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和刘延宁送完刘大爷他们离开,也回他们师傅院子了。
这一忙就快过年了。
曹声扬回京数月,说是年后再来江州。然后刚进入腊月,江远辰叔侄也收拾行李准备回京过年了。
回京路途远,江家自个儿有车马,不必像寻常人家进京还得跟车队,倒要更快一些,但江先生这个年假也要休两个月,他们腊月初回京,要出了正月才回返回江州。
江远辰离开之前,也给两个弟子放了假,允他们回老家。
刘延宁现在是秀才了,并不要求一定要在书院,书院大部分的老夫子也是秀才水平,唯一有举人功名的山长年岁已大,再授课也精力不济,一个月大概也就讲不到十日,因此大部分秀才更愿意在家中自学。
不过身上有了功名,在书院住吃住都不用花钱了,还有三五好友一起讨论,有些家境不好的秀才,仍更愿意住在书院。
如今江先生走了,刘延宁也就准备打包东西回老家了。
刘雅琴年前出嫁,仔细算日子,也就剩不到二十日了。
他们这个时候回去,也好给家里帮忙。
一家三口这次回家,少不得要住一两个月,行李有点多。主要是刘延宁兄妹,刘延宁的书就装了满满两个箱子,他师傅走之前留给他的,刘青也有半箱子书,然后衣裳鞋袜两个箱子,实在有点不好搬,李氏便早早的提醒刘延宁给家里送信。
快过年了,家里要备年货,大侄女出嫁要备嫁妆,如果能进城买,到底比镇上便宜。
刘家送到信,刘大爷叫三个儿子准备,再去借了一辆牛车,赶了两辆车进城搬家,顺带置办年货。
刘大爷和蒋氏这回便没跟着来,刘大爷倒是想来,但是今年冬天太冷了,前几日刚下过雪,现在雪化了,温度却没升回去,屋檐下都结了长长的冰凌,这样的天气,刘二叔几个都不敢叫刘大爷再出来受冻。
蒋氏没跟着过来,安氏却来了。
原本给刘雅琴置办嫁妆,即便蒋氏不来,那也该由王氏张罗,但因为王氏办下的亏心事,蒋氏便让小儿媳安氏代劳,省得王氏去碍眼了。
这也是刘青为什么愿意跟她哥这么早回家过年,一大家子住一起,肯定没有他们一家三口住县里舒服,但现在他们地位不一样了,回家就是有什么不舒服的,除了刘大爷和蒋氏是长辈,其他人都得迁就着他们。
也就是说,现在没有人给他们委屈受了。
既然亲哥想回家,她娘看着其实也惦记家里,虽然刘青不知道她娘有什么好惦记着,他们兄妹都在她身边了。
但是少数服从多数吧,刘青仍然欢欢喜喜的和他们一起回家了。
刘延宁要回家的事,早在他们送信的时候,村里人就知道了,记着日子,腊月里也没活干,热情的村民们便来刘家院子闲聊了,天快黑了,牛车终于晃进了村子。
也有人在村头瞧见牛车,远远的就招呼刘家的人,刘青他们还没走到院子,就被热情的村民和刘家人包围了,看着满满两大车的东西,村民们纷纷打趣了他们把城里都搬回家了。
还有热情的嫂子跟刘青打招呼。
“好久没瞧见青青,都长成大姑娘了,这衣裳新做的吧?穿在青青身上,就跟城里的姑娘一样秀气!”
“青青现在可是秀才的妹妹,又长得这么标致,以后说了亲那也是富家太太,别说城里姑娘,丫鬟婆子都使得动。”
“哎,她们家大姑娘要嫁的不就是秀才老爷吗?也给青青说一个,以后当官太太。”
这年头,长辈喜爱哪个姑娘,就夸她以后嫁个良人。刘青被夸得多了,实在没办法装出脸红的样子,只能垂着头假装不好意思。
好在也没人在意刘青说什么,蒋氏和李氏帮着她应付着。
在大家的热情拥簇下,牛车进了院子,行李太多,众人争先帮着搬进屋子,热情到刘青都被挤到人后去了。
不过李氏惦记着江先生走之前送过来的那架琴,一下车就把琴抱在了怀里,正准备先搬回自己屋子,这么奇特的东西却被村民们看在了眼里,大家纷纷问李氏。
“延宁他娘,你手上的大家伙是什么,我怎的没见过?”
“是不是延宁读书用的?”
因为开口的人都是妇女,李氏也就没有回避,脸上露出了笑容:“延宁他们师傅回京之前送来的琴,叫青青每天都要练一练。”
众人恍然大悟:“这就是琴啊?”
