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秘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衣卫秘事-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在朱瞻基百日的时候,传来了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彼时的燕王府里,朱棣抱着朱瞻基,觉得仿佛父亲的英灵也进入到了孙子的心里,不然怎么会小小的孩子就有一股英气呢——这当然是祖父看孙子的一贯拔高态度,但对朱瞻基这个大孙子,朱棣确实爱得不得了。

朱棣也知道朱高炽性格仁慈,高煦、高燧两人害他多次却不和弟弟们计较,如果朱高炽将来登基,会善待两个弟弟。但朱高煦性子暴躁,将来如果真的即位,只怕容不下大哥,更不会放过朱瞻基。

有了解缙的进言,两厢权衡之下,朱棣终于下了决心,于永乐二年正式立朱高炽为太子。

从来密室会谈都会隔墙有耳,我们在无数血的案例面前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朱棣和解缙的密室对话在无孔不入的锦衣卫面前根本不是秘密,而解缙的厄运也就躲不过了。

永乐二年,朱棣封朱高炽为皇太子,同时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名份确定之日,朱高煦暴跳如雷,两边势力都差不多,怎么父皇突然下了决心了呢?正在狐疑之际,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求见。

纪纲在储位之争中始终态度鲜明地站在朱高煦一边。其实想想也很能理解,朱高炽偏重仁治,对于锦衣卫的残酷早有不满,如果朱高炽即位,只怕自己就不能横行霸道了。加上纪纲在靖难之中追随朱棣,曾和朱高煦并肩作战,可以说结下了战斗中的友谊,如果将来朱高煦登上帝位,那么自己的荣华富贵只会更加长久。

因此,纪纲一直派锦衣卫监视朝中大臣的动静,知道了解缙的话就马上跑来告诉朱高煦。朱高煦知道是解缙的话给了父亲立大哥的理由,心中深恨。

此后解缙的日子开始难过起来。虽然朱棣立了太子,但同时又不想亏待朱高煦,他封朱高煦为汉王时,将云南作为他的封地,但朱高煦不肯远离政治中心,他对朱棣哭闹:“我又没犯罪,为什么让我去那么远的地方?”朱棣一心软也就由他去了。过了没多久,朱高煦向朱棣请求让天策卫为自己当护卫,朱棣也同意了,这一举措朝野震动。

天策卫是明朝皇帝亲自掌握的二十二卫之一,送给汉王做护卫显示了朱棣对儿子的宠爱。但在朝中引起震动的原因是天策卫的名字,“天策”二字在唐朝也曾经有人用过,谁呢?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自开天策府,手下兵马也叫天策卫,现在汉王朱高煦手下也有天策卫了,这暗示了什么还不清楚吗?

于是汉王派日渐嚣张,他们一时还不敢动太子本人,就从他身边的亲近大臣下手,而充当打手的自然是锦衣卫了。

汉王派的大臣不断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久而久之,朱棣对解缙也有了成见,日渐疏远。解缙那么聪明,却看不破官场中的奥妙,他一心为朝廷打算,见汉王日常用度的礼仪规格高过皇太子,认为这不合礼法,就跑去跟朱棣报告。朱棣这时一味护着朱高煦,觉得他当不了太子已经是受了委屈,日常用度规格高些又能怎么样,解缙的话根本是在挑拨他们的父子之情,于是此后对解缙更加冷淡。

永乐五年二月,汉王派告发解缙担任考官期间判卷不公平,那时考试都是作文,好和坏每个人读起来感觉都不一样,解缙觉得自己公平,放到朱棣那里就不一定觉得公平了。因为没法辩解的罪名,解缙被贬到广西去当参议,从此离开了政治中心。还没走远,又一道追加一道圣旨,将他贬到比广西更远的交趾(今越南地区)。

如果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呆在交趾,兴许解缙还能活到朱高炽登基,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像“三杨”中的杨溥,被朱棣关到锦衣卫狱里十年,一直熬到朱棣死后朱高炽登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了大功业。但解缙没有杨溥那么能沉得住气,从帝国决策层一下子变成偏远地区的小官,这样的人生起伏仍然没有让他回过味来,他还是时时想着找机会回到政治中心去。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找到机会进京奏事,偏偏他的运气很坏,等他千里迢迢到了京师,朱棣已经率领大军出征,解缙就去见了留守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这下又被汉王派的人抓住把柄,以“私觐太子”有谋反之心为由在朱棣面前告了他一状,朱棣不分青红皂白,立刻命令纪纲抓捕解缙并全权调查此事。

解缙就这么被扔到了锦衣卫狱里,他一个文弱的书生,没过几种刑具就已经受不了,被迫交代出了好几个“同党”,这些所谓的同党有的是太子的支持者,有的却只是纪纲的对头而已。交代了罪行以后,朱棣也没说到底定什么罪,要给什么样的处罚,纪纲也只是奉命抓人逼供,拿到供词后就只顾着整自己的对头了,也没空搭理解缙,解缙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在锦衣卫狱里一直关着。

到了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纪纲按惯例向朱棣呈报锦衣卫狱的在押人员名单,朱棣看了之后随口问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哪?”纪纲茫然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朱棣说的是谁。

