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佳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意佳婿-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迈,任职数年并无突出政绩,入京想必是无望了,守着现在的位置,还能再荫庇几年子孙族人。

    孙三少颇有读书天赋,张老爷和孙知府都看到了希望,举孙、张两家之力,若能令其在京城站稳脚跟,便是他们百年,两家荣华依旧,说不定还能再进一步。

    因为看重,所以孙三少如今还未定亲,张老爷中意刘青,首先是因为她兄长是江先生唯一的弟子,她自己也被江先生亲自教导过;其次,张家大爷和刘青兄妹有几面之缘,刘家姑娘肖其兄之聪慧,便也传入了张老爷耳里。

    刘延宁是整个府中最年轻的举人,天纵英才,他妹妹若能有他的一分二分,已是难得,兄妹十分之相似,可能吗?

    张老爷心底却是信的,他想刘家姑娘若无过人之处,又怎能入江先生那般的人之眼?听闻刘姑娘在江先生府中,待遇与江姑娘无异,想来不是爱屋及乌这般原因,江先生的确是将刘姑娘当做女儿一般对待。

    江先生师出名门,才华横溢,早年便才满京城,不奢望拜其为师,倘若外孙与刘姑娘结亲,江先生可会看在他们兄妹的份上,对外孙指点一二?玉阳郡主家那位据说不学无术的小少爷,只是在江先生身边待了数月,如今也成了童生,只等来年的院试开考了。

    更何况江先生出身显贵,江宁侯府出了位淑妃娘娘,可以说只要淑妃娘娘和五皇子殿下不犯大罪,江宁侯府便能屹立不倒,如今蛰伏不过是一时之计,等时机成熟,江先生势必要回京。

    而那时,想必也是刘举人大放异彩的时候,刘举人父亲早逝,孤儿寡母,只刘姑娘这一位亲妹,他日若能出人头地,又岂会弃亲妹不顾?

    张老爷子想到这些,心下便是一片火热,张家积极钻营,不过是在一方颇有权势,纵是家财万贯,也不曾被真正的贵人看在眼里,京中无人帮衬,竟是捧着金银也无法投一方靠山,长此以往,方家家业怕是富不过三代。

    出自江宁侯府的江先生入江州来,为其弟子找上了自家,张老爷子欢喜之余,还不至于看不出来,江先生只想让弟子与自家合作,还不曾打算让他张家入侯府门下。瞧着这桩生意的势头,往后张家或许会有入侯府之眼的时候,可张老爷子也不能把宝都压在这上面,希望两家联姻,便是出于多方考量。

    张老爷子的打算,倒和孙大人不谋而合,自鹿鸣宴上见过这位名声大噪刘举子,孙大人心思也活动了,他原是想把孙女许配给刘延宁,奈何膝下适龄且未订婚的孙女只一个,老妻尤为疼爱,说什么也不肯同意将孙女配给这样一个毫无根基、祖上三代都是贫农的穷书生。

    夫人态度坚决,寸步不退,孙大人只能暂且按下不表,起初听见张老爷子的意思,孙大人委实震惊。

    孙女是出嫁,对方门第不高,但只要有潜力能上进,孙大人倒也不介意,孙媳却大不相同,嫁进他孙家,往后就是孙家的人,娘家门第太差,这不是让他们跟着丢人吗?

    若是庶出子孙也就罢了,孙三少却是孙大人最看重的那个,比起资质平庸的孙大少,说不得孙三少日后才是撑起孙家门楣的人,孙大人对他期望值甚高,同僚家的千金都让他婉拒了,自然无法接受刘家这样的门第。

    可孙大人也知道,老亲家同他一样,也指着他的好孙儿早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好提携提携外家,是以张老爷子的考量,也是出于为孙儿好的立场。

    孙大人思量了几日,到底不舍得放过和江宁侯府结交的机会。

    说是结交,实则附庸。孙大人进士出身,沉浮官场大半辈子,始终不过是地方官,从未真正踏入过权利中心,他也不是没想站队,附庸某一方势力,可惜他连站队的机会都未曾有过。

    当年和他交好的几位同年,同样寒门出身,金榜题名之时俱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可半生过去,如他这般安稳的竟是大善。

    因此,孙大人深知寒门出头之艰难,以他的能耐,也只能在本府荫庇子孙,往后去了京城,他能起到的作用实在有限。

    那刘姓举子委实幸运,被大名鼎鼎的江远辰招入门下,便等于搭上了一条青云梯,以江远辰的才华,教出位进士自不在话下,刘举子往后入了朝堂,就能发现大半个朝堂,文武百官,不是与他师傅关系甚笃,便是与他师傅的师傅有旧。

    这是怎样一份用之不尽的资源!

    想到刘延宁的幸运,孙大人心头便一阵感慨,读书之人不信鬼神,却相信运势,科举需要有运势,当官更需要运势,不然同样是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有些人一入朝便青云直上,有些人却只能碌碌无为,甚至每况日下呢?

    刘延宁,想来便是有大运势大造化之人。

    不过,天下之大,江远辰偏偏来到他管辖之下的江州,又何尝不是他们孙家的机缘?

