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0-佛是一棵树  :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10-佛是一棵树  :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佛教教义从不赞成人类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不存在着创造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概念。佛教中佛陀与众弟子的关系,并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知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普通僧团中的一员,与其他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引自《阿含经》)。并没有享受任何特别的优待。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根据佛经佛理所言,在于众生皆有佛性,与佛本来平等无异。    
    按照现代组织论的原则去理解,即是每个人在这个组织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组织中的分工不同。在团队的合作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有些人负责一些比较重要且引人瞩目的工作,而有些人的工作可能会是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琐事。但是我们必须学会用平等的心态,去尊重团队中所有的伙伴。在一个具有关怀气氛的组织当中,这些成员们更懂得谅解与体贴别人。对于人们与自己的工作,他们通常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更能够体恤别人。在这个组织当中,你可以发现他们都在关心着别人,关怀着组织本身也关怀着顾客。这对他们以及对他们的顾客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每个人都喜欢这种被关怀的感觉。    
    佛陀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的意图。因此在佛教徒心目中,佛陀虽然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远成不了上帝(领袖或主宰),只能是上帝的奴仆。显而易见,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所以深受禅宗思想熏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传世巨著《马斯洛论管理》中,才会写下如此经典的一段:“人人都乐于最佳的团队合作,深厚的友谊,友好的集体精神,和谐的组织氛围,团队成员间忠诚合作的关系以及团体的爱。进步的经济必定体现出组织内部全体人员与人为善,而非对立和嫉妒。”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待。企业的创立者并非绝对的神圣,他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更要逐渐成为一个团队中最早为公司寻找到生存和前进途径,并引导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角色。企业的各级领导者是各级团队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单单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还要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起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每位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定义所属团队的目标,也有权利去否决他所在团队的工作目标。除平等相待外,企业还要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更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每位员工都希望成为领导从而可以帮助更多的员工走向成功,这样的企业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    
    信奉这种领导哲学而大获成功的企业领袖实在太多,作为“全球第一CEO”,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说:“我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培育人才。我们尽一切努力让员工拥有终身就业能力。”    
    身为“全球最佳雇主”,英特尔尊重与信任员工,依靠员工的智慧与激情打造出“奔腾”的“地球之芯”!    
    “尊重人才”贯穿于摩托罗拉用人过程的始终。摩托罗拉前CEO高尔文说:“时间会改变,我们的产品会改变,我们的员工会改变,我们的客户会改变,但摩托罗拉对人保持不变的尊重的基本理念不会改变。”    
    就连号称具有世界最强战斗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都将“我们为彼此而战!”,奉为所有成员必须铭刻在心的精神。    
    现在真正的老天珠越来越少了,坊间流传的,都是后人用玛瑙之类伪造得惟妙惟肖的“替身”,并且专门生生造出一个词,称其为“新天珠”。想想当初时常为颇费周折、却淘出的只是伪造品而气得七窍生烟直至懊悔到半夜,不免有些好笑。    
    真的也好,假的也罢,无所谓是老,还是新,只要它的存在,曾经带给我些许的快乐,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宝贝。倘若有一颗纯正的老天珠摆在你面前,为了得到它而茶不思、饭不想,辗转难眠,这样相思的过程岂不是很痛苦?就算你花尽心思终于拥有,却因此爱不释手导致玩物丧志,这样的获得又有何意义呢?    
    还是放松心情,抱着枕头好好地睡一觉吧,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


四圣谛——企业精神之所在模块四:灭谛——在团队中超越自我(1)

    其实佛陀也有烦恼,成道之前有,开悟之后也有。如果没有完全又如实的自我体验,他怎么会找到断灭烦恼的方法?    
    从前有位信徒向赵州禅师求道:“敢问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有。”老和尚呷了口茶,迸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字。    
    “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超脱之人,怎么会有烦恼呢?”信徒大惑不解,显然很不满意这个答案。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道啊。”禅师展开双眉,似笑非笑地望了他一眼。    
    “哦,原来如此。”信徒听了颇为感动,显然很满意这次的回答,“那倘若我修行得道以后,佛陀有烦恼吗?”    
