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密集地枪声响后,五十米外的靶子纷纷被击中,杨一看看身边的余薪,一向不露声色的余薪嘴角也挂上了微笑。
“大人您是不是给大家做个示范?”余薪早就听说杨一的枪法好,可是好到什么地步,他还真没见过。杨一走到一个学员跟前,这是刚才打靶成绩最好的一个。
“打地不错,叫什么名字?多大了?”杨一夸奖道。
“报告大人,我叫周平,今年十八。”小伙子一个立正后回答。很久没有打过枪了,杨一还真有点手痒了,心里还真有点跃跃欲试的感觉。精明的余薪立刻给周平做个眼神,小伙子立刻往旁边一站,让出靶位。
手枪是仿制五四式的,五四手枪虽然射击精度不高,但威力大,结构简单,也就是这个年代最容易仿制的手枪。杨一熟练的把手枪拆开,又熟练的把枪装上,整个过程又快又准确,而且杨一眼睛是闭上的,看的旁边的学员们不住叫好。余薪对手枪不熟,但也被杨一熟练的手法惊叹。
拉枪栓,子弹上膛,杨一一阵快速的急速射击,十发子弹象长了眼睛一样的全部击中靶心,学员们看的发出一阵惊呼声。要说枪枪命中,对这些学员来说,也不难做到,难的是五四手枪后坐力大,在不做调整的情况下连续射击,并且枪枪命中就难了。
杨一放下手枪,转身离开,只留下学员们在那,杨一知道自己不需要说什么了,刚才那一手一进震住他们,看着这些年轻的脸,艰苦训练中眼睛依旧闪耀的活力,杨一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心不由的痛了一下。
一百张年轻而沉稳的脸一起面对着杨一,对于特工这行,杨一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长期艰苦的训练早就把这些孩子们的意志磨练的如钢铁一般,但他们是否能适应这物欲横流的世界?
一张宽大的世界地图被挂在墙上,杨一把手指在日本上道:“你们看见没有?这个地方叫什么?”
“日本。”众人一起回答,声音整齐响亮。
“很好,及时这个小国,就是这个民族,别看他们不起眼,可他们野心勃勃,这是一个肮脏而低劣的民族。他们忘恩负义,他们凶残暴虐,他们无耻龌龊。”过去的历史,杨一先给日本定性。但想想现在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杨一心头又不由高兴起来,面带微笑的对着这些学员道:“今天开始,你们将被送去各个商号学习,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经过一段学习后,你们将以不同商号人员的身份,被送往日本,在那里你们要做的是,收集一切关于日本的情报,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只要是日本的情报,我都要。”
“坚决完成任务。”又是一通整齐的回答,杨一眼睛不由一酸,赶紧转过头,不敢再看这一双双年轻的眼睛。
十天后,两艘战舰出现在黄浦江的江面。
“兄弟,你急忙用电报让我把军舰开来,有什么事嘛。”远在威海刘公岛的刘十八,被杨一给叫到上海。
“没什么,我只是想你去做一次老本行,这一次干的漂亮点,不要活口。”杨一的声音阴冷而怪异,弄的刘十八有点不习惯,杨一什么时候也变狠了?刘十八一时没想明白。
“狗丸”号货船行使在茫茫大海上,高杉晋作坐在船头,心中却没办法平静下来,与日本隔海想望的中国,如今已经通过战争摆脱了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正开足马力朝前冲,而日本还在寻找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作为激进的改革派人物,高杉晋作这一段时间在上上海深深的体会到,想富国强兵,就得实行改革。擅长学习是日本人的长处,唐朝的时候日本就开始学习中国,现在高杉晋作又一次觉得,日本又该学习中国了,不过幸好中国人一向好说话,派个代表团来,说几句好话,拍几下马屁,中国人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明朝以来的新仇旧恨都会忘记的一干二净的。
“轰轰轰”“狗丸”号那小小的身躯被数发炮弹打的浑身乱颤,远处两艘高大的战船正向“狗丸”号逼来。高杉晋作没能回到日本,而日本人再也没有见到“狗丸”号的消息,“狗丸”号如被人间蒸发了。
第三部 第十五章 买办
南京到上海的铁路也动工了,开工典礼上胡雪岩可谓出尽了风头。南方水网纵横,铁路修建起来难度要大许多,所以这条铁路光是耗在勘测上的时间就比别的铁路要多上许多。由于连续的国内建设,国家财政大量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如今的国家财政已经开始吃紧了,杨一很快想出办法,就是在中南富庶地带,实行民间集资入股修建铁路。
如今的胡雪岩可不比从前了,靠着个人的精明,把个阜康钱庄经营的风声水起,如今分号遍布全国。胡雪岩有今天,除了个人的能力外,还得多感谢杨一,靠着给杨一筹办军需物资,胡雪岩确立了他在浙江商界的地位。生意上杨一虽然没有直接帮到他,可是胡雪岩是给杨一办过事的,就凭这一条,商界上的人多少得让他一分,就连工商界的巨头沈家,在沈清霜姐妹的授意下,多少对胡雪岩也照顾几分,更别提为难的事了,这也得益于杨一有时常会在沈家姐妹跟前问及胡雪岩。
这一切杨一自己未必知道,可胡雪岩却清楚的很,他也没办法不清楚,沈家的大姐上次在一次聚会上就对他说过:“胡老板,你混的不错嘛,我们家女婿杨一最近又念叨你了。弄的我们老三老四每次写信回来都得提上一句,别为难胡雪岩,你说我们沈家是气量小的人家吗?”
