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突兀的给霍时英讲完这段往事后,他们都没有说话,走出去很远,就如真正的在散步一般,气氛平静而沉默,后来霍时英对皇帝道:“谢谢您,皇上。”谢谢他把这段往事告诉她。
皇帝停下脚步,转身看向霍时英,冷风把她的鼻头冻红了,发丝也有些乱,身姿在冷风里却挺直的如一杆标枪,皇帝说:“霍时英,你有乃祖之风,却少了乃祖之器,不过你还年轻,已是难得了。”
霍时英躬身道:“承蒙皇上夸奖,时英不敢与祖父相比。”
皇上看着弯腰在他面前的人,良久没有说话,眼里掠过一丝艰难,然后他非常轻微的道:“回去吧。”
回到御书房,暖风扑面,太监又奉上热茶,身体慢慢暖和了过来,皇上又坐回刚才的榻上,依然指着一边让霍时英坐在一旁,皇上慢悠悠的喝了两口茶然后对她道:“你现在可以说说了,那些奏折你有什么看法。”
在皇帝看不见的位置,霍时英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微微的颤抖了一下,心里惊惧,皇上先让她看奏折,不让她说话又和她出去走了一圈,然后又说起祖父,祖父对她影响至大,她难免心情哀恸,就算她她再有城府,原先准备好的说辞一时半会情绪也难以回来,想说假话多少都会露出破绽,这种手段,这种掌控局面的能力,霍时英不敢深想下去,好在她也没有打算说假话,她没说话之前先笑了起来:“我爹那个人,说他想造反也没人跟他的。”
“哦?”皇帝大概也没想到霍时英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脸上露出意外来。
霍时英接着笑着道:“他那人私德有亏,他身边那些人除了他自己的几个幕僚以外,军中的老将都是祖父留给他的人,正经打仗人家听他的,造反,没人会跟他。”
皇上这会倒是真的笑了起来,摇着头道:“霍元帅这个人……”
皇上似乎对霍时英的回答算是满意,也没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反而问她:“你是不是和你父亲的关系不好?”
如今这年代全天下都以仁孝第一,谁敢说和自己的父亲关系不好,皇帝这样问已经显得很唐突很亲密了,霍时英不好回答只好道:“父亲算是个慈父吧。”相比较家里的那些兄弟姐妹,甚至大哥二哥霍真对她真的算是慈父了,霍时英觉得自己不能太昧良心。
皇上倒是没有多问下去,只是微微笑了一下就带了过去,然后他就扭头问一旁守着的太监:“福康,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福康去看了沙漏来回道:“回皇上已是未时三刻了。”然后皇上就吩咐他道:“去吧王大人请来吧。”
福康出去后皇帝扭头对霍时英道:“等会让你见一个人,开海禁就是他第一个向我提出来的,你昨天说的那套言论他是会很感兴趣的。”
皇帝也没说让霍时英见得是谁,霍时英躬身说了声:“是。”她也不敢多想,只觉得今天自己这一趟进宫当真是处处出乎她的意料。
皇上说完站起来又对霍时英道:“我看你看东西挺快,趁着这会的功夫你来帮我分分奏折吧。”
霍时英赶紧起身,咽下心里升起的巨大惊讶,不敢回话,那奏折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看的吗?皇帝看她迟疑笑了起来,道:“你怕什么?不是多要紧的折子,一堆零零碎碎的又不能不看的东西,太琐碎了,你分一下类就好了。”
霍时英心想:“那不是之笔太监干的事情吗?”可她也不敢说出来,只好躬身道:“是。”
皇帝从新回到公案后面,霍时英站到一旁,太监抱上来一摞折子往她面前一放,她只好拿起来翻看,看了两本倒是也放下心来,确实不是些什么要紧的折子,多是些宫墙要休整,某地方上书要修功德牌坊之类的事情,但是国事无小事,她也看的战战兢兢。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福康进来回话:“王大人来了,正在外面等候觐见。”
皇帝放下笔,转头对霍时英道:“左相王寿亭王大人,有惊世之才,半生起落,见识不凡,你要好好的拜见。”
王寿亭的名字一入耳,霍时英心里涌起一阵激动,忙躬身道:“是。”
王寿亭是个干瘦的人,他特别的瘦,以至于官袍穿在他身上,前胸和后背都鼓起一块,不太合身,他个子也不是很高,面目平常,脸上的肤色是长经烈日风雨的满是风尘的黝黑之色,他两鬓灰白,眼角皱纹很深,如若他不是穿着一品的官服站在御书房里,让他换一身衣服,换个地方说他是个常年耕种在田间的老农也不为过。
来人一步入御书房,还没来得及下跪行礼,皇帝就从御座上站起来,亲自迎了过去,站在霍时英和他之间道:“王卿,这位就是凉州守将霍时英。”
王寿亭的脸上就露出惊容,皇帝竟然亲自为一个人引荐,此番作为……,还没等他深想那边霍时英已经呈师执大礼参拜了下去,王寿亭再是一惊,不禁问道:“这位霍将军,我们以前可是有什么渊源,何以行此大礼?”
