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现在她又琢磨出了手工皂,那玩意儿比茶叶蛋的利润要高出太多了,等下回去她就同刘大爷他们商量手工皂怎么批量生产,怎么卖好价钱,给他们画大饼,到时候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恐怕恨不得大干一场,哪还有功夫盯着她哥落榜的事不放。
就在刘青打定主意的时候,唱榜的官差正在扯着嗓子报第一名:“案首——青山书院,祖籍松林镇落水村,刘延宁!”
刘青迷迷糊糊,最后一个终于听到她哥的大名,甚至都反应不过来了。
刘大爷他们也刚好赶到,因为唱榜时,官差要把考生的名字和祖籍等信息都念一遍,因为这儿没有身份证,同名同姓的人不少,只能靠祖籍来区分。
刘家一行人赶到,刚好听见官差念到刘延宁是案首,他们更加懵懵懂懂,不明白这是考中了还是没中,刘四叔忙问了旁边的中年汉子:“大哥,请教一下,案首是什么?”
中年汉子大概也是帮亲戚看榜的,这会儿正一脸喜色,想是要赶回去报喜,听见刘四叔的话,便停下了脚步,打开了话匣子:“案首就是第一名啊,我刚刚听人说,今年的案首还是个未弱冠的少年,那可了不得!年纪轻轻就能上功名,还是头一名,真真是天才啊,这次考完必定能入父母官的眼,往后前程远着呢!”
中年汉子说了一大堆,刘四叔就抓住了一个重点,已然激动到不行,都顾不上对为他解惑的中年汉子道谢,忙转头冲刘大爷和蒋氏道:“爹娘,咱们延宁中了,还是头一名呢!”
刘大爷他们,也俱是一脸的激动,他们不管是头一名还是头几名,只要中了,现在起他们家延宁就是童生了,继续考下去,迟早能中秀才的。
因为现场人太多,巷子又小,刘大爷他们在巷口等了会儿,没瞧见刘延宁兄妹的身影,以为他们先回去了,便也回去了。没成想到了小院子,也没瞧见刘延宁和刘青回来。
刘大姑和刘小姑,也早早盘算着日子,今儿就进城来了,他们虽然离得近,但是出发得晚,比刘大爷一行还晚了一两刻钟。
到刘青家了以后,大姑父和小姑父知道看榜的人还没回来,他们也等不及想要去看,李氏却说家里去看榜的人够多了,别到时候他们再去,在外边走散了,反倒耽误时间,便劝说他们留下来等消息了。
于是一群人坐在院子里翘首以盼。
刘大爷一行还没有到院子,远远的在巷子里,蒋氏已经克制不住心头的激动,冲院里喊道:“延宁他娘,咱们延宁中了,考中了!”
院里的众人听见动静,一时都冲了出去,不约而同的问:“延宁考中了?”
“中了,还是头一名呢!”刘大爷这一回也笑得合不拢嘴。
“太好了,真是祖宗保佑!”刘大姑他们皆是一脸的激动。
李氏却已经喜极而泣了,忍不住哽咽的道:“可算是中了,没有辜负咱们省吃俭用,供他念书的心意。”
刘大姑闻言便挽了李氏的手,笑道:“大嫂,这可是大喜的日子,你哭什么?”
刘小姑却往刘大爷他们身后一瞧,奇怪的问:“延宁人呢?”
刘二叔也反问:“他们没回来吗?我们在前边也没瞧见他们的身影。”
李氏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道:“估计还在后边,应该快回来了,咱们也别杵在外边,先进来坐罢。”
刘延宁和刘青确实耽搁了会儿,他们碰到来看榜的江川。
江川常跟在江景行后边,同刘延宁和刘青也算熟悉了,便停下来同他们打招呼,口里不断说着恭喜刘公子,想来他也知道刘延宁是案首了。
刘延宁正好拉着江川感谢了一番,叫他回去带话给江景行和曹声扬,要是有空的话,明天去他家吃饭,感谢他们前几场考试的照顾。
因此,刘延宁和刘青回去便比刘大爷他们晚了半刻钟,正好错过了,而刘大爷他们又是赶着牛车过来的,比走路自然要快许多,等刘延宁和刘青回家的时候,刘家众人已经恭候多时了。
这儿有传统,遇到喜事都要放鞭炮庆祝,刘二叔也早早的摆好了炮竹,又派了他儿子刘延林在门口望着,一见他大哥回来,赶紧喊他过来放鞭炮。
索性刘延林自己也是个坐不住的,领了任务,果真就站在外边张望。
于是等刘延宁和刘青回来,迎接他们的便是热闹的鞭炮声,以及刘家人前所未有的热情迎接。
*****************************************************
刘延宁现在县试考过了,刘家人也都在兴头上,拉着刘延宁嘘寒问暖,连蒋氏这会儿都没功夫问刘青关于她做的手工皂的问题。
刘青也没急在这个时候说,而且刘家姑姑和姑父都在,也有些不方便探讨这个严肃的问题,刘青便只装了两块新做好的手工皂,准备在一大家子回去的时候交给蒋氏。
