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年在上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潘汉年在上海-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7月7日,陪同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到中国饭店与刘晓会面,倾听周恩来有关上海地下党的工作与上层统战工作的指示。

7月吕日,安排周恩来与上层民主人士、文化界党员干部见面。

8月2日,与夏衍一起看望自日本返沪的郭沫若。并向郭介绍上海救亡运动情况,决定由夏衍当郭的助手。并帮助郭沫若、夏衍和国民党联合创办《救亡日报》,由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

8月底,出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主任。

9月25日,决定由一批爱国革命青年组成战地服务队到国民党部队工作,并由夏衍、杜国库、钱亦石负责。

10月28日,以“八办”名义,致函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席杜月笙,指出:八路军团军费限制、缺乏防毒设备,极望后方同胞捐助。后杜月笙捐献了1000只从荷兰进口的防毒面具。

1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向各界知名人士阐述在日军占领上海形势下,为保存革命力量,希望他们撤离上海。并妥善安排宋庆龄、何香凝等一批著名人士撤离上海。

12月10日,和夏衍同船撤离上海到香港。

1938年(32岁)

2月,在武汉中共长江局汇报工作。旋即返香港,与廖承志一起主持八路军、新四军驻港办事处领导工作,继续开展统战工作,同时仍领导一部分秘密工作。

9月29日至11月6日,以地区负责人身份参加中共六届六中(扩大)全会。会后,留中央社会部工作。

1939年(33岁)

4月涸眼疾,去香港治疗,并负责了解敌后的情报工作。行前和社会部领导一起研究敌后情报工作问题,并就争取、分化汉奸李士群等取得一致意见。

9月下旬,由香港抵达上海,建立上海情报工作班子,先后建立与延安、香港、重庆等地联络的电台。

10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主持第一线情报工作。根据中社部决定,负责组建华南情报局,并统一领导港、澳、穗等地的情报工作。

1940年(34岁)

往返于香港和上海两地,组织指挥上海与华南敌后地区的情报工作。

1941年(33岁)

2、3月间,通过秘密交通线,将从皖南事变后突围出来的一批重要干部转移到苏北新四军根据地。

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向中央提供了“苏德战争一触即发”的战略情报,以及日军准备南进的情报。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工作重心移至上海。并在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取得合法身份,继续开展情报工作。—

根据中央和南方局指示,与各方面配合,在日军严密封锁中,疏散在港的各方面人士800多名,其中包括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

1942年(36岁)

4月,会见李士群。李士群提供了敌伪即将对苏北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有关军事计划。

1943年(37岁)

春,华中局情报委员会成立,任书记。华中局情报部成立,任华中局情报部部长,继续领导上海、南京等敌后地区的情报工作。

4月,奉命前往敌占区了解敌伪“扫荡”、“清乡”计划。在南京被李士群、胡均鹤挟持与汪精卫会面。随后即返回淮南根据地。

参加华中局整风运动,并向干部作整风辅导报告。对扬帆受诬一案,参加审查,实事求是纠正错案。

1945年(39岁)

2月14日,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4月,在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会议。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的表扬和接见。会后留在延安,仍在中央社会部工作。‘

1946年(40岁)

3月,离沈阳到北平。旋即奉命到南京参加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工作。

7月,陶行知逝世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对正在上海的许多进步人士一一进行了解,并给以多方面的关心与照顾。

9月,根据周恩来指示,与夏衍一起离上海到香港,在港主持统一战线及隐蔽战线工作。

1947年(41岁)

1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南京局所属香港分局,被任命为香港分局成员。

1948年(42岁)

5月,就即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一事,和各反美反蒋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知名人士交换意见。

联系和组织港商同大连、烟台等解放区沿海城市进行贸易往来,为解放区提供紧缺物资。

年底,在港获悉上海李白电台被国民党破坏,电告上海情报负责人刘人寿及部分情报干部撤往香港。

有计划地组织良主党派领导人和各无党派知名人士从上海等地转往香港,然后由香港通过海上通道转移到解放区,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做准备。先后共组织20多批,约350人,历时一年,没有一次失误。

