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之动力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工业之动力帝国- 第6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对来说外形隐身在这个换壳计划中不是难点。

    其他的类似模块化,提高可维护性都是设计思想问题而不是技术难度问题,朱雨生大概的看看一掠而过。

    然后朱雨生在翻页之前,很正式略带着一点点仪式感的做了一个深呼吸,对于老爷子来说,坦克降低红外信号这个问题,在全球也是难题中的难题,虽然不知道梁远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但从那些凌乱被删涂掉的笔迹来看,这个少年的思维用天资横溢,活跃异常来形容绝对没有夸张,使得朱雨生对下边内容的期待感越来越高。

    梁远基于一时兴趣和脑洞搞出来的这份设计说明很薄,换壳技术的关键指标如何降低车辆的红外信号,已经是这份文件的最后一页。

    朱雨生翻页之后,在新页面的第一行就看到了比别的字体都大上一圈的几个大字——热电效应。

    在热电效应这几个大字前还有几个明显是后添加的小字——半导体。

    半导体热电效应?

    朱雨生只是微微琢磨了一下,眼神继续看了下去,果然在后边梁远详细的写了如何利用基于热电效应的半导体温差发电片来降低坦克的红外信号。

    热电效应也被称之为塞贝克效应,科学的术语就是当受热物体中的电子(空穴),因随着温度梯度由高温区往低温区移动时,所产生电流或电荷堆积的一种现象。

    热电效应的应用始于二战之后,最先用于宇航,军事等用途,比如大名鼎鼎的旅行者一号飞船上搭载了基于热电效应的同位素温差发电机,直到新世纪之后,旅行者一号飞到了远离地球的太阳系边缘,温差发电机依然在兢兢业业的工作。

    冷战时期,由于温差发电机使用原始木材获得的火焰就可以发电的特性,被美国军方视为绝密,部署给冷战前沿的精锐部队。

    冷战结束之后,类似组装温差发电机的半导体发电片开始渐渐用于民用项目,比如世纪之交利用人体发热作为发电动力的温差手表曾风靡全球。

    眼下冷战还未结束,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这东西不但是军事上的绝密,也是巴统组织对共和国禁运高科技商品。

    朱雨生当然知道温差发电这东西不错,也知道国外应用这类技术降低过坦克的红外效应,问题是共和国压根就没有研究这玩意的人才,而且这东西在九十年代初期哪怕再国外也是天价,和后世已经烂了大街的25rmb一片截然不同。

    叹了一口气,朱雨生的心情有些复杂,事情到了最后即在预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以梁远的年纪和学历而言,能写出这个方案已经算得上绝对意义上的天才了,虽然计划具有工程上的可行性,但技术获取难度大,经济成本难以承受是这个计划无法改变的硬伤。

    一般来说热电材料的优值每提升一,可以近似的认为半导体发电片的热效率提升3%—5%。

    据朱雨生所知,从五十年代开始,全人类的科学家就开始寻找热电系数更高更适合温差发电的半导体材料,结果四十年过去了,当年和热电材料一起成为研究热点的高温超导材料人类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突破,而热电材料仿佛时光凝固一样只在原地踏步,已知的热电材料优值达到1仿佛就是极限,无数科学家的努力都如镜花水月般毫无意义。

    因此,梁远的这个建立在半导体温差发电材料上的计划已经被朱雨生在心里暗自枪毙掉了。

    问题在于朱雨生不可能知道,所谓人类在超导材料领域的突破就有某人手笔,而热电材料和超导材料在新世纪之后,这两者的处理加工工艺居然有部分雷同,更有趣的是某人作弊捣鼓出的那个二硼化镁简单化合物的超导机理,和热电材料未来突破优值1的纳米掺杂机制十分类似,都是改变费米能及附近的电子结构,可以说搞出来二硼化镁之后,只要梁远稍微给点提示,热电材料的突破就在眼前。

    当然,由于axbx的因素,梁远暂时被耽搁住了,总不能axbx没处理完又有苹果砸到头上,牛顿的苹果树又不是专门给某人种的,因此这个算是二硼化镁近亲的新理论梁远一直憋在心里。

    不过眼下因为axbx,科技园和ge长达一年的扯皮即将结束,梁远觉得是时候弄点压箱底的货色出来给科技园压舱用,热电材料可不比二硼化镁一嗓子就外泄了,那玩意的技术难度主要在加工机制,同样的材料新工艺和老工艺的优值能相差一倍,就算出口到海外,单凭检测材料就算想到下个世纪也不会想明白原因出在哪里。

    而且就算没有梁远提示,美国ge在95年也会发现这个基于全新理论的热电材料掺杂机制,既然时间不多了捞一笔大的才是正路。

    梁远这个换壳计划是建立在全新热电材料的基础之上的,两人假设的基础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会不一样。