回到锦衣卫以后,纪纲考虑了半天,决定了如何领会皇帝这句话所体现的精神。

他命人从狱中把解缙带出来,好酒好菜招呼了一顿。解缙这几年来被关在锦衣卫狱里,每天都有人死去,每天也都有新的人被关进来,被他的供词牵连进来的9个同党已经死了5个。只有他,仿佛被老天遗忘了似的,在这肮脏的角落卑微地活着,曾经的雄心壮志早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偶尔家人前来探望,他也只要他们带酒来,只有在宿醉中他才能找回早年间的梦想。

他被狱卒架出来的时候还是清醒的,纪纲的手段这几年见得多了也不新鲜了,一桌子好菜,酒又管够,不管怎么样,先喝饱了再说。纪纲只是一个劲的劝酒,既不说放人也不说杀人,不多时解缙已经醉了。

醉了好,醉了就不用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死的了。纪纲等他烂醉之后,命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城外山岗上。

是夜大雪纷飞,早上人们起来的时候,发现曾经的天子近臣、《永乐大典》的总裁官解缙已经冻死了,时年47岁。

纪纲觉得自己还是很仁慈的——他知道解缙好酒,就让他在死前喝了个够;他知道文人好面子,就拿草席遮住了解缙的脸;他还知道文人们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些被砍头的人下葬时都要把头和身体缝在一起,就给解缙留了个全尸好方便家人收殓——你看他处处都为解缙想到了,还不够仁慈吗?

解缙死了,太子派少了一个重要支持者,汉王派气焰更加嚣张。朱高煦渐渐不满等待父亲换掉大哥了,他在天策卫之外私自募集了几千兵马,整日操练不休。朱棣对这个儿子的不法行为也时有所闻,这时又听到他私募兵马的风声,觉得事情有些不妙。此时太子朱高炽的身体仍然时好时坏,朱棣已将朱瞻基立为皇太孙——在太子还活着的时候就立了皇太孙,更可见朱棣对这个大孙子是如何地喜爱——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如果哪天朱高炽病死,只怕当年靖难的故事就要重演一遍了,这是朱棣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棣终究是个英明果断的君主,为了儿子和孙子长远的平安考虑,他决定收起对朱高煦的包容之心。为了对儿子有所警告,他先拿围绕在朱高煦身边的大臣开刀。

第一刀就开在纪纲的头上。

永乐十四年(1416年)七月,内宫有宦官告发纪纲图谋造反,朱棣立刻罢免了纪纲的锦衣卫指挥使职务,随即将纪纲磔杀于市。

纪纲确实做了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他贪财好色,横行不法,各种罪状其实数不胜数,然而要说他准备造反当皇帝,那却是他万万不敢的事情。纪纲深知自己的身份,即使在人前再怎么嚣张,那也都是因为背后有个皇帝和皇帝信任的汉王在撑腰的缘故,一旦没了皇帝和汉王的支持,他就什么都没有了。但当皇帝大主子和汉王二主子发生矛盾的时候,他这条走狗也只能被当成牺牲品了。

要造反的其实不是他,而是他背后的汉王。朱棣如果用其他的罪名杀纪纲,朱高煦可能认为是纪纲罪有应得而不会有所触动,用并不存在的谋反罪杀纪纲,才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朱高煦也是太过相信父亲对自己的宠爱,纪纲死后,他仍然不知道收敛。朱棣见暗的不行,只好来明的。永乐十四年年底,朱棣召见朱高煦,大骂一顿后命人剥去他的冠服,囚禁起来,收回天策卫,对外宣称要将汉王废为庶人。还是太子朱高炽顾念兄弟情分,向朱棣求了半天情,才让朱棣回心转意。

朱高煦总算明白原来父亲并不站在自己这一边。他虽然嚣张,但根本不像当初的父亲那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可以支配,朱棣登基之后,为了防止有人重演他的故事,将所有的军队调拨权都收归朝廷,亲王自己的卫队再也无法和朝廷大军相对抗。如果不是朱棣对儿子的包容,他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幻想。而今幻想破灭,为了保命,还是老老实实地去当亲王好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年初,朱棣将汉王封到乐安,他这回二话没说,马上前往。

锦衣卫的风头随着纪纲的死,在永乐朝消停了一段时间。朱棣有鉴于纪纲依附汉王的恶劣情况,觉得锦衣卫也不是那么能够信任,锦衣卫监视百官动向,那么又有谁来监视锦衣卫的动向呢?他环顾四周,看到了和自己生活起居有着最亲密关系的人——太监。

永乐十八年(1420年),东厂成立。

锦衣卫和东厂(也包括以后的西厂和内厂)相比,终究不如每天围着皇帝打转的太监来得亲近,而东厂从诞生之日就由皇帝最亲近的太监打理。也因此,在明朝历史和后人的记述中,提到大明朝的特务机关,锦衣卫逐渐排到了厂的后边。锦衣卫监察百官,而东厂则监察天下!厂公的气焰逐渐盖过了锦衣卫的指挥使,除了个别几个皇帝在位时期以外,锦衣卫都成了东西厂的打手和走狗。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