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6-草根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46-草根儿-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希望城市的孩子好好读读这本书,并懂得他们和蚂蚱与三虫儿们原本是一类。    
    12、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    
    “爷爷七岁去要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上学堂”。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明了万恶的旧社会老百姓的悲苦生活,后半句说明了新社会孩子们的幸福景象:有学上,就能够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显然,新社会的幸福景象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蚂蚱的故事告诉我们,穷人的孩子要都能高高兴兴上学堂,即使到了今天,依然需要我们艰苦的努力。蚂蚱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    
    13、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当前,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在悄悄浮出水面,那就是像野草一样顽强成长着的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权利问题。《草根儿》采用冷静的写实手法,描述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艰辛生活历程,它既是在吁求社会给予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待遇,更是在向每一个人发问:同样是中国的国民,农民工及其子女何以如此遭受命运的折磨?面对他们,我们该想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不但少年儿童读者需要认真阅读本书,成人读者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们,更应通过阅读本书,问自己也问自己的孩子:大大小小的蚂蚱们,和我们有什么两样?对类似蚂蚱的农民工子女,我们是该无视他们、忽视他们,还是该热爱他们、帮助他们?


《草根儿》 题记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评语(2)

    14、信力健(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    
    农民工是最基层的国民,我们不能抛弃、歧视他们,而要公正地对待他们;他们的孩子更应该得到最公平的对待,如果他们不能够及时融入到城市之中,将对未来的社会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借《草根儿》这部小说,我呼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来关心农民工和他们孩子的命运。而关注他们的命运,正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命运。    
    15、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刑法室副主任):    
    在讨论农民工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对农民工的孩子给予足够的关注。事实上,无论是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还是被父母留在家里的孩子,他们心灵上对人间冷暖和亲情别离的感知,又有谁说不如我们的成年人呢?    
    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从当代农民工的孩子的生存处境着眼,为我们记录和保留了一个很好的知识样本,我相信若干年后,任何一个想了解这个时代的人,都能从阅读本书中获益。    
    作为一个法学工作者,我亦深信:光靠法律的制裁不足以有效地治理社会,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民生,以防患于未然。农民工的孩子在我们下一代中将继续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法学家们如果不去关注这一群体,将是严重的失职。    
    16、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和社会学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自小在城里长大,直到文革后期到农村插队落户,对农村的孩子怎样读书,怎样生活并不了解,一是因为当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永远是光明面;再就是自己的麻木和漠不关心——以为自己该关心的只是全世界三分之二尚在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现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于蚂蚱这样的事多了起来,自己也知道了更多更悲惨的故事,但我怀疑自己是否又陷入了另一种状态的麻木与漠不关心之中。在作者的提醒下,我能作些什么?这会始终是一个问题。    
    17、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民工不是贱民,作为共和国的国民,同样有为人的尊严。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文明,不是看社会上层有多少人物,而是看像大大小小的蚂昨们这样社会底层,能否都活得像一个人。    
    18、丁东(著名学者、大型丛书《口述历史》、《大学人文》主编):    
    童话离我们很远,生活离我们很近。小说《草根儿》继承和发扬了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的人道主义传统,主人公蚂蚱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在我们身边活着。面对他们,不论是少年学生,还是成年读者,只要你良心未泯,就无法闭上眼睛。    
    19、倪乐雄(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孔子有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察其微言大义,觉得圣人此语似有被国家抛弃的人民也必将抛弃国家的弦外之音。历史表明:被抛弃感一旦蔓延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内乱外患便接踵而来。因此,一个治理成功的国家的重要标志是人民没有被遗弃的感觉。在此意义上,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触及了未来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    
    20、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说:“对收入而言的相对剥夺,会产生对可行能力而言的绝对剥夺”。就此来看,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民工在城市所遭遇的相对贫困,相对于城乡隔绝状态下农村居民收入低下造成的绝对贫困,其所面临的生存状态更险恶、更悲惨、更可怜。由此给农民工下一代带来怎样的伤害,曹保印先生的小说《草根儿》有生动描写,读来催人泪下、激人奋发。    
    21、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可敬的群体,他们生产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建造了城市,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神话。然而,他们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同样是工人,但他们是“农民工”;同样是孩子,他们是打工者的后代,不能像同龄人那样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力。曹保印先生借主人公 “蚂蚱”之口,喊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我要公平!”    
    22、季卫东(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个农民工的最大心愿,莫过于省吃俭用让孩子接受教育,将来能比自己出息些。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连这条路也给堵住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绝望。几千万为生存而奔波的农民工,背后还牵连着数亿翘首期盼的农民,构成无边无垠的“草根阶层”。他们一旦陷于对将来的绝望和不断枯萎,社会生态就会陡然变成荒漠,追求富强的所谓“中国梦”也就会消失在天昏地暗的沙尘暴里。曹保印先生在《草根儿》这本书里指给我们看的正是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的绿意,以此呼唤春风,以此祈求细雨。芳草,寸心,天知否?    
    23、沈睿(美国海军学院助理教授):    
    这是每个青少年都必读的书。小蚂蚱的故事应该让每个孩子、每个成年人都分享和理解。这是一本每个家长都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买、并跟孩子们一起读的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诚实、善良、理解、同情、勇气、顽强、正直和向上。我们生活在这些准则似乎都被忘记了的时代。本书的力量在于真实、面对生存和不屈不挠的理想主义;在于巨大而宽厚的同情、怜悯和热爱——这些是优秀文学的真髓。    
    本书通过小男孩蚂蚱的经历反映了我们生存的时代,并对这个时代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放在世界文学传统的背景里看,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雾都孤儿》,其意义不仅是现实的,也是文学的。其现实意义要求读者面对生存,并对我们存在的形态进行分析。其文学的意义在于提倡更高的道德理想和人性社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罕见的道德力量。从十九世纪英国的《雾都孤儿》到今天的《草根儿》,我们可以感到这种道德和激情力量的链接。    
    24、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小说的主人公蚂蚱在城市遭遇的种种不公、种种歧视、种种痛苦,就在于他是“农民工”的儿子。“农民工”这个称呼就是荒谬的,它是身份社会的产物。19世纪的英国史学家梅因曾说:“所有社会进步,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希望我们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城乡二元的身份制度被彻底废除。所有的公民都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25、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草根儿》这部小说,是在质问我们社会的良心。它表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被我们注意的事情:农民工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从他们创造的财富中分享不到任何东西。    
    我希望大人不仅给孩子买这本书,而且自己也读一读。中国马上要进入老龄化。现在的青壮年老了以后,就要靠蚂蚱这样的孩子来养活。我们的社会如果能够好好教育他们,他们就会成为创造高附加值的人才。他们人均的剩余价值高,才能分出相当的财富养活老年人口。我们的社会如果还象现在这样,那么就像我说的那样,“民工的孩子永远是民工,盲流的孩子永远是盲流”。    
    “蚂蚱“们长大后,还是一个月挣六七百块,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怎么还有能力养活别人?现在的城里人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夫妻根本不要孩子。老了怎么办?还是农民工给我们多生了几个蚂蚱。以后社会要靠这些蚂蚱们创造财富。骄傲的城里人啊,想想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吧。你们即使不为他们想想,也得为自己想想。


《草根儿》 题记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评语(3)

    26、周振鹤(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幼吾幼及人之幼“是一句老话了,但现在做起来并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