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见度也高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人说后方的部队使用了增雨火箭等手段,让这次降水很快过去。
这种晴朗的夜晚,是进行拔点儿作战的好时机。
在经过无人侦察机的反复侦察以及尖兵们的抵近观察后,所得到的情报证实了总前委的猜测。印度人在列城至斯利那加公路两侧部署了很多的小型埋伏点,甚至一些小型埋伏点只有一个班的山地步兵。还有许多的排级的埋伏点附近都有一块比较平整的土地。经过后方的情报解读人员对翼龙拍回来的照片进行判断后,认为这些平整的土地是用来让直升机进行野外起降作业用的。
印度人果然是打的利用散兵进行布控,然后直升机进行立体机动作战的主意。既然这样,直接从列城至斯利那加公路攻击前进就是个很糟糕的主意。
经过这些天的仔细侦察和比对,后方指挥中心的参谋们绘制出了印度人在这一代的部署地图。他们以斯利那加为中心,以斯利那加至列城的公路为中轴线,放射性的布置了一个扇形的控制带。而且依然带着浓重的前轻后重的战术色彩,重兵猬集于斯利那加至查谟一线,前方大面积的部署小股的山地部队,一半防御,一半监视对面的中国人。而且这些地方地形复杂,就算是履带式车辆也无法展开。印度人占据着制高点和反斜面,利用高射机枪和后方在山头上布置的105mm火炮封锁着大片的区域。
为了拔掉这些部署在前沿的“眼睛”,54山地机械化步兵旅的官兵们恢复山地徒步步兵的本色,开始进行“拔点”作战。
虽然又成了徒步步兵,但并不代表着机动力就变弱了。六轮的小型全地形车,成为了他们的代步工具。米…171直升机和直8F型大型直升机都是他们快速机动的平台。而且,徒步步兵也不代表着他们的火力弱。由米…171直接吊运的96式超轻型122毫米榴弹炮不管是射程和射速都不是印度人的IFGMK系列所不能比拟的。而且,中国的陆航们还会使用直8F来吊运重量4吨的AH…4型155MM火炮参战。
而韩荣涛和老李被编入的这个突击排由于承担着拔除一个处于支撑点位置的山头的原因,还被加强了一个战场观察与引导小组,也就是韩荣涛和老李,这两个人可以直接引导CM…501G型对陆攻击导弹进行攻击。
当韩荣涛他们的直升机接近那个编号3758号高地的时候,防守的印度人正在往天上打照明弹。他们的侦察机已经发现了中国军队的进攻行动。从命令下达速度上看,印度人的指挥系统并没有沾染上他们民族那种懒散的毛病。
照明弹的亮光让他们看清楚了在群山中间穿梭的直升机,但是也引来了远在15公里外的火炮的打击。96式122毫米火炮采用全膛底排弹可以打击15公里以外的目标,韩荣涛他们甚至能在飞机的舷窗里看到炮弹的抛物线。在直升机上的观察员不停的向后方的炮群报告目标方位和火炮的炸点。很快的,在经过一次跨射之后,调整了射击诸元的解放军火炮把炮弹准确的砸在了印度人山头的阵地上。
趁着后方的火力覆盖,米…171悬停在一个山坡上,机载步兵们从前面的舱门跳下来,后面蚌式舱门打开后,那辆全地形车沿着跳板从机舱里开了出来。卸完货的MI…171立刻爬升往山头爬去。为了防止误伤,火炮已经停止了射击。一些从反斜面上躲过了第一轮炮击的印度人正手脚并用的往山头上爬,去恢复那已经被炸的一片狼藉的山顶阵地。其中一个往一具4联装高射机枪扑过去,他拼命的转动着轮轴,打算瞄准天空中那个模模糊糊的影子。
MI…171短翼下的六具火箭发射巢抢先一步开始了怒吼。最外侧的57毫米杀爆火箭拖着一条条长长的尾巴,映照着印度士兵绝望的脸色,转眼间再次吞没了山顶阵地。而已经机降在另一侧山坡上的解放军山地步兵们已经布置好了迫击炮阵地。身穿夏季荒漠迷彩的解放军士兵们正背着89式火箭筒,端着95…1式自动步枪,三人一个小组的往山头冲去。在他们的侧翼,布置好阵地的89式重机枪已经开始向山地阵地上还蠕动的印度人打出一个长点射,曳光弹的弹道好像激光一样灿烂。
在山地战中,迫击炮从来都是理想的支援火力,它弯曲的弹道配合空炸技术,让反斜面变的不再安全。加强过来的82迫击炮班正在奋力的用手中的多功能工兵锹挖开一个浅坑,把迫击炮的底座放好,然后把炮身安装上。韩荣涛则利用手中的测距器材为迫击炮计算射击诸元。老李则趴在一个高坡上,把手中的CS/LR4型狙击步枪伸了出去。这个距离上,他并不是为了找对方的麻烦,更多是为了反制对方有可能存在的狙击手。这次加强给拔点部队,老李和韩荣涛手中的武器不再仅仅是激光照射器和单兵云战场终端。在这些简陋的山头阵地上,没有多少值得CM…501G打击的目标。所以他们两个人在没有引导任务的时候就会客串一下狙击手和观察员。
