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人物汉武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云人物汉武帝-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恢怕汉武帝改变主意,马上反驳说:“御史大夫说的不对。我听说五帝不同礼,三王不同乐,不是有意不同,而是时代不同了。高皇帝从事战争几十年,戎马倥偬,之所以忍辱负重,不报复平城之围的屈辱,不是力量不够,而是要休养生息,顺应天下的愿望,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现在国家强大了,边境仍受到威胁,兵士伤亡惨重,运送在道路上的棺材前后相连,这是令所有大汉臣民痛心的事。所以臣以为还是出击匈奴,避免这种悲剧继续演下去。”

韩安国反驳道:“臣听说没有十倍的好处不能轻易改变旧业,没有百倍的功利不能随便地改变常规。因此,古代的君王考虑国家大事之前,要先祭问祖庙,改变大政要先占算龟筮,以表示慎重。夏商周三代盛世,不要求夷狄归顺中国,不是说他们的威力不能制服夷狄,而是因为夷狄的地方太偏远,民智太落后,没有这个必要。况且匈奴的军队非常轻快凶悍,来如疾风,去如闪电,畜牧射猎,居住无常,难以制服他们。现在要发动战争,使得边郡人民长期不能耕种纺织,而去支援打仗,这很难办到。所以臣下坚持认为一定不要轻易与匈奴刀枪相见。”

心腹大患与和战之争(3)

王恢是不甘心就此罢休的,他也提高声音反驳说:“臣听说凤鸟乘风,圣人乘时,都是善于借助时机。从前秦穆公在雍地时(今甘肃东南部),只有三百里方圆的一块小地方。他借助时势的变化,攻占了西戎的土地,得地千里,吞并了十四个小国,即现在的陇西和北地两郡。后来蒙恬做了秦将,侵占了东胡,开辟土地几千里,又以黄河为界,累石为长城,种树为险塞,使得匈奴不敢南下牧马。这都是以武力换来的。所以臣以为匈奴只可威服,不可以仁畜。现在以中国的强盛,万倍于古的物资,只要用百分之一的力量去攻击匈奴,就像用强劲的弓箭去射击将要溃破的疽疮一样,必然能获得成功。假若再在西北边发动匈奴的另一个仇敌月氏国,共同地夹击匈奴,是完全可以击败匈奴的。所以臣还是坚持应该以武力还击,这样才能慑服匈奴,保证北部边郡的安宁。”

汉武帝听到这里,又增强了抗击匈奴的决心。他早在公元前138年,即他十九岁那年,就募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抗击匈奴的西域盟友大月氏,但一直没有音讯。听到王恢现在又提到这事,汉武帝不禁心中又有些暗自得意,自负比其他人技高一筹。

韩安国也是不依不饶,他明知道汉武帝有心抗击匈奴,但他还是想把汉武帝劝说过来。他说:“臣听说用兵的人能够以饱待饥,以治待乱,以逸待劳,这样才能够每战必胜,伐国破城,坐而制敌。这是圣者用兵的原则。臣又听说,衰止的大风吹不起羽毛,力量用尽的强箭穿不透薄薄的鲁缟。有盛必然有衰,有朝必然有暮。现在要动员所有的军队轻易进攻,长驱深入,很难立功的。这是因为所有的军队一起前进,就会互相妨碍,分开前进又会前后脱节。前进得太快,粮草又跟不上,前进得太慢,就会丧失战机。这么多的人马,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走不到一千里,人马便会没有吃的。像这种情况,正好像兵法书上所讲的‘遗人获’,就是把好机会都给敌人送去了。是否还有别的妙计,可以擒住敌人,这就是我所不知道的了。不然的话,臣看不出深入敌境会有什么利益。所以臣认为要在出击匈奴的问题上慎重考虑。”

韩安国这时的口气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硬了。他也知道汉武帝已经早有反击匈奴的计划了,所以极谏之后,见事不济就很快做出了让步。

王恢进行了一番补充,他对汉武帝说道:“经霜的草木很怕风吹,如镜的渭水可以照出形影,有头脑的人不会受到言语的扰乱。现在臣所说的进击匈奴不是深入敌境,而是把单于引诱到边境上来,我们选择精锐的骑兵和强健的士兵,设置埋伏,做好准备,利用险要地形,加强警戒。我们的阵势一旦确定下来,左右前后都有兵力,包管可以擒住匈奴的单于。”

这是一场激烈的针锋相对的辩论,主战派和主和派都充分地列举了自己的理由,辩论进行得比较深入,汉武帝从这次和战辩论中找到出兵反击匈奴的理论依据。他一开始就给这次辩论定下了主战的调子,王恢又强调了反击的好处和诱敌的必胜结果,所以汉武帝理所当然地拍板决定采纳王恢的建议,准备以武力反击匈奴,而且不准备长途跋涉,要设计让匈奴人自投罗网。那么,大行王恢到底有什么样的好计策呢?

