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发迫击炮弹从天而降,冲锋步兵变成一堆一堆的尸体,狂怒的朱可夫几乎失去理性,立即命令再次猛烈炮击,地动山摇之中,提前投入了第6装甲军的1300多辆坦克,但仅1个小时,数百辆坦克在德军88毫米反坦克炮的打击下化为一堆堆废铁,暴怒的斯大林像命令一个下士那样命令朱可夫必须于次日攻克泽落高地,朱可夫一再使用数万门大炮如暴风雨般的狂轰滥炸,但是冲锋一次次被粉碎,苏军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兵力几乎枯竭,随即第8近卫集团军的装甲部队将前面还来不及撤出伤员的一切都碾在履带之下向前发起不停顿的猛攻,伴随着数万门大炮惊天动地的轰击,一次次冲击之下,仅1昼夜时间苏军主攻集团军群的人力资源几乎枯竭,指挥官们集合起后勤所有人员冲上前线,几乎疯狂的朱可夫连续投入预备队,对各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们咆哮说如果部队打光你们就填上去冲锋,然后就是我!…血战4天之后才最终攻克泽落高地,那时已经是几个苏军集团军的没有战斗经验的后勤人员和从柏林赶来的老人和孩子们的血战,苏军剩余的坦克手们使用了战地发明――把居民们的弹簧床垫里的钢丝一团团拆出缠绕在坦克炮管上。使德军射来的炮弹和火箭弹碰上后偏离方向或提前爆炸…,大炮兵不再起关键作用,苏军遭受了极其惨重的伤亡。
战后检讨,苏军4万多门大炮的同时密度还是不够,德军最著名的防守专家哈的-海因里西指挥了这场惨烈的战斗,他把部队在苏军炮击时撤出一线阵地后几千米,弹幕推进后又机动插了回去。这种机动固然需要很高的技巧,但是,如果苏军拥有同时饱和覆盖几千米纵深的同时密度炮击能力呢?那样当然任何机动战术也没有用了。人员和车辆在短时间内能够跑动的距离有限,这个距离的半径方圆之内,若是每间屋子大小的地方都同时落下1发炮弹,那么一切也就同时毁灭。计算表明这个同时密度对于几千米方圆的泽落高地来说大概需要数十万门大炮,那是全世界所有大炮的数量之和,朱可夫当然办不到。
发展到现代,为了追求同时密度,从火炮设计到炮兵战术可是费了大家不少脑子,从首次爆发射速概念到非瞄准线射击,各种办法弄了一大堆,一门155榴弹炮的同时密度可以达到十几发了,不过射程很近。火箭炮有同时密度,但是对点打击的准确性差了不少。
直至中岳型离心炮的出现。
1个152车载离心炮分队还有4辆30吨弹药车,1辆炮兵电战指挥车,8架远距离侦察校射制导炮兵连级无人机,其它辅助车辆。可使用中岳概念多节组合弹,2节推进1节战斗部的3节增程炮弹的最大射程达到1000公里,单弹头同时密度为2448发/5秒,这样一次齐射,使用反装甲子母弹可以完全毁伤8平方公里内的一切装甲车辆,使用钢珠子母弹可以完全消灭50平方公里内一切抬头看得见天空的动物。
624…627
暂删节
628
…
这样,标准步兵营的编制1100人,拥有30架直升机和地效直升机,4组16辆成组坦克,4台152毫米离心炮车,6辆152重迫击炮车,50辆全通过性战斗装甲车,12辆连级和营级电战指挥车,大量的战斗支援车辆;6台离心弥漫射击式防空反导车对指挥和后勤各要点做半球罩状保护,完备的医疗后勤系统和102架排、连、营级无人机,具有3个3级节点,1个用于100公里平面作战半径区域,2个用于1000公里立体作战半径区域的2个方向。
这样1个营的综合作战能力不好比较,单独作战能力至少相当于美军2个师加1个旅级直升机作战单位。
629
离心电磁炮的成军起步很晚。中间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戏剧化的事情,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叙述吧。自2006年开始全力实施,已经来不及制造陆基的战略离心电磁炮,仓促间只得从中岳岛号拆下一部分主炮部件和30台完整的离心电磁副炮,分部件运输到咯拉昆仑天军防御工程线,上山安装。即使是152毫米离心电磁副炮的主轮盘也有数百吨重,中岳岛是在船上现场定点制造的,拆下来后运输难度主要集中在副炮的主轮盘上。先尽量利用水运从渤海运到长江口溯江而上直抵重庆,继以铁路运输,借鉴了德军用铁路载运数百吨的轨道大炮的工程经验,最后经青藏铁路运抵山下,上山工程是最为复杂的最后一道运输工程,使用了12架最大型号的直升机环形围绕着吊起了轮盘,每条吊索都有拉力传感器,集中到主轮盘中心的计算机,中岳岛派去的运输工程负责人不顾劝说,自己坐到了轮盘中央,按照计算机数据现场指挥各个方位的直升机取得平衡,慢慢地,把一个个数百吨重的大家伙吊上了海拔4000-5000多米的一座座高山峰顶工程工地。
