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眼见十一军贪功抗命,破坏日军夹击华军主力的作战计划,急电十一军不得擅自抢攻柳州,但是横山认为,十一军的战功,主导整个一号作战计划的成功,因此竟然大胆决定抗命,坚持由十一军同时急攻桂、柳两个重镇,根本不把日本第六方面军的命令,放在眼中。所以冈村宁次干脆断然下令,将十一军围攻柳州的第三与十三师团,改隶二十三军指挥。不过,此时日本的二十三军,刚好又遭到张发奎部队,在桂平发动的反击,受到相当程度的损失,一时之间,无法即时进入攻击柳州的战线。十一军因而找到更多抗命的借口,因为准备改隶二十三军的两个师团,长期以来都是十一军的子弟兵,师团长与横山的交情更是深厚,因此借口当时军情紧急,通讯联络不便等理由,拒绝接受改隶的命令,仍然听从十一军的调度。结果当然是由十一军的横山勇指挥,顺利在十一月二十一日的同一天,由十一军同时攻下桂林与柳州两个主要的战略据点。但是日军却因此没有完成包围第四战区华军主力的作战构想。这时二十三军也与越南入侵的日军,分别在广西的南宁附近完成会师,日本终于打通了大陆走廊。横山眼见华军出现兵败如山倒的乱象,广西全境一路上都是盲目流动的难民,以及失去组织建制掌控的华军,因此决心继续发动追击扫荡。横山断然下令攻占柳州的日军,设法沿着桂黔铁路继续强袭贵州,以扩大对华军的打击。十一军这种近乎不顾一切的旺盛攻击精神,驱动日军进行马不停蹄的攻势,果然造成第四战区华军残部的士气更严重的耗竭。日本的骑兵部队,一直沿路强攻贵州,华军几乎已经失去抵抗的意志,日军简直如入无人之地,驱赶中国的难民与败兵一路逃窜。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五日,日军的前锋打到贵阳的外围独山,中国的军心士气,几乎面临崩溃的局面,连自重庆撤退的提议,都已被正式的提出讨论了。

  35。3 紧急驰援独山阻挡日军攻势

  不过,蒋介石这时已经从“史迪威恶梦”中清醒,他坚持与重庆共存亡,以安定人心,并且从西北地区,抽调防共的部队南下,准备在贵州迎击日军的攻击。美国的军方,则一路协助华军,炸毁主要交通线上的桥梁,以迟滞日军锐不可当的攻势。不过在事实上,日军的强攻贵州,原是横山勇个人的独断作为,主要是一个乘势扩大战果而为的强攻,对于这种深入攻击,日军并未有事先的战略安排与后勤补给,来支持部队深入云贵高原地带作战。至于立刻进攻重庆,更是没有这个准备与能力。此时陈纳德得到魏德迈全力的信任与支持,终于能够动用美国驻华的战略轰炸机支持,将汉口的日军后勤中心,夷为平地,日军整个华南作战的后勤补给,受到极大的影响。蒋介石又急调汤恩伯负责指挥贵州的防御。从第一战区中,抽调十三军、二十九军;从监视延安的胡宗南部,抽调第九军与九八军,并且先行下令卫戍重庆的九七军,及军校四分校的学生团,全力前往贵阳进行防卫。这些部队都要在崇山峻岭中,徒步行军最长达三千公里的路程,才在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先后赶到广西、贵州的前线。

  事实上,当增援的华军抵达贵州之后,日军的攻势力量,也到了耗竭的地步。当时攻入贵州的日军,甚至没有在云贵高原冬季所需的棉衣供应。在华军开始在贵州增加防御能力的情况下,横山只有下令日军停止攻击,调回冲进贵州的日军。华军增援部队陆续地抵达贵州,因此对日军的撤退发动了追击,一直推进到广西的河池,两军才形成了对峙的战线。这场广西会战,可以说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华军方面最为慌乱与失控的作战。中国当时的情况可用“人心动摇”与“军心涣散”来形容,史迪威的效应,在此充分地发作,中国战区内外都陷入一团乱战之中。幸好蒋介石最后终于做出断然处置的决定,撤换史迪威,以终止中国战区整个指挥系统的乱本乱源,然后又大胆地从西北抽调部队,到华南防止日军的进攻。同时蒋介石也与新任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配合无间,最后在这个几乎亡国的边缘稳住了局势。