组合在CS/LR4型狙击步枪前皮卡汀尼战术导轨上的单兵热像仪对人体的有效作用是两公里,但是枪本身的射程也就是800米的样子,能有效对付的目标更是只有600米。超过这个距离,老李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观察并通知自己的阵地上的重机枪进行火力压制。
身后的82MM迫击炮传出了一声略显沉闷的响声,一发带刻度槽的迫击炮弹出膛,向印度人的反斜面阵地飞过去。
在热像仪里,前面山头上各种子弹的弹道已经交织在了一起。依然有顽强的印度山地步兵坚守反斜面上的阵地。山头的阵地已经被解放军拿下,他们正居高临下的顺坡滚手雷,把下面的印度人炸的叫苦连天。
一阵强劲的发动机吼声从头顶飞过,一架MI…28N武装直升机正越过这个3758号高地,向纵深飞去。这件隶属于查号团的武装直升机挂着火箭弹和机枪吊舱,正在满世界的找印度人机动部署的105MM火炮——对解放军攻击部队威胁最大的火力。在路过这个阵地的时候,驾驶员飞了一个大S曲线,后座武控员用头瞄控制着机头部分的30MM旋转链炮,把几十发30MM炮弹倾泻在印度人头上。在用机枪吊舱打出一个长点射后,飞离了这个山头。
对面的山顶上突然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火舌,紧接着就在下方的反斜面阵地点亮了一个大火球。山头的解放军步兵们在趁着下方的印度人被武装直升机压制的时候,用手里的单兵火箭筒给最后一个还在负隅顽抗的机枪掩体画上了句号。
第85章 酝酿
踢开一个掉在地上的钢盔,韩荣涛和老李把一个被瓦砾堆埋起来的印度士兵拖了出来,当然这已经是一具尸体了。3758号高地已经完全被中方控制,剩下的就是打扫战场,救治伤患了。为了不造成瘟疫横行,己方牺牲的战士要尽快运到后方火化并妥善安葬,进入民政部门的抚恤程序。而战死的印度士兵则被集中火化后,将骨灰和士兵牌,死者身上的相片,手表,饰品之类的遗物一起转交给印度方面。现在双方打的稀里哗啦,这些事情要在告一段落后由外交部门来做。
这次拔点儿战斗,牺牲了一名战士,两个挂了彩,其中一个伤势较重。前一个被印度人击中了头部当场死亡,后面两个一个被击中了右肩,另一个崴了脚。战士的遗体已经在简单的清理了遗容后,被抬上了米…171,另外两个也做了简单的处理之后被送往后方医院。被击中右肩的人估计有一枚战伤纪念章,另外一个可能会被战友们好一通嘲笑。
印度人没有投降的——或者说他们来不及投降。在火箭弹,远程火炮,重机枪,手雷,30MM链炮的滚动火力打击下,他们甚至来不及思考是不是投降就已经被消灭了。韩荣涛本来对这些印度人顽强的抵抗精神还是比较佩服的,但是想通了关节后,又把这些佩服放回了肚子里。
摸尸体是件很让人不舒服的举动,但是对于这些战死的人来说,留下一些遗物给亲人一个思念的凭证是最大的善举。所以,战士们搜索的很仔细。除了每个人都有的狗牌之外,项链,吊坠,日记本是能找到的最好的遗物。实在找不到的,就剪下一块衣服,和狗牌包在一起。
这次战斗结束的很快,“列城双鬼”没有捞到什么战果,甚至可以说两个人在战斗中当了一回看客。整个战斗过程中就一开始的时候由韩荣涛指示了一个炮击目标,剩下的都是在观察战场情况而已。对于这种待遇两个人很不喜欢,但是却毫无办法。担任拔点任务的摩步四营营长当面说过,你们这些“眼睛”比我都精贵,老老实实的待在二线,冲山头不是你们该干的。对此两个人很纠结,没有CM…501G的打击目标说明敌人的防御力量弱,但是没有打击目标的话,他们两个人就跟来旅游的一样。有心回合成一营,但是一营的坦克们还在抓紧时间保养,在拔点战斗完成之前,装甲部队没有任务。
“火力分散,目标太多,而每个目标又都太小,不得不以撒芝麻对撒芝麻。而且由于地形限制原因,互相掩护侧翼进行穿插进攻的战术效果被大大的削弱了。整个战场被分割成无数的小块,火力也不得不实行‘承包制’。本次战斗中,‘云战场’已经退化为普通战斗,数字化装备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提高后方火力精度和反应速度,和炮兵观察员的效果类似。”韩荣涛在报告书中这样描写着本次战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郁闷的心情。一个几乎能决定战场走向的关键节点变成看客的滋味真的不好受,尤其是,后方保障部门给他转来了儿子的信件,问他是不是的了奖章,有没有给他带纪念品的时候。
不过,他和老李的这种郁闷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拔点行动完成的七七八八之后,他们也结束了跟在山地轻步兵后面当保险的使命。集团军总部通过54旅转达了一份命令,要求在前线为承担直接任务的侦察兵和特战大队们全部去后方报道。
要有大行动了,当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