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建文大帝-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糜谏痛汀�

    朱允炆可以肯定在朱元璋心中,宝钞这种东西就是那种随便印的钱。毕竟白银或者铜钱都要你开采贵金属才能铸造,而宝钞直接做好钞版,直接涂墨印刷就是,花费的都是几乎可以不计成本的墨、纸、木板。

    有这么天大的便宜不占,真的朱元璋就不是朱元璋了。毕竟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哪能考虑到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之后的情况?朱元璋当年所做出的一些规定,实际上在后世都慢慢的被瓦解了。某些程度上也是因为朱元璋的短视,才会导致明朝中后期的各种畸形和破败。

    但是现在朱允炆就不想再让这种畸形在顺着时间的长河流淌下去了,他只想让大明慢慢的好起来。

    目前应对这个宝钞烂摊子,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宝钞的储备金,然后增加宝钞的适用范围,尤其是不能对新钞和旧钞区别对待。

    可是现在先不说大漠之上的外患,这长城以南的内忧解决起来也是要大把大把的银子投入,哪里又会有多余的银子去弥补之前的财政亏空?之前在大殿之上还在讨论用宝钞代替真金白银去充当一部分朝廷官吏的俸禄,然后用这些省下来的真金白银去充当军饷。

    那既然节流不行,那么朱允炆就只能在开源哪里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了。

    其实开源的方法很很简单,要么多收税,要么就多开矿。

    现在朱允炆已经陷入了政治危机,有代王在北方宣称清君侧,如果要是朱允炆此时在来个加税的话,不论这个加税是怎么决定下来的,因为这种涉及到天下民生的大事,朱允炆走中旨是肯定解决不掉,循现在他自己定下的制度,要么走大朝朝议,要么交由内阁执行。先不说加税会遭到多少朝臣的反对,如果朱允炆想快刀斩乱麻的话,必然会选择走内阁执行。那更加给了代王以借口。

    那么第二个多开矿的办法,就成了贵金属货币时代另外一个重要的开源方法。但是多开采贵金属货币却会导致通货膨胀,虽然贵金属有它固有的价值,但是你再怎么有固有价值,也不能成为生产生活资料去直接使用,金银还是视为一般等价物存在在商品流通中。

    但是这个通货膨胀效应,却刚好能被代王之乱和以后可能的别的藩王的作乱一起,对冲掉很大一部分。

    这也就是朱允炆让云奇去拿西南地图的原因。

    “皇上,臣拿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地图,不知皇上”云奇很快就气喘吁吁的跑了回来,手上捧着三卷卷轴。

    “云奇,朕想问问,这竹山县,在那个府下?”朱允炆顺着前世的回忆问道。

    云奇听到朱允炆的话不禁面露难色,回答道:“皇上,这竹山县,恐怕我大明治下有数十之数,这臣也不太清楚皇上说的竹山县是那个府所治。”

    朱允炆微微的叹了一口气,心里也是暗自说自己一声糊涂,又开始回忆起别的细节。

    “这湖广与陕西两省之交,是否有个竹山县?”想了一会,朱允炆又一次开口道。

    “请皇上稍候片刻,臣去调取地图,一查便知。”云奇听到了一个大概的范围之后,不禁松了一口气,又是一溜烟的跑出了谨身殿。毕竟现在知道在大概一个范围里面,有就直接回禀朱允炆说有,没有就拿着地图如实说没有就行了。

    朱允炆看着云奇远去的背影,也不禁又一次沉思。

    的确,这挖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尤其是建矿初期,主要都是在勘探阶段,根本没有什么办法去大量生产。而且现在还是再古代的背景下,根本就没有后世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技术,就算开始生产冶炼,这产量也是堪忧。

    可以说这个勘探开采金银矿是一个可以治本的方法,但是现在朱允炆最想要的是一个可以暂时去治标的方法,先去解决宝钞所面临的严重的信誉问题,在去解决宝钞背后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价值问题。

    因为朱允炆知道后世纸币的妙用,他也知道怎么去运作这个纸币,但是去做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让人民去接受宝钞,在市场上可以流通宝钞为大。

    如果宝钞都不能在人民之间,在贸易之间流通,那么就算朱允炆能把纸币玩出花来,那也就是一朵纸花,根本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

    “皇上,皇上!”云奇的声音暂时打断了朱允炆的思考,但是明显在云奇的声音里充满了惊喜。

    “怎么,找到了?”朱允炆也是有些欣喜,他害怕自己的记忆出错,害怕自己最大的底牌会渐渐失去作用。

    “回皇上,皇上您说的那个竹山县确实存在,其就在湖广和陕西边界的郧阳府境内。只不过这个竹山县在山川之中,甚为清苦,不知皇上”

    “太好了,太好了”朱允炆有点高兴的忘记了身份。

    “云奇,赶紧传工部算了,传内阁”朱允炆想了想,还是没有去传暂时主持工部事务的工部右侍郎严震直去主持这件事情。因为朱允炆想准备再把这工部尚书空悬之位定下来,以免再起风波。