热热闹闹的吃过午饭,又待到了未时,刘家众人也要打道回府了,那头刘大爷和蒋氏拉着刘延宁的手细细叮嘱,叫他好好温书,准备院试,到省府去考院试的时候,会安排刘二叔他们送他去,这些个事都不用他操心。
刘青在旁边听了几耳朵,也知道去外边赶考,她娘一介女子是不好跟着去的,少不得还得刘大爷他们负责,不过刘青仗着自己年纪小,倒是想争取同行的机会:“爷奶,到时候带我一起去不?我也可以照顾哥哥的。”
刘大爷笑了笑,心里并未有反对的意思,嘴上却故作神秘的道:“到时候再瞧罢。”
刘青心里也清楚,刘大爷没有当场否决,便是默认的意思了,遂眯着眼睛笑了。
这便送走了刘家众人。
到下午的时候,江川过来回话,说他家少爷和曹少爷明儿有空。
李氏这边刚洗刷完,又要准备明儿中午招待贵客了。
刘青私以为这样热闹的日子,应该会持续好几个月。
第87章()
大概是体谅刘延宁接下来还有两关要过,江景行和曹声扬第二日来刘青家,吃完饭后很快就告辞了,说是让刘延宁好好温书,等院试和府试都考完,他们再好好聚聚。
这话说得是没错,而且为了恭喜刘延宁考过县试,江景行他们还带来了据说是名贵的毛笔和墨砚——刘青没接触过多少好东西,瞧不出端倪,但是看她哥一见就爱不释手,又受宠若惊不敢接受的样子,就知道这东西有多好了。
江景行既然把东西带来了,自然是真心实意的送,一番相劝,最后刘延宁是千恩万谢的,才把东西收下了。
从这点就能看出,江景行和曹声扬对刘延宁的态度一如既往,并未改变,但刘青总觉得他临走前,说起让她哥好好对付接下来的两场考试事,脸色似乎有些奇怪。
刘青也说不出他到底是高兴还是不悦,就是感觉他的心情很复杂的样子。
不过不管江景行怎么心情复杂,也妨碍不到她哥考试,刘青思索了片刻,就收回心思,不再关心这个了。
等待放榜的这些日子,刘延宁已经在家把身子和精神调理回来了,因此接待完小伙伴的第二日,刘延宁又回书院去了。
得知方永顺这回也考过了,李氏被刘延宁劝下去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拉着刘延宁旁敲侧击的问:“你回了书院,瞧瞧方家那孩子回了没有,要是也在书院,不如请他来家里吃顿饭,他这回也考上了,咱们还没恭喜他呢。”
虽然李氏说得很委婉,但是经过上一回,刘延宁对这个小伙伴就已经很警觉了,现在听他娘说想请人来家里吃饭,心里自然本能的排斥起来了,嘴上还是义正严词的道:“现在说这个也太早了些,还是等府试考完在说罢。”
李氏想了想,觉得也是,现在才过了一个县试,后边还有院试和府试,比这个难多了,现在来谈庆祝为时过早了些,顶多自家人聚一聚,讨个彩头罢了,儿子同窗那儿,还是先别打扰人家,等这几场考试都结束了再说。
而且李氏还有一个考量,下个月他们要去省府考试,公公的意思是愿意带上她女儿一起去的,方永顺那儿也要去省府,到时候他们两家结个伴,也好让女儿先同他接触接触。
李氏只是在心里琢磨,没有说出口,鉴于她儿子十分排斥的样子,就先不让他着急了。
刘延宁备考的日子,过得很快,刘青她们陪考的,也感觉日子飞快,院试的前几日,刘延宁书院的先生就叮嘱他们早点动身去省府,去的早了,说不定还能在考场旁边典个小院子,毕竟院试和府试两场,加起来在省府要待上一两个月,考生又需要吃些好的补身子,住客栈着实不方便。
李氏这边听了,忙托人给刘家送信,刘大爷和刘二叔第二日就赶车过来了,这次为了照顾大孙子考科举,刘大爷连家里茶叶蛋的生意都顾不上了,非要亲自出马。
江州城离省府太远,据说赶牛车要走整整两天——是从早出发走到晚上的那种两天,中间要在某个城里住一晚,第二天日落之前勉强能赶到城里。
因此得一大早出发,要是出发的得晚,就要在外边住两晚了。
为了省一晚上的客栈钱,刘大爷决定在江州挤一晚上,第二日一早再出发,就他和刘大爷两个人,刘延宁的屋子挤一挤,还是勉强能住下的。
就这样对付到天刚刚亮,众人便起来了,李氏让刘青再躺一会儿,她出去帮着公公和叔子,把这几日整理好的行李和吃食,都往板车上搬。
自家有牛车就是方便,李氏本来就准备了几只鸡鸭,她怕女儿到时候不敢杀,自己先处理了几只用盐腌着,这会儿天还不算热,勉强能撑十来天。
昨儿刘大爷他们进城的时候,也从家里带来了好多吃的,还有些自家舍不得吃白面,现在吃的加被褥衣裳,都堆了大半个板车,等下还有刘延宁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