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笔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身体笔记-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留头,甩头,平转看这”,“再来一个翻身”……各种声音在练功房里回荡,起初的寒气早已烟消云散了。    
    


第四部分成长手记:爱哭的孩子(图)

      家,一个温暖舒适的避风港。 母亲的形象依然是那个骑着单车带着我,奔波在家与排练厅,为我避风挡雨的保护神。    
    “妈妈,你累了吧?每天你都骑着这辆旧单车带我去练功,长大了,我赚了第一个月的钱一定给你买辆新车!”    
    “妈不累,你好好练功吧,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孩子学得如何,我们家长不懂,还希望老师多加指教,没事,不听话就打”。母亲总是这样“叨叨”着。    
    转眼我就离开家,过起了集体生活。白天,训练紧张而忙碌。晚上,自习过后,我们总爱拿出自己的各式零食,什么瓜子、话梅、饼干、水果等,围坐在寝室里叽叽喳喳地聊起来,但只要有人说起家,就像传染似的,大家纷纷想念起来,越说越伤心,越说越难过,不一会儿就哭得稀里哗啦地一大片。早晨训练时还你追我赶地那股好胜劲儿早就看不见了。    
    日子过得真快,十几年前的事,现在说起来就像昨天的事一样。妈妈早已不再骑车了,我一直没有给她买上一辆新单车。大学毕业后,我也教了几年舞蹈,成为了一名老师。但我依然怀念那个爱哭的小女孩。


第四部分成长手记:残酷的艺术(图)

      炎热的夏天,一个用塑料袋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女孩,在操场上,迎着刺眼的阳光默默地跑着,一圈,两圈,三圈…… 汗水顺着裤脚流了下来。    
    “你该减肥了!”双人舞舞伴总是这么不停地说着。    
    “这么胖,还能跳舞吗?”老师也经常用这样的语言训斥着学生。身体的变化渐渐地成了我的一个阴影,看见自己突起的胸部,曾经试过用护腰的绊带勒固起来,以确保那“三长一小”的标准身段。    
    因为年轻,所以舞蹈。因为年轻,所以不满。随着肢体的娴熟,进入了躁动的青春期,最开始遭遇的就是青春期的发胖问题,姑娘们看着自己一天天凹凸起来的身体,常常想出一些过激的手段来遏制身体的自然变化。可说来也奇怪,在那期间,好像喝凉水都能长胖。没办法,甜点、美食、雪糕、冰淇淋,一切具有诱惑力的食品从此只能在我的食谱中消失,可惜啊!可惜!但强体力的身体训练又常常使我处于一种身体的饥饿状态中,意志与身体的对抗。减肥是我们永远谈论着的话题,“某某最近吃了什么减肥药特管用,你看她腿细多了,肚子上的肉也没了。”“才不是呢,为了参加这次比赛,她总是晚上偷着练私功”……没办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有人说舞蹈是残酷的艺术,至于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体会。


第四部分成长手记:苹果的滋味(图)

      在所有水果中,我并不爱吃苹果,因为它酸不过柠檬,甜不如水蜜桃。苹果的滋味正如它的种类那样普通而多样。因此每个人在没有找到自己中意的水果前,一定品尝过苹果,如同每个人的初恋那样,酸酸的,甜甜的。    
    在我们这样一个用身体交流的群体中,对于自身与他人的身体变化,我们总是特别敏感。“人的身体从不说谎”,玛莎·格莱姆这样说过。舞者之间或友或敌,似乎不必经过很长的交往。我们只要看她跳舞,她的性格、脾气都能准确感受到。舞者每日的任务是学习如何运用肢体,做出正确的动作和姿态。然而,我们看到的又不仅仅是手和脚的配合,不仅仅是姿态、身体的跳跃与旋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的个性和气质。所有的训练无法抹杀“人”的味道。一个活生生的“个人”终将在舞台上显现。高贵,虚荣,慷慨,温和,或脾气暴躁等都终将在舞蹈中显露出来。舞蹈的生命力也在舞者的呼吸中注入进去。    
    正由于舞蹈是不会说谎的,我第一次被Y的舞蹈感动,被他的身体吸引是在他跳《黄河》中的领舞时。在激昂的保卫黄河的乐曲中,他空中的一个撕腿大跳及一串的连接动作完成得流畅利落,动作停在了一个双手向上、抬头挺胸的造型上。其他的演员随着音乐向他聚了过去。那一刻,我就开始了第一口品尝苹果滋味——酸酸的。作为我们班最高的男演员,一米八几的个头,他的动作与他的脸庞一样棱角分明,流畅而硬朗,脸上总是带着阳光般的微笑。看着他灿烂的笑脸,我心里能产生一丝甜甜的感觉。我不敢与他的目光相遇,当我和他跳舞时,总是避免不了身体的相碰,接触。每当感受到他的呼吸时,我总是心跳加速,面颊绯红。低着头下意识地逃避,我不敢走进,怕打搅他那酣畅淋漓的舞蹈,远远地观望,像观众与演员的交流,伴着身体的每一个呼吸而起伏。像粉色的梦一样,再见了,酸酸甜甜的苹果滋味。