    “另外再传户部尚书赵勉,这件事也必须有他参与不可。”朱允炆紧接着又跟了一句,虽然现在事无巨细都可以通过内阁上传下达,但是朱允炆却不想让内阁成为阻挡在自己和群臣之间的帷幕。所以在可以的情况下,自己还是需要和负责的尚书或者别的大臣交流沟通。

第九十七章 议矿() 
抱歉,昨天忘记发了

    **********

    就算不说可能会导致君臣间的隔阂,朱允炆也不想授予内阁这样大的权柄。他并不是不放心自己选出的这一套内阁,而是人类的权力**就是这么慢慢被培养起来的。

    更何况自己来到了这个时代,哪有搞分权民主的道理?他前世在研究那些史料的时候,经常就扼腕叹息那些集权力不足而导致国家破碎王朝灭亡的先例。

    “臣等参见皇上”没过多久,内阁首辅刘三吾首先带着在文渊阁办公的黄子澄方孝孺两人赶到。

    “三位爱卿免礼,稍微等等詹尚书和赵尚书,朕这次急传你们,却有要紧大事相议。云奇,赐坐”朱允炆捧着云奇之前拿来的地图,低头在那里研究,也没有抬头去看刘三吾三人。

    刘三吾也清楚其实詹徽和赵勉这两个尚书才是真正的实权人物,自己这三人也只是得到了朱允炆的信任,才帮助朱允炆处理国事。

    “臣詹徽(赵勉)参见皇上。”

    这詹徽和赵勉倒是因为办公地点都在承天门外,也算靠的相对较近,所以就赶在了一起来到了谨身殿中。

    “两位爱卿请起,云奇,再赐坐。”朱允炆这才抬头,虚抬双手示意两人起来,“赵爱卿之前上给朕的折子,朕是已经看了,上面所禀之事朕自当三思。这折子朕就先留中,暂不发还了。”

    “是,皇上。”赵勉还没在椅子上坐稳,就又站了起来行礼。他也很是担心朱允炆年少懵懂,不知晓这钱财之事。不过现在听着朱允炆的意思,自然是他已经知道不可鲁莽行事。

    “今日朕急召内阁和赵尚书,主要是有两件事情需要一议。而所议之事又不宜在现在放在大朝上朝议,朕也只能私下里来听听几位爱卿的意思。”

    五人听朱允炆这么说,不禁又都站起来行礼:“臣等惶恐。”

    “也没什么惶恐的。”朱允炆压了压手示意他们坐下,“这里虽然也算是在殿上,但是不是奉天大殿,这礼节也不必做的如此这般,我们君臣之间,不妨稍微轻松一些。

    “言归正传,朕想说的第一件事,就是这前工部尚书秦逵有罪,而畏罪自杀。工部尚书之位已经空缺许久,一直是工部试右侍郎严震直与左侍郎邵永善两人代行尚书之职。这严震直由户部郎中一职升来,也算勤勤恳恳,朕也觉得这‘试’一字就可以去掉吧。而这工部尚书之空悬,朕觉得是应速速补上,不知各位爱卿有何举荐?”

    五个人都互相望了望,大眼瞪小眼,过了一会也没有人说个话。

    “詹爱卿,这官员升迁任命,乃是你吏部指责之所在,你先给朕说说你有什么举荐之人?”朱允炆看着短暂的冷场,略微皱起了眉头,看向詹徽。

    詹徽也是心里感觉一阵倒霉,这官员举荐颇有讲究,据说被举荐的人后来犯了事,那么举荐他的那个人往往都会被连坐,也逃不出干系。要不是詹徽是吏部尚书,这举荐他是一个字都不想说的。

    “皇上,您之前说工部试右侍郎严震直工作勤勤恳恳,不若将这严震直之职位,擢升至工部试尚书。”詹徽也是反应比较快,在回忆了一下朱允炆的口风之后,马上推荐了严震直为下一任工部尚书。

    虽然说是试尚书,但是只要不自己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这尚书一职基本是跑不掉的。只要朱允炆想起来,不消几月这试一字就可弥散无形。

    朱允炆看着詹徽点了点头,说:“那这旨意的草拟,就交给你们吏部去办,尽快把这件事落实好,朕现在需要一个可以主持工作的工部尚书。”

    詹徽听了朱允炆的话倒是有些吃惊,因为这工部向来是在整个六部中最不重要的,而现在朱允炆迫切想要一个主持工作的工部尚书,意思就是工部很有可能会得到重视。

    “这皇上重视工部,到底是个什么意思”詹徽的心里不禁有些嘀咕。

    “另外一件事,也还是和工部有关系,朕猛地回忆起朕曾经看过的一份古籍,上面说到在湖广和陕西之交的竹山县,有一条金银矿脉。

    “朕就在想,能不能通过这开采矿脉,去弥补过多发行宝钞上的缺漏。”朱允炆慢慢的说出了这个想法,因为他虽然对这个计划很有信心,但是他并不清楚现在宝钞到底是用什么渠道、怎么去运作,也不知道大明现在还有多少的赤字缺口可以填。

    “皇上请三思。”户部尚书赵勉首先站出来说话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