年来,人类经历了数万次战争,几乎没有哪个时代、哪个地域没有遭受过战争的蹂躏;几乎没有哪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战争的硝烟此起彼伏,漫延的战火烧遍了整个世界。历史在战火中前进,人类在战火中残存。人们希望和平,因为和平有利于整个人类。
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战后40多年来,核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着世界,人们提心吊胆,总认为有这么一天,整个地球要被全部毁灭,人类因此而不复存在。然而,核大战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抑制,局部常规战争却此起彼伏,连年不断。20世纪50年代以后, 爆发了为期3年的朝鲜战争和长达14年之久的越南战争;70年代以后,又因苏联入侵阿富汗爆发了长达8年的战争;80年代,两伊激战8年之久;90年代初又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海湾战争……20世纪的战火,从欧洲战场烧到了中东、东南亚、中美洲和非洲全境,侵略者雄心勃勃,但最终不仅一无所获,反而人财两空,危机重重。“战则两伤,和则两利”,争为下、和为上的公理已逐渐为世人所共认。
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从战争走向和平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千年之交、百年相汇的重要时刻,人们正在精心构造一个光辉灿烂、和平安宁的21世纪。裁军、撤军和军控取得重大进展,熊熊燃烧的战火逐步熄灭,世界热点普遍降温,战争和武力已不再是解决国际争端和相互矛盾的惟一途径和重要手段,敌对双方开始从战场走向会场,习惯于枪炮交锋的军人们开始举杯同叙友谊之情。人们不再沉醉于一次大战时期迫使敌人接受城下之盟、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瓜分和侵吞他国领土式的“伟大胜利”;对二次大战中彻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迫使其无条件投降,接受军事占领和战败国战犯出庭受审式的结局也没有更多的兴趣。大家都清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毁灭别人就等于给自己掘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好势头,多层次、全方位、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接触和对话频繁展开,双边和多边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各方之间的矛盾和积怨正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国际间多领域合作及和平共处已成为国际战略形势的主流。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推动下,加强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