设伏马邑与断绝和亲(1)

大行王恢向汉武帝汇报的伏击计划是雁门马邑的一个土豪叫聂壹的给出的主意。

公元前134年,即第一次和战辩论之后,主战派没能如愿以偿,但也得到了一部分下层人民的支持。雁门马邑(今山西北部的雁门一带)的土豪聂壹也是反击匈奴的积极支持者。他听说主战派在第一次辩论中受挫,就自己谋划了个主意,到京城里找到主战派的代表大行王恢。

聂壹对王恢献计说:“匈奴虽累犯北郡,但一直还是和大汉和亲。他们不会怀疑我们有突然反击的军事计划。我们只要把他们的主力引诱进来,用精壮的伏兵袭击,一定能打它个措手不及。”王恢听了之后很受启发,这才向汉武帝汇报,因此有了第二次和战辩论,大行王恢取得了汉武帝的支持。下面就是王恢和聂壹的具体行动了。

王恢先派聂壹带着货物到长城外与匈奴交易。聂壹拜见了军臣单于,说他愿意献出马邑这个地方。军臣单于觉得很奇怪,就问:“你是个商人,怎么能让我得到马邑城呢?”聂壹马上说:“我有一计,可以使大王不费吹灰之力尽得马邑的财物。”军臣单于一听有利可图,马上来了精神,他急忙问:“请详细谈一谈。”聂壹回答:“我收买了一些人,现在混在马邑城里,只要杀掉汉朝的几个官吏,就可以拿下马邑,大王只要派兵火速接应,事情一定能成功。到时候,只要大王赏赐一些财物给我们这些人就行。”军臣单于利欲熏心,他马上就答应与聂壹合作。他怕其中有诈,就先派几个心腹跟聂壹到马邑去,但等聂壹动手,就发兵接应。

聂壹回到马邑,暗地里让汉朝在马邑的官员杀死几个囚犯,把人头挂在城门上,哄骗匈奴的使者说:“我已经取了汉朝官吏的人头。你等速去请单于进城。”匈奴使者飞也似的向军臣单于报信去了。

军臣单于一听使者的汇报,便兴冲冲地带领着十万匈奴骑兵前来接收马邑城。

汉武帝按计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埋伏了三十多万大军,将军分别是李广、公孙贺、韩安国、王恢和李息五人。韩安国称护军将军,执行统一指挥的任务,王恢和李息则负责战斗打响后袭击敌后运输辎重的任务,汉武帝设围马邑,单等单于领兵自投罗网。

军臣单于心喜脚快,不知不觉进入汉朝边界到了武州(今山西左云县南)地区,军臣单于见前面就是山岭地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他向四周看了看,在草地上有许多牛马在安闲地吃草,但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个人影。原来聂壹为了让单于上当,除在马邑城高挂几颗头颅外,还在城外百余里的地方散放畜群,以制造太平假象。不想聂壹弄巧成拙,却忘了派人看管这些牛马,这反而让军臣单于生了疑心,他喝令自己的十万骑兵全部都停下来。

军臣单于疑心重重地望着前面的山岭地带,他决定抓个汉朝人问问情况,他猛然带兵扑向不远处的一个亭堡。亭堡是瞭望敌情、联络消息用的。每一百里有一个亭堡,由亭尉和一些士兵把守。那亭尉已经接到军令,要引诱匈奴进入马邑的伏击圈。

军臣单于没费力气就攻下了亭堡,抓住亭尉,他拿出刀架在亭尉钓脖子上,吓唬他说:“你把实际情况老老实实地告诉我,我会重重赏你;要是你敢撒半句谎言,我便砍掉你的脑袋。”

那个亭尉贪生怕死,还以为军臣单于已经知道了伏击计划,马上就把汉朝军队的计划和布置全盘供了出来。军臣单于一听,吓出一身冷汗,慌忙蹦了起来,他嚎叫说:“我也觉得有些不对劲,但没想到这里竟有这么大个阴谋。”他立刻下令全军火速撤退。匈奴的十万大军狂奔逃到自己的边界上。军臣单于这才缓了口气,他心中暗自庆幸,对臣下说道:“我得到亭尉,真是天意。上天叫亭尉说了实话,我不能不赏他。”军臣单于马上封那个亭尉为“天王”。

这时王恢已经把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自己带两三万人抄出代郡,从北边迂回想去截断匈奴的退路。忽然听到匈奴进到武州就退回去了,王恢气得半死。他领了两三万人马怎敢和军臣单于十万骑兵对抗呢?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不敢追击匈奴,没有看见匈奴就退回来了。

韩安国带领着三十万人马在马邑周围埋伏死等,到了下午也没见个匈奴兵的影子,朝安国就派士兵前去打探,这才知道匈奴已经逃回去了。韩安国只好临时改变计划,率领大军追了上去。他们追到边界上,也没见到匈奴兵的影子。韩安国也怕这样回去不好交差,就派使者去约军臣单于在马邑城较量一下,军臣单于说死也不上当,他一口回绝了韩安国的要求。韩安国无可奈何,只好垂头丧气地带领大军空手而还。

这是汉武帝下决心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动兵,结果是劳而无功,汉武帝很是生气,就要追究这件事的责任。

汉武帝首先责问王恢:“你为什么违反军令,不仅不狙击敌人,而且也不出击匈奴的运输部队?”

王恢有苦说不出,他解释说:“臣不敢有违军令。但只有等单于的大军进入马邑与汉军交战上了,我用两三万人马才可以攻击他的运输部队。现在单于识破了我们的计划,十万人马一起回兵,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他们的运输部队在前面,后面跟着攻击性强的士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