霍时英这人对文人都多有礼遇,从她对她的两个文治武功的老师的态度就能看的出来,虽然这跟李成青的迂腐也有关系,但是从她内心来说她还是要更尊重文人一些,王寿亭此人,为官三十余载,三起三落,提出过地丁合一,税制改革等多项措施,但是他的运气不好,正直他春秋鼎盛的时期时遇到的皇帝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所以他的仕途多坎坷,三起三落,入过内阁,做过丞相,也被贬为县令,最后还被流放雍州整整十余年,直到三年前才被新登基的新帝从新启用。这是一个思想强大,不为私利,敢于逆流而上、永不倒下的人。霍时英见他就跟见到偶像一样。
霍时英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末将的老师曾经说过,如若本朝会出一个流芳千古的名臣,那定非王大人莫属。所以让末将有朝一日见到大人定要以师执大礼参拜。”
这朝堂之上,各派系关系微妙,这老师其实是不能乱认的,所以王寿亭也没接霍时英的话,而是往那里一站非常冷淡的道:“哦,你的老师过誉了。”
皇帝却在一边笑着道:“霍时英你直起身,王大人不吃这一套的。”
霍时英站直身,收回手,抬起头的时候脸上就有些窘迫的微红。王寿亭见了倒是宽厚的朝她笑了笑,皇帝在一边又接着道:“霍时英,把你昨天的那番言论再跟王大人说一说。”
于是霍志英就再次躬身,老老实实的把昨天她引述的唐世章的那番话又说了一遍,王寿亭听完,捻须微笑道:“不知霍将军师承何处,此番论调倒是和在下的见解有些不谋而合之意。”
霍时英就有些窘迫的答:“老师他原是个方外之人,没什么名号,现在在我父帐下做幕僚。”
王寿亭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反而脸上带出了几分兴趣的问道:“光听说你老师的言论,却不知这么位高人教出来来的弟子对开海禁之事有何看法。”
霍时英躬着身,心里就打了一个噔,半晌后才听她道:“国运走到中途,陋习弊病丛生,如不立不破开辟出一番新气象,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如一艘行驶在大海上,却没有好的舵手一样的华丽大船,虽外表锦绣华丽,内里却蛀虫丛生,千疮百孔,一旦遇到大的风浪将顷刻倾覆。”说到中途她又自信的抬起头,望向君臣二人双目中露出一种炫目的光彩:“而一种新局面的开辟,会把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推向另外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仅是一条国家的出路,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契机,也会是历史的转折点,是利在千秋万世的一件事情。”
霍时英说完马上又一躬身,继续道:“小人粗鄙,大胆妄言国事,愿自领责罚。”
对面君臣二人,良久无语,同时望向霍时英,皇帝目光有些复杂,王寿亭却眼内精光一闪,今天霍时英这么大胆的表露出她一些确切的政治观点,其实对她来说是一件非常冒险而且是非常不谨慎的一件事情,因为她今天说话的地方是在御书房,对话的一个是朝中重臣,一个是君主,而她的身份却不单单是一个凉州参将,她说出来的话是代表着霍真的,而霍真又代表着他身后的一大批政客。她能如此大胆的说出来,其实也完全是因为王寿亭,王寿亭这个人是这个时代的先锋和改革者,他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为民为国,不随波逐流,不营营汲汲,也不苟且偷生,这是一个值得真正让人尊重的人。所以霍时英昨天都没有皇帝说的实话今天却对王寿亭说了出来。
皇帝望着霍时英没有说话,王寿亭却开口道:“你的话有未尽之处,可否说完?”
霍时英继续弯腰踌躇着,皇上开口道:“恕你无罪,但说无妨。”
于是霍时英又直起腰,目光中充满自信与明亮的光彩,侃侃而谈:“历来的革新无不困难重重,难道那些饱学之士的士大夫们不知道国家只有革新才会有出路吗?只是不管哪一种革新首先触及的就会是他们的利益,当执掌一个国家所有的利益集团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抱成团的时候,某一个人,或者哪怕是至高无上的皇权都是无法撼动的。这个时候其实就需要另外一种外来的压力来转移这种利益同盟共同的对抗方向,我相信没有人是希望亡国的,尤其是亡国在外族人的手里,那么从大方向来说,这次羌人的入侵其实就是个契机,这场仗打的时间越久,国库越是空虚那么开海禁就越会推行的顺利,所以不管是要实施什么新法或者是要开海禁也好都一定要快!”
说到这里霍时英话音落地,房内寂静的落针可闻,其实说道最后一句,就是霍真的意思了,只是霍时英在没有确切的探知到皇上的意图的时候此话是万不可说出口的,她这么一说就代表霍真,以及霍家所有代表的政治势力都站在皇帝的这方了也可以说是站在新政的这方了。
霍时英说完再次垂手站在了一边,刚才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光彩立刻内敛,皇帝一直望着她,从她开始讲话一直到她光芒内敛眼里的神色越来越深沉,最后他开口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