“青青也会弹琴?那不是好厉害。”
大家的追捧直白的让刘青都觉得不好意思了,赶紧从她娘手中结果琴,自个儿搬进了屋子。
李氏和蒋氏还在院子里耐心为大家解惑。儿女太优秀,李氏这样低调的人,都忍不住炫耀了一把。
因为天实在有些晚,村民们帮着搬完东西,也就各自回家了,刘家人关起院门准备吃饭。
刘青以为这就过了,谁知道第二天上午,刚吃完早饭,陆陆续续就有人来他们家串门子,多是媳妇儿,还有些跟刘青年岁差不多的姑娘,聊了没几句,大家伙就叫刘青弹琴来听听。
今天来的这些姑娘和大嫂子们,昨儿好像没有在他们家吧?一晚上就这么多人知道,八卦传得还真快啊。刘青无语。
更让刘青没想到的是,刘大爷他们居然也附和着:“你娘不是说江先生要你明日都练琴吗?今儿还没练呢,就给大家伙听听罢。”事实上他们自家人也想听呢,会弹琴的姑娘,那可都是大家闺秀,他孙女真是太稀罕了。
刘青很想说她刚刚入门啊,弹得并不怎么样。不过她眼睛一转,看到她哥站在屋檐下,看戏似的瞧着这边,刘青眼睛一动,很不客气的把她哥拉下了水:“我才学几个月,哥哥弹得才好听。”
跟着师傅相处越久,刘青也越清楚,他们师傅就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虽然不知道为何对她纵容,但他的性格在她哥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哥一届考生,时间紧迫,师傅居然还要求他君子六艺都精通,这可不叫应试教育,是把她哥往才子的方向调/教啊!
原本刘延宁在书院也学了些乐理,吹笛就吹的不错,但因琴接触的不多,跟刘青一样只是入门,这几个月经过江先生的魔鬼训练,已经飞速提升了,刘青把他拉下水,倒也不是让他出糗。
不过话题扯到刘延宁身上,大家伙就没有起哄了,刘延宁推说自己要看书,刘青正好跟着他进书房。
她本来想上午没事,去隔壁她师傅家坐坐,她现在认了江先生,但是这个师傅教她刺绣,刘家才对她重视起来,后来她才能慢慢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师恩最大,她也不能忘恩。
现在只能先完成江先生布置的任务,下午得了空再去隔壁了。
说起来江先生还挺洋气,人都回家过年,给刘青留了不少寒假作业,比如每天一百个大字这些,有刘延宁这个好弟子在,江远辰是不怕刘青敷衍任务的。
第一百二十三章()
回落水村,最大的好处是日子人多热闹,今天这家来串门,明儿那家办酒席,毕竟腊月里,又不用干活,一年的大事,都习惯堆到这个时候来办,吃酒,走亲戚,送亲回门之类的,别提多闹腾,日子也就过得飞快了。
一眨眼,到了刘雅琴出嫁的日子。
刘雅琴出嫁的前几天,刘大爷和几个儿子还进了一回城,这次是结账的大事,刘大爷不去他可不放心。
刘大爷父子几个喜气洋洋的捧着雪花白银回家,连刘青都得了一个银元宝,这是她第一次拿到自己的分红,之前因为家里欠了债,还完钱家里的花销都紧缺,别说刘大爷他们没给她钱,就是给了,刘青也不会接。
这回银子分的多,两家铺子加起来,收入翻了一倍。掌柜的还说,等明年天气暖和了,他们东家请刘家人去省府,看看在省府开的铺子。
捧着银子,刘家人才知道这原来是一座金山,钱生钱,不用等到刘延宁当大官,他们的好日子就来了。对于刘青这个功臣,她小小年纪得了一锭银元宝,大家是半点都眼红不起来。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刘大爷只是当着几个儿子的面给刘青银子,对刘家的男人来说,刘青就是姑娘,早晚要嫁出去,那也是流着他们刘家的血,连江公子那边都给了,给自己家的人就更不算什么了。
蒋氏看着孙女手中那闪闪的雪花银,倒是蠕动了嘴唇,有点想叫孙女把银子给自个儿保管,小姑娘手里拿着这么多钱,像什么话啊?就是她娘李氏,那也不是个厉害的,万一乱花了怎么办,还不如自己帮她存起来,给她以后作嫁妆。
不过蒋氏话还没说出口,就被刘大爷给瞪回去了,刘青也装作没看见,乐呵呵抱着银子回了屋子。
剩下刘大爷和儿子们商量这银子怎么使。
虽然银子多,其实花销也大,关键是人家掌柜的也说了,之前结账勤,是考虑到他们家的情况,可以后铺子开得多,三天两头结账就麻烦,定一个章程,最好是年结或者半年结,到时候叫他们和东家一起商量。
这话说的在理,刘家人没有不答应的,因此手上这些银子少不得要花一年。
关键是刘延宁明年要去考举人,紧巴谁也不能委屈他。再说现在家里挣得多,给刘延宁的预算也可以再宽裕一些,刘大爷表示预留出三十俩给他,刘二叔他们都没意见。
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银子,明年要买油做胰子,这个是大头,刘延林娶媳妇要下聘和办酒,还有债没还清,还有刘雅琴出嫁要银子压箱底,桩桩花钱厉害。
这里说一下,刘延林相看好了人家,只是姑娘过了年才出孝,所以年后下定,来年年底成亲。
“如果年中不结账,咱们房子就先不盖了,大林成亲叫他挤一挤,等结了账,年后就盖大房子。”刘大爷慢慢的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