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王戒- 第3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卑鄙。无耻。

    去夫人那里回话的路上,王熙凤又回忆起郊外的那次亲密接触,脸上顿时火烧起来。

    当晚,王熙凤做了一个梦,梦到贾琏变成贾里玉,从梦中惊醒,发现身旁躺的还是贾琏,不知为什么,突然有点怅然若失,侧身躺着,在黑夜中睁着双眼,不知在想什么,一直到天亮才又睡着。

    ……

    (无论如何,下一章结束这个标题)(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七章 花开大观园,一年又一年(下)

    转眼秋至,大观园飘满了桂花的香味,沁人心脾。

    湘云等人素知贾母爱热闹,特地邀请她出来赏桂花,贾母果然欣然应允,带着王夫人、薛姨妈、李纨和王熙凤一起来到大观园。

    贾母问:“这园内哪处最好?”

    王夫人道:“老太太说哪处就去哪处。”

    王熙凤便提议去藕香榭:“那边已经摆上,山下两棵桂花也开得最好,河里的水也碧青,坐在亭子上,眼界也清亮。”

    贾母抬手道:“那就去藕香榭。”

    说着,在众人的簇拥下,朝藕香榭走去,路上探春问宝钗:“诗的题目可都拟好了?”

    “已经全部拟好。”

    湘云侧头过来问:“你们在说什么,可是在说三姐夫?”

    探春立即红了脸,上前要去捂湘云的嘴,宝钗微笑摇头。

    李纨、凤姐等人见她们姐妹玩得开心,也都相互指点微笑,李纨道:“三丫头自从和那贾里玉定了亲事,倒比以前开朗了许多。”

    扶着贾母的鸳鸯道:“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三小姐嫁得如意郎君,心情舒畅,自然比以前开朗。”

    李纨笑道:“鸳鸯姑娘也想嫁如意郎君了?”

    鸳鸯道:“我要伺候老太太一辈子,是不嫁人的。”

    贾母拍了拍鸳鸯的手,道:“等以后给你找到了好人家,一定风风光光把你嫁出去。”

    鸳鸯嗔道:“你老也跟着大奶奶一起拿我取笑了。”

    众人都笑起来,李纨推了王熙凤一把,道:“我说凤丫头你今天是怎么了,居然没有接话头。”

    凤姐忙笑着说:“鸳鸯素来是服侍咱们老祖宗的,我在想得有多大福气的男子才能做得咱们鸳鸯姑娘的如意郎君。”

    鸳鸯指着凤姐怒道:“二奶奶你再说……看我不撕你的嘴。”

    众人又笑起来,自然没有发现凤姐双眼中掠过的那一抹含义不明的落寞。

    一时到了藕香榭,贾母带着王夫人、李纨等坐了一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坐一桌。

    待众人坐好,丫头们的茶水也将将煮好,都提了上来给大家倒了。

    凤姐道:“喝了茶,一会大伙一起吃螃蟹赏景儿。”

    贾母道:“吃螃蟹不可无酒……”

    王熙凤笑道:“我就说,要论吃,在座的有哪个及得上老太太,老太太放心,酒水都已经给您备着呢。”

    说着一边回头吩咐丫头们去烫酒,一边着人去拿螃蟹:“螃蟹放在蒸笼里一并拿过来,一次也不用多,十个够了,吃完再去拿。”

    那边湘云又大大咧咧地问黛玉:“待会大家吃了蟹肉作诗,要不要请三姐夫也作一首?”

    林黛玉正要问三姐夫是谁,转眼看到探春低头,登时明白过来,掩嘴笑道:“这个莫要问我,要问你的三姐。”

    薛宝钗看着二人,附在探春耳畔道:“你若一直这般害羞,她们会没完没了取笑你。”

    探春何等聪明,一点就通,这时抬起头,看着林黛玉,道:“所谓一事不劳二主,上次是林妹妹作书相邀,这次也仍旧由你去问。”

    黛玉道:“上次他就说下次咱们再起诗社,千万不要再叫他了,估计是真的不擅此道。”

    湘云道:“他若不擅此道,我们这诗社也不用开了,一定要请。”

    黛玉推脱不过,只好道:“我一会就写信去请。”

    探春犹豫了一下,脸上忽而又是一抹若有所思的浅笑,走到林黛玉旁边,在她耳边轻声道:“待会送信时,顺便让带几只螃蟹过去。”

    林黛玉转眼看着她,探春以为她又要取笑自己,正要解释,却发现黛玉并没有说什么,脸上满是赞叹的表情,然后微微点头。

    我可不是成心想送大螃蟹给他啊,是因为那天他自己说什么又到了吃螃蟹的好时节。

    探春在心中默默地解释了一遍。

    大家吃了蟹肉,喝了黄酒,开始各自玩耍,有人遥遥指着山下桂花评头论足,有人在河边逗鱼玩水,王夫人搀着贾母看了一会,道:“老太太刚吃了蟹肉,回去歇歇吧。”