1949年(43岁)

春。参与策动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和上海海关两系统的起义。参与组织国民党中央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在港机构和人员的起义。

4月,应中央电召,与夏衍、许涤新同船离香港前往北平,接受接管上海的任务。

5月11日,受周恩来接见,谈上海接管工作。被告知即将担任解放后上海市副市长职务。5月12日,受毛泽东接见。当晚又出席周恩来召集的会议,讨论上海工作。

5月16日,离开北平。

5月23日,到达丹阳向中共中央华东局报到,参与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

5月27日,上海全市解放。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任上海市副市长。陪同陈毅市长接收上海旧政府。5月31日被任命兼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秘书长。”

在此前后,党内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社会部部长、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副书记、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市政府党组书记等。

9月30日,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50年(44岁)

1月,中共中央决定华东局与上海市委领导机构分开。任市委常委。

1月2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当选为委员。

1951年—一1953年

工作基本上没有变动,负责市政府的日常工作,并分管政法工作。

10月16日——24日,在上海市第二届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副市长,市协商会议第一副主席。

11月,任市委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951年5月兼任市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

1954年(48岁)

春。华东局撤销,上海市委改组,任第三书记。

8月16日——21日,出席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1日,赴北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5年(49岁)

4月3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期间,通过陈毅,以书面报告形式主动向中央谈了自己12年前在李士群、胡均鹤挟持下会见汪精卫的经过,并说明自己长时间没有向组织上说清楚的原因。经毛泽东批示,被以“反革命”罪名逮捕,关押在北京北郊功德林公安部看守所。4月17日,上海各大报刊公布潘汉年被捕消息。

1960年(54岁)

3月15日,被转移到昌平县秦城监狱关押。

1963年(57岁)

1月9日,被最高人民法院以“内奸”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月13日,被“假释交公安部管制”,并与董慧一起到北京南郊团河劳改农场居住。

1967年(61岁)

3月,根据“中央文革”命令被重新收监审查,从团河农场转口秦城监狱关押。7月,患病住院,被怀疑为身患癌症,在医院住了两个月,仍回监狱。

1970年(64岁)

7月,根据“专案组”的建议,经中共中央批推,被重新加重处理:“永远开除党籍,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75年(69岁)

5月,与董慧一起被遣送到湖南茶陵县洣江茶场安置,作为“特殊犯人”接受管制。

1976年(70岁)

冬。多种疾病发作,住进茶陵县茶场医院治疗。

1977年(71岁)

3月24日,获准转到长沙湖南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疗。

4月14日,因多种疾病迸发,医治无效,于晚上19点45分逝世。17日遗体火化,骨灰埋放在长沙市金盆岭火葬场墓地。

1979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委托长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刘晓收集潘汉年材料,以查清问题。

1980年

11月3日,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讨论《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草稿)时,廖承志与刘晓率先提出,潘汉年问题是个冤案,要求中央对潘汉年一案重新审查。

1981年

3月1日,陈云致信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我提议中央对潘汉年一案正式予以复查。”

3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复查潘汉年案件。

1982年

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宣布撤销党内对潘汉年同志的原审查结论;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党籍;追认潘汉年同志的历史功绩,公开为他恢复名誉。

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撤销原判,宣告潘汉年无罪。

中共上海市委决定成立以王尧山为组长的潘汉年案件落实政策清理小组,对受潘汉年案件牵连的同志作全面复查平反工作。

1983年

4月1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潘汉年和夫人董慧的骨灰从湖南长沙移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放。

编辑说明

一、潘汉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对党的文化工作、统战工作、特别是对敌隐蔽斗争工作,作出过重大贡献。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三书记,上海市副市长。1996年是他诞辰90周年。为反映潘汉年一生的品格、才干、风范和功绩,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学习他,研究他,我们编纂了本书。

二、本书的编纂是在原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胡立教的具体指导、督促下进行的,得到国家安全部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和老同志伍修权、陆定一、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