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0-佛是一棵树  :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10-佛是一棵树  :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也关注他人利益的人。    
    不关注个人或他人利益的人有如火葬柴堆中的一根柴,中间搽了粪而两边着了火,既不能当村民的燃料,又不能充当森林中的树木。只关注个人而不关注他人利益的人比前者聪明、高明一点。只关注他人而不关注个人利益的人会更卓越,更高超。能同时关注个人与他人利益的人则是四种类别之首领,是最佳、最高和最至上的。


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模块一:活在喜悦之中(2)

    就有如从牛身上取得牛乳,从牛乳中提炼出乳酪,从乳酪中提炼出酥油,再从酥油的上层撇取精华,就可说是四种类别中最好的一类了。同样的,能关注个人与他人利益的人是四种类别之首,是最佳、最高、最至上的。    
    虽然在世间生活,我们有许多生存的方式,也有很多条足以证明是康庄大道的人生之路供你选择;比如意志之路、奋斗之路,当然,还有一条喜悦和慈悲之路。它和前面两条正好相反,走的人少,成功的却多。    
    是什么将喜悦带进我们的生活?你有感觉吗?是什么让你感到快乐,你能否觉察到?难道是你每天那么忙着完成你的“义务”,导致那些使你觉得舒服的事情一再的延期吗?    
    喜悦之路是关乎现在而并非将来。可以潇洒地套用一个本来属于禅宗,却越来越时尚的概念:活在当下。在你心中是否曾有一个这样的画面,关于有一天你真的觉得快乐时,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但是现在,在今天,就在这里,你有没有那种愉悦快乐的感觉呢?    
    如果你无法领悟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生活,当下和未来,对你而言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你是否经常使自己觉得备受拖累,总让你的宝贵时间被各种无聊的麻烦填满,被一些你并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无奈填满?你有能力改变这出戏,这种能力来自你对自己的慈悲,还有你对内在的自由的感受。    
    你可以选择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影响,从而开始以你内在的宁静影响周围的世界。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目的和理由,关键在于你的选择。    
    请对自己好一些,请尊重你的生命,请活在喜悦之中。    
    注1:阿毗达摩教法的主体即是阿毗达摩藏(Abhidhamma Pi。taka,亦作论藏);这是上座部佛教所承认的巴利三藏圣典的其中一藏,是佛教的权威性圣典。此藏是于佛陀入灭之后的早期,在印度举办的三次佛教圣典结集时所编。    
    伟大的佛教论师觉音尊者(AAcariya Buddhaghosa)解释Abhidhamma(上等法;音译:阿毗达摩)为“超越法与有别于法”(dhammaatireka…dhammavisesa);其前缀词abhi(上等;音译:阿毗)的意义是显著与卓越,而dhamma(法;音译:达摩)在此则是指经藏之教法。当说到阿毗达摩超越经教时,那并不是意谓经教有任何缺陷,而是意谓阿毗达摩是开显在诸经里所无的深奥教义。


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模块二:慈无量心,就是一种空灵的心态(1)

