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第4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他们杀的人太少,什么叫灭国屠城呢?远的不说,看看清朝,清军入关之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每一次都是全城死光、遍地血池。和后代相比,这时的金军够得上“暴虐”二字吗?

金军之所以这样“温和”,是由其态度决定的。女真人崛起只有十年左右,他们覆灭东亚最大的两个帝国,其管理难度早已超过极限。不说才能,光是派人管理,金国都没有那么多纯种女真人。现实要求他们,只能把宋朝打服了,当成长期的出租房吃租子。

尤其是完颜宗翰的心理在起作用。这个人很理智,甚至很睿智。他身上有一点完颜阿骨打的影子,天生就懂得怎样当个成功者。他知道女真人的优点在哪里,更明白他们的缺陷是什么,所以不那么贪婪,从来没想过把汉人的土地一口吞下去。

吞下去会胀死。

可惜的是,他的眼光太超前了,让绝大多数的女真同胞无法理解。他们内部有一些人愤怒得要死,觉得明明可以随意砍、随便杀嘛,为什么不利益最大化呢?完颜宗翰有异心,胳膊肘儿向外弯,不是个为国为民着想的好女真人!

这个分歧造成了完颜宗翰的悲剧,造成了他的政治同盟者的悲剧。当然,反对者也没落着好。历史证明,只会打生打死的,都是些低级生物。

可是,不让这些女真人打架,他们还能干什么呢?

完颜宗翰对汉人傀儡的支持很到位,临走前,他特意派人去问张邦昌:“为了你的统治,张,我是不是得给你留下一支女真军队?”

张邦昌没听到这句话,来人被大楚国新任宰相吕好问抢先接待了。吕宰相说,非常感谢,但是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为贵军士卒着想,不必了。

该使者小感动了一下,接着又问:“那是不是给你们留下一位贝勒?有他在,南人不敢放肆。”

多体贴,可吕好问比他更会疼人,说:“贝勒是贵人,久居南方,万一思乡心切,会生病的……”于是,女真人全军撤退,走出去好远之后,张邦昌才知道有这回事。

知道又怎样,吕宰相平时写公文的时候,落款日期都是“靖康二年”,根本不提大楚国什么事。这就是张邦昌的群众基础。

一切迹象都逼着他变回原形。一个月之后,金军渡过黄河,回到了燕京附近,张邦昌知道是时候了。他宣布退位,先找到隐居在民间的孟太后,由她来垂帘听政,再通过她去选宋朝的新皇帝。

还选什么,唯一在逃的男丁不就只剩赵构一人了吗?直接选他不就对了。不,还有别人。宋朝立国一百七十多年,九个皇帝,每一代男丁都积极工作,生出了N多后代,怎么会只有赵构一个漏网之鱼呢?

在这几十天里,有两位宗室出现过。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叫赵子崧;一个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子孙,叫赵叔向。他们各自招揽了一支班底,宣布自己是宋朝合法继承人。其中,赵叔向动作迅速,充分发挥了赵光义对皇位超级向往的遗传基因,他带了七千个士兵,杀到了开封城郊。

可惜,这些都是白费劲,继承权是有排列序号的,他们能躲过金军搜捕的原因,也就是失败的原因。因为事发时,他们都在城外很远很远的地方。一句话,他们是散得不能再散的边缘皇室,只要赵佶这支血脉的人没有死绝,他们就没有半点机会。

焦点向赵构汇聚,可是要找到他,就不太容易了。

第五章 赵构集结号

赵构这时的头衔很猛——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般来说,这个头衔只出现在评书小说里,宋朝从立国那天起,就没有这个职务。

这么独一无二,应该努力工作吧,他应该答应他皇兄赵桓的求救,率领“天下”兵马向开封靠拢,与金军决战,救父兄于水火之中,这才是正道。

如果救不了,壮烈地牺牲在开封城边,也是无上的光荣,这样才会流芳千古,为世人所敬仰!可惜的是,他没这么干。

赵构从当上大元帅之后,就一直在搬家。他从相州跑到大名府,也就是说,从河南到了河北。这很勇敢,因为河北是敌占区,哪怕大名府没出现大量金军,那也是险地。可他几乎没有停,紧接着又跑到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

在山东转了两圈,他到了济州(今山东巨野),觉得还是不安全,于是宣布下一站是宿州。宿州地处淮南,是今天的安徽宿州市,真要到了那儿,随时都能渡过长江,跑到江南去。

这时,内外两个消息拖住了他飞快的腿,让他不得不停下来。

外边的,开封城派来的信使走过千山万水,踏着他曾经走过的路,追到济州,通知他回京城即位当皇帝。

这消息很震撼,但在预料之中,赵构很清楚自己的血统,继承权的顺位,只要他不死,永远都是他的。

前提是他不死。

那就好办了,他决定不回去,即使回去,也要再等等,看看金军是不是会在短期内使回马枪。

可是,另一方面就没这么好对付了,他的班底内部出了点事情。

他的班底非同小可,很多帝国精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他的身边。最早到的是张俊,他跟着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杨祖率领三千兵马,到大名府报到,被任命为元帅府后军统制。

刘光世跑了第二名,他从西北一直追到山东的济州府,才追上赵构。这一路上,他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听话和不听话之间准确选择,让自己踏上了最光明的那条路。

他起跑的时间是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前夕,赵桓传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时。作为一个顶级衙内,刘光世百分之百执行政府的命令。

他带兵火速从西北驻地开拔!