    思前想后,孙大人终是听从了张老爷子的建议,却并没有把话说的太满,只道:“总要让韶渝先见过这位刘姑娘。”

    孙大人疼爱孙子,也不想真叫他娶乡野村姑,先见过面,若孙儿实在不满意,他也不想勉强。

    “大人莫急,下月是年中盘算,我让老大下去一趟,先问过刘家人的意思,以免到时冒冒失失。”

    孙大人见他这般小心,心下不满,淡淡的道:“韶渝那般人才,他刘家有何不满意?”

    那刘举子的前程再远大,他们刘家如今也不过是平头百姓,这门亲事他们高攀了不知多少,能有什么不满意的?

    “大人有所不知。”张老爷子摇头,挥退仆从,方附耳道,“那刘家姑娘颇受江先生看重,她的婚事,多半要江先生点头。”

    孙大人突然绷直了身子,目光炯炯的问:“此话当真?”

    张老爷子抚须浅笑,把握十足:“大人想想,刘举人进京赶考还在三年后,其妹如今年岁正好,怎能耽误数年那刘家却无一人为刘家姑娘张罗亲事,据闻江州的陈山长有意结亲,最后仍不了了之,想来已被刘家婉拒了,若没有江先生的言语,刘家何来这般底气?”

    孙大人目光闪动,久久没有言语。

第139章() 
两家合作之初; 便一直是张家大爷同刘家联络走动,张家大爷会做人; 逢年过节; 刘家办喜事,张家大爷常是人到礼到; 十分之妥帖。这一来二去,刘家和张大爷的关系也愈发亲密。

    生意渐渐稳定,规矩也差不多立起来了,一年大约结两次账,年中和年底各分一次红,刘家这俩月手头愈发紧张,一家人就指着六月这一次的分红过活了。

    其实依着蒋氏精打细算的习惯; 家中也不至于这般捉襟见肘,只是刘延根的婚事说得实在好; 如蒋氏这般苛刻; 都觉得钟家那般娇养长大的姑娘,嫁到自家确实委屈了。

    倘若钟家女瞧中的是长孙; 蒋氏都不会这般想,在她心里; 大孙子那是戏里唱的文曲星; 要考状元当大官的,大孙子的媳妇不说官家千金,怎么也得是进士老爷,举人老爷家的千金吧?一个老秀才的女儿就想嫁她大孙子; 真真是癞□□想吃天鹅肉。

    不过蒋氏也有自知之明,都是她心爱的孙子,大林和根儿两个加起来,怕是也比不上延宁一根手指。这不是她偏心,大林和根儿是生的时候不好,那时候家里穷,供延宁已经够呛,一时也无法为他们俩兄弟打算,全家人只盼着延宁早日出人头地,帮衬着底下的兄弟们。

    如今底下那几个小的开蒙早,各个古灵精怪,不说长大像延宁那般出息,他们从小读书认字,往后总能考个功名,衣食不愁。

    反倒是为了养家糊口,早早跟着他们下地干活的大林和根儿,现在看来竟是耽误了,他们敦厚没有心眼,只会种庄稼,即便现在老头子让他们跟着叔伯打理生意,学着和张家的掌柜们打交道,能撑起这份家业,可还是没法和读书人相提并论。

    蒋氏每次一想都觉得对不住他们,这次刘延根说亲,钟秀才主动上门,刘大爷还有些忐忑,想先问过长孙的意思,蒋氏心里却打定主意,若是大孙子不同意,她定要好好劝劝他,叫他知道两个弟弟为家里牺牲多大。

    刘延宁倒是没有不同意,他娘没有给他生兄弟,堂兄弟便是亲兄弟,刘延根能结一门好亲家,他高兴还来不及。他与钟秀才交好,钟秀才事先透露了这个意思,他也是一拍即合,立即回了信,却不想钟秀才这般速度,还没等他亲自告诉家中长辈,钟秀才已经先登门拜访了。

    接到刘家的口信,刘延宁立马回了信表示支持,他知道家里为难,前头买地开荒,后边又起房子,又来江州买院子,家里也差不多掏空了,三弟这桩婚事既是高攀,那就不能委屈了未来弟妹,刘延宁还找妹妹借了钱拿回刘家。

    刘青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小富婆,张家刘家的生意她有份,还是小头,和江景行江曼桢兄妹的生意,那真是分一次就让她腰杆彻底的挺起来了。

    听到她哥找自己借钱的理由,刘青眼睛都直了:“大哥你说的什么话,三哥就不是我哥了?他定亲要多少银子,你跟我说一声便是。”

    “我说多少银子你都给?”刘延宁笑着揉了下她的头发,“口气真大。”

    刘青嘿嘿笑了两声,没说话,刘延宁又问:“你们和景行的生意做得大了吧?这几个月跑了几趟省府?”

    “我说不想去的,可陈大夫说近来天气好,叫我们不妨多陪曼桢出去走走,江州这块地儿可没什么看头,去省府好歹还能瞧瞧自家生意。”刘青解释完,又添了一句,“不过天气越发热了,我可不爱出门。”

    刘延宁不相信似的挑眉:“真的?”

    刘青满脸真诚的点头。其实这边是江南水乡,六月里还不算太热,她这么说不过是找个借口,希望她哥能和师傅他们提一句,至于真实的原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