  35。4 中美合作战局好转

  中国在这场作战的惨败,当然也是可以预期的。因为正当日军组成第六方面军,要发动广西会战之时,正是中国战区内部,因史迪威事件,出现权力斗争的休克状态,大部分前线的部队指挥官都受到这股政潮的影响,也都面临战志消沉与补给无着的困境。当日军进行部队的整编与装备的补充的同时,华军则进行内部的权力斗争,所有残破的部队,都得不到应有的整补,更别提新部队的支持了,这样的布局对照,华军自然无法避免惨败的命运了。日军的横山勇,固然是日军前线的第一战将,他那种独断抗命的作风,既创造了日军强袭贵州的惊人胜利之举,但是也失去了完歼第四战区华军的机会。因此在广西会战的战事告一段落之后,冈村宁次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立刻将横山勇以及旗下参与抗命的三位师团长全都调走,彻底改组十一军,将华南的作战主导兵力指挥系统,改由二十军负责。虽然中国在广西会战中,以近乎惨败的结局收场,但是中国战区在史迪威去职后,很快就恢复了活力与生机。史氏一离开之后,魏德迈上任,中美间过去持续发生误会与摩擦而造成的紧张,几乎得到全面地改善。美军在华的空军与指挥部之间,也取得空前合作与互信的状态,中国的将领也再度团结一致的抗日。魏德迈相当支持陈纳德的各种空军作战建议,陈纳德终于能够成功的动员所有在中国的空军战力,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对于日军进攻华南的后勤中心武汉,进行一次近乎摧毁性的大轰炸,由美国二十航空队出动七十架战略轰炸机,以及十四航空队出动二百架各式战机配合,将日军在华中的补给中心以及其空军,给与歼灭性的打击,这就是陈纳德苦苦请求史迪威长达四个月,都没有得到批准的“打断日军补给中枢”的计划2。在美机对汉口基地,进行焦土战略轰炸之后,日军对于华南部队的整个补给数量,大幅下降了四〇%。同时魏德迈对于中国的后勤补给援助,也从来不玩政治考虑的分化游戏,因而也能得到最佳的利用与分配。唯一可惜的是,一切都来得迟了。魏德迈知道中国战区的战略地位重要,设法与蒙巴顿协商,将中国派在缅甸的美援部队,分批的调回中国战区作战。这时英国政府又站在强烈反对的立场,因为英国需要中国军队的帮忙,击败在缅甸的日军,才能更为早些收复在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而丘吉尔竟然又完全忘记了他的“中国军队无用论”,不同意中国军队回国作战。不过,由于蒋介石与魏德迈站在同一战线,中国当然有权调回自己的部队,去防卫自己的国家。其实假如英国不是从中国调用最精锐的军事力量,英国就连缅甸都无法收复,根本就没有资格谈对日作战的贡献了。同时魏德迈看到中国部队在缅甸作战的战绩,深知只要给与中国军队适当的装备与训练,中国军队绝对能够担当大任,因此他决心加强训练与装备中国的陆军部队,准备在半年之内,推出拥有美式装备与现代化编组的全新华军,以参加反攻华南的作战。因为此时美军已经在太平洋战场,攻克菲律宾,因此美国海军可以直接航行到中国华南的海岸。只要中国军队能够攻占华南的海港,美国的援助物资,就可以从海港运送。而一次十二艘的美国运补船队,就可以运送等于美国驼峰空运援华全年的吨位总和。蒋介石于是令何应钦负责中国新编陆军的“陆军总司令”职务,与魏德迈合作,在云南进行编组全新陆军部队的工作。当时的计划是分成四个方面(2由此可见史迪威用心之狠毒,根本就是存心要中国惨败,好让他能控制中国军事指挥权。)军,准备组成三十九个“攻击师”,三十一个“防守师”,这将是现代化新编华军的骨干,负责西南总反攻的作战计划,作战目标是开放湛江港,以及收复广州与香港。这样中国就可以与美军在华南会师,有了港口,中国也就可以得到美国答应很久,但是一直没有给中国军队的援助与装备了。

  35。5 青年军的组成与日军的末路

  在一九四四年八月,当中国面临全面惨败的打击之时,在抗日的后方,出现了知识青年从军的热潮,也是一个中国知识青年感人的爱国奉献行动;由于蒋介石对于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的特别优待,在抗日战争国家面临如此困难的状况之下,学生仍然可以免费上大学,也不必当兵,国家还供给学生衣食。但是当学生青年看到整个抗日战争的局势,面临功败垂成的危机之时,决定牺牲特权,投身军旅。这时正是国民政府急需高素质的兵员,以接受美援军事装备之时。所以当蒋介石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救国的口号,立刻得到了青年学生热烈地反映,两个月内,多达十二万青年报名参加从军,造成人心士气从低迷中的大振。这些从军的知识青年,最后组成九个师,番号为二〇一到二〇九师,定名为“青年远征军”,而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素质最高的部队。这股知识青年从军热潮,也是稳住当时局势民心的力量之一。在一九四五年年初,日本新任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认为唯一可能扭转日本战败命运的作战计划,就是拼下最后的本钱,攻克中国的四川,迫使中国失去作战的能力,这样日军可以有更多的筹码,与盟国进行有条件的和平谈判。

  冈村宁次的这个战略构想,却来得太迟了。日军在打完一号作战之后,日军大本营已经没有力量,再支持冈村宁次进攻四川作战计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