    贾母嗯了一声,叮嘱小辈们不要多吃,继续玩自己的,这才跟王夫人回去。

    贾母王夫人走了不久,黛玉即给贾里玉写信,然后随着几只螃蟹一道送往庄外。

    今天已经有三拨人来给贾里玉送螃蟹,等到林黛玉的信和螃蟹送来时,平儿已经自己蒸出了一笼。

    “已经说了诗社不用叫我,结果邀请信还是来了。”贾里玉看完黛玉的信,笑着说道。

    平儿道:“你之前写过几首,他们都说好,估计以后也不会忘了你。”

    “关键是没存货了啊……菊花,这个时代还是很纯洁的一个词呢……”贾里玉自言自语,平儿看了他一言,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显然已经习惯了他这样说话的习惯。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贾里玉那边突然低声唱了起来。

    平儿问道:“这唱的是什么?”

    “菊花台。”

    “菊花台?这词和调子……以前从没听过这样的……”

    平儿幼时在王家长大,后来随王熙凤到了贾府,虽是丫鬟身份,但所见所闻都非比寻常,可谓见得多听得多,如今听贾里玉唱的这几句,大觉新鲜。

    贾里玉唱了几段,突然福灵心至,起身进屋,不久之后,拿着一张折叠好的宣纸出来,递给送信人,然后给了二两银子,道:“原路送回去吧。”

    那送信人欢天喜地地接过银子和宣纸,立即赶回贾府了。

    大观园内,十二题已经全部做完,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最终还是推黛玉的《辞菊》为魁首。

    正品评时,一个丫头从外面跑进来,把贾里玉的回信递给林黛玉,林黛玉赶紧打开看了,看到上面写着两首,一诗一词。

    诗名“饮菊”,是一首五律:

    南山终未见,犹是采菊人。

    明月戏竹篱,清风弄木门。

    石台饮晨露,寂寞醉黄昏。

    酒香漂泊去,君客何处闻?

    林黛玉念了一遍,道:“这首太露痕迹,恐怕二哥意不在诗。”说着递给探春,探春看罢,点点头,道:“他是要离开一段时日。”

    其他人传看了也是同一个结论,然后史湘云忽然高声道:“你们再看下面这首小词。”

    宝钗、探春、黛玉都围了过去,看到下面小词写的是采桑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秋阳,今又秋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他要去打仗吗?”

    史湘云问道,探春一时愣住,不知如何作答。(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八章 白雪红梅,洒然而别

    三天前,柳诗草来信说,她已经在大理找到那个姓韦的大户人家,信上说,韦姓世家,非官即商,是盘踞在大理的一个极大势力,不过韦家家主却神秘莫测,她目前也只是接触到韦家的一个大管家。

    贾里玉接到来信之后,也做过一番推测,结论倒也没那么复杂,根据时间来说,韦小宝今年大约也在五十岁左右,他七个老婆,儿女众多,兼之家底丰厚、手段高明,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大理扎根,恐怕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不过有一个问题,韦小宝当初携全家逃至云南大理,唯一的目的就是躲避康熙皇帝,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使他想在大理搞风搞雨,估计也不会以自己的真名真姓出场,那么柳诗草查到的那个“韦姓世家”到底是哪个?

    先不说这世上姓韦的有多少,单以韦小宝那狡兔三窟的手腕,就不能完全确认这个“韦姓世家”是不是他的故布疑阵。

    要想搞清楚事情的真相,他不得不亲自去一趟大理。

    按照之前和宝钗、探春的约定,重阳过后,他就应该动身南下,不过中间却意料不到地和探春定了亲,涉及各种人情礼节,因此南下的时间只好往后挪了挪。

    本来按照他的性格,这些繁文缛节,他完全可以理也不理,但是考虑到探春的感受,他还是耐着性子留下,虚应一段时日。

    这日到了重阳,他回贾府办事,和凤姐说完话就要起身离去,不料凤姐竟然开口留人:“先不别急着走,跟我说会话。”

    贾里玉那日为了带平儿走,以进为退,调戏了凤姐,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过意不去,虽然言语间对凤姐有些警示的意思,但终究是礼教有防,男女有别的时代,给人家造成心里冲击的事实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听说你年后就要去云南?”凤姐也不看贾里玉,拉家常似的问道。

    “是的,去找一个人,然后把他带到京城来见一个人。”

    “是什么人,还需要你亲自去找?”

    贾里玉想了想,然后微笑说:“一个很厉害的人,可以说是活着的传奇人物。”

    “传奇人物?”

    “对。”

    王熙凤出了一回神,然后侧头看了眼门外,道:“我也知道一位可能还活着的传奇人物。”

    “噢,那是谁?”

    王熙凤略略压低声音,道:“他姓韦。”

    贾里玉眼睛一亮,问:“韦?姓韦的传奇人物吗?”

    王熙凤点点头:“那是真正的大人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