吊上去第一个之后,有人问这位负责人他摔下来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位负责人精确地说,综合概率判断,每一次有1。5%的可能性,30次都没摔下来的概率是63。5%。
等到最后一个大轮盘吊上去了,大家问这位负责人的心中感受,他笑嘻嘻地回答说;“驾云,驾云啦,难得的惊险运动啊,下次有机会让你体验~”
30台152毫米离心电磁副炮组成的咯拉昆仑天军防御线工程于2007年秋提前完成。随后不久,新加坡事件爆发。
630
陆军全中岳制式的武器配备和训练自2006年下半年起开始,越进展越快,上面不断催问,到2007年夏,成军了一个完整的标准步兵营,在东、南方向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军委决定把这个营,连同从中岳岛部队里抽出来的二十几个连级单位,都调配给了西方军区,此刻全部被编进了西方第一快速反应师,那个整营被编进了空运装甲团,在随后西线展开的残酷陆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31…640
631
冲绳岛。
小卫坐在炮兵指挥车火控台前,随着车辆行进的颠簸,看着视屏上的图像和数据,心情有些郁闷。
小卫是中岳岛集群陆战二师1团3营152车载离心炮分队的中尉火控官,工科大学毕业,在军校进修了2年,是原部队数字化炮兵旅的一员骨干,6个月前从原所在部队“复员转业”到中岳岛,成为最早集中训练的8000多名军官中的一员。集训时干了一件惊人的大事,被弟兄们公评为仅次于试射主炮打击美国即将失效军用卫星事件的第二件了不起的事。
那次是起源于北朝鲜一艘不明潜艇沉没于我黄海经济专署区海域,日本要派海军调查船去调查那条沉没的潜艇,中国方面当然不能同意日本军方船只进入我经济专署区海域,来回交涉了几次之后,日方不再与我协商,悍然派出1艘海军调查船侵入我专署区,停在出事地点,这些,都被进行远程观通训练的军官们观测到,其中一位原来与小卫是一个部队的,交情莫逆,把观测数据告诉了小卫,并且告诉他,那是一艘日本海军的1000吨级反潜巡逻舰,没有炮弹弹道测算设备,位置四不着边,距离最近的陆地是韩国,有300多公里,离我们这里1033。62千米。
小卫只有27岁,年轻气盛,决定谁也不惊动,干了这件事,上面要打要罚,自己一个人担了。顶不济,像中岳老大似的,进班房坐几年。
小卫那座152毫米离心电磁副炮正在训练,有实弹也有训练弹,训练项目是打渤海上8000米外的一个目标,小卫对这类训练早就有点烦,几千公里射程的炮训练打几千米的东西,这不是练习高射炮打蚊子么?
悄悄地换上26发制导穿甲弹-高爆弹-燃烧弹,火控计算机与原部队哥们连过来的数据线接通,剩下就是小卫一个人的事了。坐在副炮火控室控制台前,小卫自己知道右上方那块视屏上十字线套住的亮点就是鬼子1033公里外的反潜舰,
真空指示正常,
轮盘转速到达额定值,稳定,
电磁加速炮管指示正常,
十字线交点与那个亮点的距离被下面飞速跳动的数据标示:
53。35,35。27,22。93,12。65
06。11,03。99,01。89;01。05
00。39;00。38;00。39;00。38
与那个舰桥中心点的计算距离只有一支羽毛球拍那么远了,趋于稳定;
小卫按下了发射按钮。
看着那串首尾相衔的炮弹列在被动制导状态下以9马赫多的速度飞行,反映在屏幕上是一个被放大表示的半厘米长的亮线,
1分钟后,少校炮长冲了进来,一句话不说,扑到控制台前默默看了几秒钟,小卫知道技术功底深厚的炮长都看明白了,摆出好汉上刑场的架势,等着炮长发作,谁知炮长一句话不说就转身出去了,隐约听见炮长对正要进来的那位火控助理说舷梯太脏,成什么样子,这还叫海军吗,什么的,然后命令那位一头雾水的火控助理做卫生,
火控助理把那段3米长的舷梯擦洗到第三遍时;火控中心值班副主任打来电话,语气严厉,要求立即制导那串炮弹冲入海面,
小卫说听不清楚,请中校把声音放大点再重复一遍,
中校的声音反而变小了。
中校重复到第三遍时,那条短短的亮线与那个亮点重合了,距离数字显示为0。25,并就此寂然不动。
26发152炮弹鱼贯钻入那艘日本反潜舰爆炸了,1分钟后断成两截的反潜舰分段沉没。
没有人向中国方面找麻烦。日本人在独岛争端问题上开始找韩国人的麻烦,美国人不以为然,却下了大功夫研究北朝鲜的导弹进展。
但是小卫,平静如常的2天之后,被上头莫名其妙地找了个茬,从上尉降衔为中尉,调离离心电磁副炮火控岗位,去副炮食堂帮忙打杂,直到这次登陆冲绳。
632
小卫的心情之所以郁闷,是因为他后来明白了那件事其实是众人都有份,所以就不明白为什么单单罚他。
随着小卫对中岳岛副炮火控系统的深入学习了解,他发现要干成那件事,至少要6将点头,连过5关:第一是侦通制导部要给出准确数据,还不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