第四部分成长手记:特殊的舞台(图)

      下乡对于现在的许多专业演员来说,只不过是不同的一场演出而已。舞台上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耀眼的灯光,更没有强大的媒体介绍。来到乡间,来到工厂,给工人,给农民,给最普通的观众演出。但对于我的成长来说,那却是我舞台生活的开始。当时并不可能有众多的剧场演出来锻炼一群并未成熟的舞蹈演员,舞台对于我来说如同一个虚幻而神秘的梦。在梦境般的舞台上,舞者的心脏才开始跳动。    
    有梦真好,带着梦,我们进入了中专的实习阶段,数百场的巡回演出。有时,演出的地方只是一个狭小的平台,一个废弃的工厂,一个露天的高坡。可对于我们这群带着梦想的“小演员”来说,那个舞台是广阔而神圣的。每一个节目结束时,掌声代表了某种程度的接受,也包含了关切与鼓励——由于我们年轻。台下的观众大多是老弱妇孺,平民百姓,有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全都目不转睛地随着台上的悲欢离合而变换着脸上的表情。    
    记得,有个最叫好的节目《看秧歌》,情节是“新春佳节,乡村‘社火’红火热闹。一群披红挂绿的山村少女兴致勃勃地赶路去看秧歌戏。一路上,她们跳着扭着唱着,欢乐的歌儿荡漾着。千姿百态的秧歌舞,火辣辣的人间情,热得让人爱,美得让人迷;万种风情的秧歌戏,浓郁郁的生活味,甜处叫人乐出心花花,苦处叫人泣出泪蛋蛋 ”。这是一个富于面部表情的民间舞蹈,它正是抓取了少女在看秧歌过程中的“喜看”、“惊看”、“羞看”、“悲看”等一个个戏剧性特点,将一群天真烂漫的山村少女看秧歌时那种如痴如醉的神态揭示得淋漓尽致。台上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看得目不转睛。我们经常在观众的掌声中加演节目,一次次地谢幕,迷醉的小脸,都像花儿似的。演出过后,汗水未干,连夜谢台,奔往下一个演出地。在摇晃的车厢里,我们的歌声回荡在空旷的夜色中……


第四部分成长手记:与民工共舞(图)

      “每逢佳节倍思亲”,节假日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忙碌的时刻。我们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公路上、火车中,但偶尔的思乡是不可避免的。深圳作为一个开放城市的代表,平日的繁华更衬托出节日的冷清。    
    1993年的春节,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平常的节日。那时的我并不懂得真正的游子之心。作为实习生,我们这些小演员第一次来到深圳,参加舞剧《一样的月光》的排练演出。在一个多月的排练中,我们逐渐习惯了快节奏的演员生活。    
    那时的深圳,像一座快速运行的大机器。高楼一栋栋地耸立,每次,我们都要经过一片片的施工地。刚开始时老少建筑工们都是透过窗子朝我们这些演员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不敢出大声,歌也不唱了,都把脸转开,砌砖的砌砖,拌水泥的拌水泥。但随着我们路过次数的增加,建筑工们也敢把脸朝向我们,对我们放肆地大笑起来,乒乒乓乓地敲打着各自的饭盆,说着各种调侃的话语。好像我们这群人成了他们工作之余的调味品。每当这种时候,女孩子们总是惊吓得躲到男孩子们身后,平日的小吵小闹早就被抛到脑后去了,小伙子们也一下子神气起来,充当起“护花使者”。    
    在一个连排结束的夜晚,为了接家里的电话,我和两个女生,提前经过了那片建筑工地。当时已很晚,四周寂静。为了掩饰内心的害怕,想着后面的大批同学随后就到,我们故作镇定。可是脚步却不知不觉地越来越快,三人不知是谁带头跑了起来。我只觉得脑中一片轰鸣,四周眩晕,平时灵活的四肢,这一刻也不听使唤了。使出全身的力气迈动自己沉重的脚步,一迈步,摔倒了……    
    当我醒过来时,其他同学也赶了过来。工人们不知怎么一下都出现了,笑得前俯后仰。我看着自己青一块紫一块的身体,真是又羞又恼。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为何伤心?为何气愤?说不清,道不明。也许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身体太需要被关爱,太需要被认同。也许对用身体的体能劳动付出的建筑工们来说,我们的出现让他们找到了一种认同,得到了一种关注。    
    前些天,在一次演出中,与几名民族大学舞蹈系的学生聊天,听到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嗨,我们演员和民工没什么不同,我们出的汗和他们差不多,待遇也和他们差不多”。虽然是一句调侃的话,但却能感到当今舞蹈演员的一丝无奈和悲哀。舞蹈演员、民工,如此的比喻,刚开始时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使我又想起了在深圳的“民工事件 ”,也许从小的“封闭教育”无形中把我们与社会隔离开了,在正常人的眼里我们和民工一样是一群“特殊的人”。    
    有时候,我在想,离开身体,我们还能干什么?工人们通过身体劳动获得报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