跑到半路时,唐恪先生的命令传到,令天下所有勤王部队各回原地,不许去开封城。首相传达皇帝的诏书,这是天底下最有效力的命令,于是,所有部队向后转。

唯独刘光世。

这小子堪称两宋之交时所有风云人物里最鬼头鬼脑的人,加上他从小就混在权力阶层里,各种官方的把戏他都懂,瞬间就明白了唐恪的小心思。绝对会出事,国家肯定需要军人。

而军人需要机遇。

尤其是他和他父亲这样有失败纪录、急于翻身的军人,那么,不听首相命令前进。事关前程,他的决心超级坚定。离开封城越来越近,什么人都能遇到,一支败兵把京城里的事都说了出来。当时,刘衙内的部下就不干了。

搞什么,既违抗命令,还让我们去送死?

刘光世很镇定,告诉他们这个消息过时了,最新的消息是开封城陷落,两位皇帝逃了出去,方向是南方,只要追到,“功莫大于保驾”,大家还等什么?于是,全体出发,他们一路南行,追到山东境内的济州,找到了赵构。

赵构很高兴,这是他最缺乏安全感、最需要军队的时候,老牌的西北军突然出现,实在令人惊喜。刘光世被加封为五军都提举。

刘光世抓住机遇,千里奔袭,抢到了一个很大的头衔。在失去父亲刘延庆之后,他抱住了一条更粗、更牢靠的大腿,从此,他的人生前景一片光明。

相比张、刘两人,同在西北军中的吴氏兄弟却很平凡,他们老老实实地驻扎在防区,和老对手西夏人对峙。

这是一对实心人,立身处世都走正道,他们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既然是军人,那么自然要用军功说话。等待他们的,是不久之后的一场决定西北军命运的决战。

这段时间里,韩世忠很忙,他在百忙之中托人给赵构带了个话,说他百分之万地支持赵构做任何事,也可以为赵构做任何事。最后,他想还是再直接一些吧。

他劝赵构当皇帝。

说完这些,他冲出大名府,杀进了金兵群里。顺便说一句,赵构真是个很有逃命天赋的人,简直像有预知能力一样,他离开大名府不久,大群的金兵拥了过来,有多少……好几万吧,而韩世忠手下只有一千人。

他就带着这么点人冲出城墙,直奔金兵的统兵大酋去了。没有意外,几乎算是成功了。韩世忠一个人冲过去,把挡道的全干翻,一刀砍倒了酋长,之后,战斗就结束了。

他很神勇,这的确是宋朝一百七十多年以来最强的战力了,可是,他仍然错过了最好的机会,没能在第一时间赶到赵构身边。

历史证明,谁先赶到,谁得到的好处最多。领导的印象分是无比重要的。张俊也好,刘光世也好,都能善始善终,哪怕做了再愚蠢的事,赵构永远都会优待他们。

嫡系的待遇就是好。

相比之下,吴氏兄弟差了点,他们始终游走在主权力集团之外;韩世忠也差了点,哪怕救过赵构的命,也等而下之。

比他更惨的是岳飞,他这时正在北方和金军打得热火朝天,连和赵构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于是,他的命运……仅仅是巧合吗?

中兴四将的命运居然与他们最初和皇帝见面的次序成正比。可见,无论什么时候,都得和大头领紧紧靠在一起。

这一点在宗泽的身上也得以验证。不过,先放一放他,我要提一下未来名分最大、权力最重的军政一把手——张浚。他很不幸,开封陷落时,他正好在城里,但是为什么没有露过面呢?以他嚣张跋扈、唯我独尊……不,神勇无畏、敌强我强的性子,应该会把所有的金国领导人都活埋在开封城里才对嘛。

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也能做到!

可他就是没出现,自始至终都没出现过。据可靠资料显示,当时,他从外城躲进内城,再躲进太学,和一大批学生混在一起。估计学生们的所有对外行动,他一律都没有参加。

因为,金军撤走之后,他再度出现时,身上连根汗毛都没少。

这段时间里,宗泽已经不在磁州了,他到了大名府。原因是大元帅逃跑……不,是途经大名府时,壮怀激烈、慷慨激昂了一下。

赵构下令全天下兵马向大名府集结,大元帅将从此地开始反攻入侵者!

此令一下,从者云集。宋朝并不是没有敢战之士,相反,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