    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依稀记得十几年前刚刚开始接触佛教时,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这句话。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不过至今我也没有参透,是什么样的原因促成我在同龄人沉醉于变形金刚、圣斗士的年纪,会和青灯古佛结下这不解之缘。    
    领我入佛门的第一位老和尚,是在梦中与其相识,他是禅宗五派之一临济宗的传人,自然在我学佛生涯中最早学习的就是洒脱不羁,直指人心的禅宗;几年之后,因缘巧合皈依了藏传佛教的高僧,开始了整整十年的修密历程;除了佛教的诸位大德之外,西方的心理学大师、台湾的灵修先驱都先后给我提供了诸多的帮助。    
    然而回想这段学法的岁月,研读的经论再多,感悟的智慧再深,修行的经历再久,如若要我用最简单的文字去阐述佛法的博大精深,依然是这句: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喜欢就是喜欢,无须借用任何的理由。    
    就像民间的百姓,或多或少都对观世音菩萨有种特殊的感情一样,不管你与佛教有缘也好,无缘也罢,随身佩带的玉佩最常见的、也是最畅销的款式永远都是观世音菩萨那慈眉善目的容貌;家中但凡供佛的,绝对少不了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圣像,最差也会有一张她老人家的图片护佑全家人的平安;四大佛教名山之中,普陀山的香火一直是最旺盛的,谁叫那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呢;尤其是在藏地,传说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开口说话,都会念诵“嗡嘛呢叭咪哄”,因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传的六字大明咒。    
    观世音菩萨,梵文称之为——阿缚卢枳帝湿伐罗(Avalokitesvara),意译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因此在汉语系的佛经中,都将观世音菩萨的全称翻译成“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在佛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能变化成无数的形象,众生有难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观其音声,同时以不同的形象前往拯救解脱。    
    佛经中也有记载,如果众生遇到什么困苦和灾难,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就可寻声而来,解救苦难,或者由于圣号的称念而产生一种神秘的感应,使称念者有求必应,所愿满足。    
    在2005年的春晚上,曾经上演过一个感动了亿万人的节目,一群聋哑人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毫无乐感和节奏可言的情况下,用她们的旋律演绎出一个宛如再世的“千手观音”。    
    这二十一位聋哑人在无限寂静的世界里所感受到的旋律,可能是我们这些健全人无法体会的,也许是身边的委靡之音太多,我们反而没有如此的心境去感受纯洁的天籁。    
    这是在若干亿人注目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第一次接纳并展现宗教(佛教)题材的文艺作品,然而就这“第一次”,从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各大媒体所反馈的信息评价,《千手观音》竟然达到了最受人赞赏,最让人信服,最令人感叹,最使人尊敬的顶峰,同时又引起更多的人去思索和感悟。    
    因为,佛或菩萨都在我们的心中,只是你没有时间去认识他们。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早已形成,“观音文化”遍及各个领域,并且在善良的人们的心中编织成一束圣洁的花环。所以,这才是《千手观音》之舞感动普罗大众的根本原因。也正如此,晚会上仅仅六分钟的舞蹈比任何大型歌舞都更能震撼人心,聋哑人单纯的舞动比任何专业演员的舞姿都显得美妙,变换不多的配舞音乐比一曲气势磅礴的大型交响乐更令人陶醉。    
    虽然有许多流传于世的,比《千手观音》更加辉煌、庞大、丰富、绚丽多姿、甚至激动人心的舞蹈佳作,但这些节目都可以用语言去诠释、描述,或引起赞叹,但是《千手观音》却很难用世间的语言去表达,你只能默默地用心去领悟那份纯真而善美的内涵。    
    尽管舞者们都有正常人难以忍受的缺陷,但是她们放射出对生命的执著,充满着慈悲之爱,绽放出世间的温暖和救苦救难的思想光芒。    
    难怪先哲们都感叹“大音希声,大爱无形”。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含泪看完《千手观音》后,激动地说这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艺术”——谁能否认,这样的舞蹈本身不正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教育吗?    
    它从不同的人心流出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烙有各自的心灵印痕和生活履迹,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惟有如此打动人心的艺术才能超脱艺术的概念,惟有如此启迪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教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世音菩萨,就是这种慈悲精神的最完美最集中的体现,她也一直以这种寻声救苦、平等与乐的精神在教育世人要胸怀世界,心系众生,行善利人,积福积德,在利益他人的同时,求得自我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最终趋于圆满的理想境界。    
    没有切身的体会就不会有真正打动人心的创作,正如《千手观音》的编舞张继钢先生在元宵节颁奖晚会上所发表的感言:“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双手来帮助你;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你也会伸出一千双手去帮助别人!”


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模块二:慈无量心,就是一种空灵的心态(2)

    二、观世音菩萨的爱    
    慈悲喜舍中的慈无量心,就是这种希望众生得到快乐的心。“慈能予乐”,慈与悲合称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但是,一般人常误解慈悲,使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因此,慈悲的使用必须兼有智慧的相携。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净化、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大力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通常,世俗凡人都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针对父母亲友的,相对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难寻难觅。因为这种慈悲,是源自于爱的基础之上。    
    在英语的词汇之中LOVE(爱)是其中一个最能触动人心的词语。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广泛到甚至变得庸俗不堪或不带半分感情色彩,有时几乎变得毫无意义。如能正确了解“爱”,便可知道它不单单只是个人成长和滋润人生的要素,也是建设一个安乐、进取和健康的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础!    
    爱可分为成两种不同的感情:第一种是情侣之间的感情(爱情);第二种是母子之间的感情(母爱)。以上两种感情都含有爱的崇高精神。    
    感动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