一个普通商人,在别人看来,能得到当朝实际的当权者的垂青,胡雪岩也算个异数,就连胡雪岩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这是为什么?他哪知道,自己被看重完全是由于曾经的历史给杨一留下深刻的记忆。而胡雪岩凭个人力量与外国势力抗争,最终导致破产的经历才是杨一最看重地,胡雪岩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才是杨一敬佩的。
沈家所谓的照顾,无非是没事不给胡雪岩找茬罢了,而胡雪岩自身的品性才是他鹊起的关键,急公好义,任人唯贤,眼光独到。这些优秀的品质出现在一个没读多少书的人身上,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今的胡雪岩身家数百万,所谓饮水不忘挖井人,胡雪岩是时刻都惦记着杨一地恩德地,这不一听说杨一号召民间集资修铁路,便从浙江杀到上海,第一个报名,出资一百万两。胡雪岩这一手玩的漂亮,可谓轰动一方,要知道就连沈家也才出资一百万两。出钱修路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善举,如今即是能赚钱又得名声,这叫胡雪岩这么精明的人如何肯放过。更别说这是杨一提出的方案。
铁路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之一,这铁路虽然由民间集资修建,但经营权杨一还是要抓在国家的手里的,集资者只有参与分红地权利,管理和经营都是由国家控制,而且分红上民间投资者也只能占到50%的股份。集资修路这一招是杨一从后世的民间集资修路得来的点子。只要开此先河,民间投资者从中获得巨大利益后,今后就不怕没人投资修建基础设施了,铁路、公路、发电厂这些项目,也不需要单纯由国家投资兴建,大大的缓解了国家财政上地压力。
出钱的人都到齐了,可就是不见江苏巡抚许名宣布开始典礼,而且许名还一脸焦急的东张西望,好像在等什么人,眼看时间就快到十点了,随行官员和出钱的财主们都等的有点不耐烦了。可许名不发话,谁敢龇牙。
许名等待的人终于出现了,当杨一出现在开工典礼上时,整个会场沸腾了,怎么说杨一以前都是这地老大,有头有脸的人大都认识杨一(就是不知道杨一是否还记得他),刚才略带不满的财主官员们现在都安静了,来的是杨一啊,以前的两江总督,如今的朝中第一人。
“各位,对不住了,杨一路上有事耽搁,来迟了。”杨一冲着众人拱手致意。
“哪里!哪里!不敢!不敢!”这些人的回答在这时候居然惊人地一致。
正主既然来了,这典礼很快就开始了,一通仪式后,这开工典礼就在鞭炮齐鸣中落下帷幕。接下来杨一得和这帮子出钱的财主们说说话了,以后要他们出钱的时候还多着呢,先得联络联络感情嘛,过河拆桥的事情不好做的。
“雪岩兄,天津一别,一晃数年,别来无恙否。”杨一这番话让周围的人都嫉妒胡雪岩了,就连沈家的代表都嫉妒了,沈家也许是没想到杨一会出现,随便派了个掌柜的就算意思到了。
周围的财主们现在总算彻底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胡雪岩的的确确是杨一的人,以前也就是听说和传闻,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看见,这在场的官员和财主,地方名士,比胡雪岩德高望重的人多了去了,见过杨一的也不在少数,而杨一在典礼仪式结束后,第一说话的对象就是胡雪岩,这说明什么?这很说明问题啊。
其实他们又误会了,杨一第一个找胡雪岩说话,是因为胡雪岩给杨一的印象深刻,还因为听说胡雪岩是第一个投资的,要不是胡雪岩带头这铁路集资的事情也不可能一个月内就成了。胡雪岩和杨一是有关系,可关系不象其他人想的那样。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现在其他人已经都在心里头一致认为,胡雪岩实际上就是杨一在江南的代言人,要不杨一让集资修铁路,胡雪岩怎么会这么上杆子?而且一出手就是一百万?况且有耳朵的都应该听到,杨一称呼胡雪岩为兄啊,搞不好就是结拜兄弟,只不过胡雪岩这人不招摇,不显摆罢了,这么一想胡雪岩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又发生了变化。至少又上了几个档次。
杨一的无意之举无形中提高了胡雪岩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对胡雪岩日后在商界的活动增加了莫大的助力,日后胡雪岩终于成为江南商界又一大豪,隐隐能与商界霸主沈家分庭抗礼。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杨一的话在胡雪岩听来又是另外一番滋味,当初落魄天涯,得杨一拨开云雾,又委托采办粮草的重任,自己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