第58章 切割() 
以目前国际上唯一进行了工业化生产的Bi2Te3碲化铋为例,包括美国在内,在发现掺杂机制之前,碲化铋的热电转换效率视加工工艺在2%—3%徘徊,不是说没有应用价值,问题在于应用价值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拿美国陆军现役装备的M1A1主战坦克为例子,以M1A2履带两侧裙板作为构成温差发电机的搭载构件,如果把梁远的换壳计划套进去,以美国目前半导体发电的技术水准,这个壳子型的温差发电机利用M1A1主战坦克高热尾气所发出的电量不会超过25KW,造价不会低于100万美元,以目前M1A1坦克不到300万美元的采购价格来说,在一个战场消耗装备上加上这么一个代价如此高昂的系统,除非国会山的老爷们都疯了。

    而梁远这个壳子型温差发电机所依赖的技术基础是新世纪之后的标准。

    还是以目前唯一进行了工业化生产的碲化铋为例,依据掺杂机制原理经过新工艺加工而成的碲化铋已经不是单纯的Bi2Te3,而是结构变异成了Bi2Te2。85Se0。15,元素硒掺杂进去之后碲化铋的优值得到了极大提升,原本在2%—3%徘徊的热电效率可以视加工工艺提升至6%。

    如果换成新世纪之后才发现的锑银镁系列合金,采用全新工艺加工的新材料的热电效率会达到8。5%以上。

    如果按梁远依赖的技术基础来设计M1A1主战坦克的温差发电机,哪怕采用传统材料新工艺的会Bi2Te2。85Se0。15也会得到不低于50KW的发电量,若是采用新世纪之后的新材料温差发电机的发电量会提升至惊人的80KW以上。

    以M1A1土豪一般的1100KW的发动机功率,面对超过7%的热效率提升也不敢说不动心,这几乎是再造一个中冷回热系统。

    燃气轮机的中冷回热系统视设计水准也就在7%—12%之间。

    当然电厂或船舶那种超大形的中冷回热系统可以把动力系统的热效率提升15%以上,问题是坦克哪有那么大的空间让设计师浪费。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热电材料的大发展曾吸引了美国陆军的注意力,陆军实验室和GE曾对M1A2的尾气利用产生过兴趣,前期实验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问题在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大国之间大规模装甲对决的几率大概比互扔核弹高不了哪去,美国陆军没有需求直接导致了M1A2的各种补丁版本还得继续战斗个二三十年,新技术应用什么的2030年之后看情况再说吧。

    热电材料虽然属于国外禁运,但由于久久没有突破原地踏步的缘故,朱雨生也对国际热电材料的顶级水准有着大致有着了解。

    看完整份文档,朱雨生眯着眼睛顺着梁远的思路把这个计划在脑海里前后过了一遍。

    梁远所谓的这个隐身外壳除了外形上具备降低雷达反射这个指标之外,也是半导体发电片的安装地点,通过整体设计,这个具备一定厚度的外壳可以视为坦克发动机的超大号排气管,发动机高温尾气经过由温差发电片所组成的排气烟道降温发电之后才排放到大气之中。

    梁远还充分利用了自己老娘导师吴忠华院士招牌一般的能量梯度运用准则,对坦克发动机高温废气进行分段式利用,选用高温,中温,低温三种类型的半导体发电片依次对发动机的高温尾气进行降温处理。

    按梁远的设计,温差发电机主要在坦克履带裙板处组成,以共和国大量装备的五九式坦克为例子,假如把作为坦克温差发电机的裙板平放在地面,通过坦克废热的排气通道采用上下两面的双通道设计,中间的单通道冷却夹层刚好冷却温差发点片的冷端,这样每块裙板会得到裙板表面积乘以二的温差发电片实际布置面积。

    五九坦克的侧裙板宽度在0。6至0。7米之间,不过长裙板有助于防护水准提升,梁远直接选用了0。7米这个数值,五九坦克的车身长度为6米,根据梁远的设计五九式坦克用于安装温差发电片的面积约在16平左右。

    当然,梁远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如果不把温差发电片布置在坦克的侧裙板而是布置在车体上也没什么关系,16平的表面积看起来很大,只要采用叠层设计实际上可能连四平米都不见得用到,至于到底多大这就要看设计师的热力学功底了。

    坦克红外信号的产生大部分来自发动机所不能有效利用的高温尾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温差发电装置所产生的电力越多,坦克不能利用的能量越少也就是外泄的红外信号越少,这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可比通过大量空气换热方式降低坦克排气温度的方案有效多了。

    通过理论计算,梁远以宝石涡轴发动机为例,以共和国五九式坦克为改装基础,在文档的最后得出结论,经过三段式温差发电充分处理过的坦克高温尾气最终排放到大气时的温度不高于五十度,整套温差发电体系所产生的电力不低于30KW。

    梁远没标出这套体系的采购价格,在热电材料的效率上直接套用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