    “有!”老和尚在茶香之中,依然是当头棒喝。    
    “可是我都已经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信徒再一次陷入迷惑之中。    
    “呵呵,”轻轻吹散茶壶上的袅袅香雾,老和尚继续布道,“因为佛陀不是你,他的心里还装着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信徒因为不解而有些发急,口气粗硬起来。    
    “刚刚不是说了吗,佛陀不是你。他已经超越,全无烦恼。”禅师合起眼帘,却展露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那,那,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不得其意的信徒,觉得越来越迷惑。    
    “因为佛陀本来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徒听罢,似有所悟。也似有些不解。    
    老和尚拿起茶壶,揭开杯盖,将壶里的水缓缓地浇在地上,望着有些诧异的信徒道:“当水盛放在壶里面,它是水。洒在地上,它还是水吗?”眼见信徒就快走出困境,他继续用最精湛的禅法直指人心,“就像在提问之前,你已经有了答案,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众生的烦恼,是从种种无明妄想中生起,佛陀有烦恼,是从慈悲心生出的;佛陀无烦恼,是因为自己的心性早已清静。但是我们的烦恼呢?是从慈悲中生出的,还是由心性里孕育?    
    然而最无奈的,就是从烦恼之中再生烦恼!    
    一直都很崇敬这位活到一百二十岁的赵州老和尚,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样的高寿几乎是奇迹,难怪被当时的高僧大德们都尊称为“赵州古佛”。也正是他洒脱自如的机锋,高深莫测的道行,吸引我走入禅的天地。    
    他不仅会用“吃茶去”这样脍炙人口的公案开启普通信徒的智慧,就连差一点改变唐末历史的“燕赵二王之争”也被他的禅机妙理,化干戈于无形之中。    
    当初燕王和赵王准备在赵州附近开仗,谋士夜观天象时发现“赵之金地”有圣人之气——就因为这个地界里住着这么一位人称“古佛”的老和尚,才免去一场杀戮。二位大王虽心有不甘,耿耿于怀,却也不敢在古佛面前撒野,于是相约一同到赵州观音院找老和尚评理。结果,二王在老和尚面前,被几句话就点中要害之处。佩服之余,不但相互化解前怨,罢兵而去,而且从此对老和尚执以弟子之礼。    
    身为一代宗师,赵州老和尚对佛门和世人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创立的生活禅机,不但将修行悟道彻底地融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他洒脱的禅风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不仅被日、韩两国的佛教信徒视为开山祖师,甚至他处理各种人生烦恼时当断则灭的独特手法,更是对西方的心理学影响深远。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女人名叫奇莎格达莱,她老年得子,十分疼爱她的儿子,视其为掌上明珠。可是她的儿子夏天在恒河游泳时不幸淹死,于是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伤心不已,四处寻访名医圣者,希望能找到一贴能让她的宝贝儿子起死回生的药。当她听说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无所不能时,便来到佛祖面前,苦苦哀求道: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请你可怜我,能给我起死回生的药,救活我的孩子吗?”    
    “我知道确实有这种药。”佛祖略为沉思了一下,回答道,“不过我需要一些做药的原料。”    
    一听到有救活孩子的希望,奇莎格达莱喜出望外:“佛祖,您需要哪些原料呢?只要能找到,无论去天涯海角,还是刀山火海,我立刻就去!”    
    “很简单,我只需要一把芥菜的种子。”佛祖淡淡地说道,“但是有一个条件,这把芥菜的种子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孩子、配偶、父母或亲戚死亡过的家庭。”    
    按照佛祖的指示,奇莎格达莱开始一家一家地寻找芥菜种子。可是她很快发现,菜种几乎家家都有,并且大家都很愿意提供,但当她问到这个家里是否曾经有人过世时,才发现原来无论生活贫富,每个家庭都有亲人逝去——有人在年轻时失去了父母,有人在中年时丧失了爱侣,有人在年老时无子送终。她几乎寻访过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