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耳,你现在突然让我回攻北京,推翻帝制,这岂不是打我自己的耳光吗?
刘一清笑道:不然不然,此一时,彼一时也。英雄须得审时度势,豪杰莫不明识时务。再者说了,当时跪请袁世凯当皇帝的,并非你陈将军,现在起兵推翻帝制的,也不是你陈将军,不知将军所言自打耳光,系从何指啊?
陈宦:……你说当初跪请袁世凯称帝的,不是我,那又是谁?
刘一清道:那是全中国人民!当初全中国人民脑子进水,觉得应该搞个帝制,就跪请袁世凯登基,袁世凯明明知道全中国人民脑子进水了,知道你告诉大家一声啊,他偏不吱声,就趁机登基称帝了。此时全中国人民脑子脱水,清醒过来了,发现上当,又要求他袁世凯快点儿下台,上台下台,都是民意,与你陈将军何干啊?
陈宦听了,点头道:刘参议,你所言极是,极有道理。那么咱们就依你,你马上回去给蔡锷回电,就说我们遵从全中国人民的意愿,全力支持蔡将军的反袁义举。
刘一清大喜,退下。
然后陈宦令:传参谋长张联棻入见。就听咚咚咚脚步声响,参谋长张联棻飞跑了进来:将军,你找我?
陈宦:小张啊,如今蔡锷已经兵临城下,不知你有何建议啊?
张联棻冷笑:将军,我知道你在北京之时,与蔡锷最是友善,按理来说我不应该说这句话,可如今将军问起来,我只能开罪于将军,把话说出来了。
陈宦做两眼迷离状:啥话呀,有这么严重?
张联棻:我想请问将军,将军以为蔡锷是何许人也?
陈宦:……你看你,我找你来商量事儿,你倒问起我来了。
张联棻:陈将军不愿回答,倒也罢了,那么我想请问将军,蔡锷他又是如何回到云南的?
陈宦:……你看你看小张,你跟在我身边这么多年,是我的老部下了,怎么今天跟吃了枪药一样,说话火气这么重呢?
张联棻:将军,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国家危难,生民涂炭,我张联棻身受国恩,值此之时不能不说。
陈宦:……你说,你说,我绝不会因你说了什么而责怪你的。
好!张联棻踏前一步,手指窗外,大声道:将军,蔡锷卑劣之行,如今已昭彰天下。此人于劝进书上第一个签名,而后出乎尔,反乎尔,突然逃到日本,由日本人暗中护送,潜行而至云南,突行发难,以期祸国。而此时日本黑龙会已经公开发难,驻扎在青岛的日本兵,已经向我民国政府公开进攻。蔡锷之举,不唯误国害民,更其无信小人之行,令得世人不齿。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唯今之计我中国军人,只有拱卫国土,与日本兵并无义小人蔡锷,一决生死。不知道陈将军是否也是这样想的?
陈宦拍案而起:张联棻,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你之所言,正是我心中所想。你马上回去拟电,支持袁皇帝,誓与无义小人蔡锷,血战到底。
张联棻掉头出门,走到门口又扭过头来:陈将军,那刘一清怎么说?我知道的,刘一清正在与无义小人蔡锷秘密通电,以期响应。
有这事儿?陈宦大吃一惊的样子,很逼真。
张联棻:……这事儿当然有,陈将军,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陈宦:……还能怎么办?你抓紧,抓紧通电反对蔡锷,别让刘一清抢了先。
扑通一声,张联棻气得一跤跌仆于地,趴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陈将军,我早就应该知道,你和那蔡锷,商量好了欺负我们中国人……一边大哭,张联棻一边蠕动着爬了出去。
陈宦满脸悻悻然:你看这个小张,是怎么说话的呢,我和蔡锷商量好了欺负他们中国人……在这厮眼里,我们到底是哪国人?
第七章 世相两张皮
【01。人世间充满变数】
1916年1月25日,蔡锷率军抵贵州,发电报给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命令其立即起兵。
说起这刘显世来,他本是贵州一个土财主,家资豪富。适逢晚清乱世,就率领家族子弟办团练,以维护乡里。同时把子弟中最优秀的,都送出去学习。这一学可就乱了套,刘显世的外甥王伯群,把自己学成了君宪派,成为了国会议员。而刘显世另一个外甥王文华更狠,把自己学成了革命党。
王文华学成归来,强烈要求执掌兵权。于刘显世而言,虽说王文华是革命党,可终究是自己的外甥,军权不给外甥还给谁?只能交给他。
此后的贵州,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局面,君宪派是刘显世家的人,革命党也是刘显世家的人,每临讨论国家大事,家里的饭桌上必然是厮打成一团。刘显世劝了这个劝那个,把自己累得半死。
再之后辛亥革命,贵州君宪派与革命党双方携手,宣布了贵州独立的好消息。刚刚念完宣言,就听得炮声隆隆,原来是云南地方太小,搁不下蔡锷和唐继尧两个大人物,于是唐继尧就干脆来贵州跑马占地来了。
唐继尧入主贵州,抢了大都督之位,随即大开杀戒。
有关这一段历史,刘立勤、张明金两人合编了本《中华民国历史上的20大派系军阀》,此书名字超长,在书中这样写道:
……这时,贵州已响应武昌起义,并成立了军政府。蔡锷立即命令唐停止进军,回兵增援入川滇军,准备进攻湖北。但唐继尧在贵州立宪派的挑动下,突袭贵阳,对不为己用的官兵,实行大屠杀,至今民间称螺丝山麓为万人坑。唐在血腥镇压的基础上,当上了贵州都督。他在云南辛亥起义中,确属有功,但在援黔中实行大屠杀,却创下了民国史上武力夺取邻省的恶劣先例。
在这里,文中所提到的,挑拨唐继尧突袭贵阳的立宪派,实际上就是刘显世这一家活宝。但为什么书中不说他们的名字呢?
这是因为,刘显世一家稍过一会儿,就要在书中后面冒出来,冒出来时全都是正面形象,让写书的人神经短路,不知道该咋个写法,才能让自己情绪稳定。
导致史书中躲躲闪闪、闪烁其词的因由,就在于史观的错乱。史观唯有人性的表述,才能够完整地表述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任何非人性的指标或定义,都把历史人物片面化了。这种片面化的描述,不仅表现在刘显世一家人身上,也表现在唐继尧身上。
比如说,唐继尧血涂黔省,造成螺丝山万人坑之事,唐家后人唐筱蓂就不停地在跟大家解释:
……贵州匪乱,派人来滇求援,先君即奉命将北伐的军队带去先平黔乱。在一次剿匪战役中,俘获了千余名土匪,一齐集中在贵阳近郊的螺丝山下。有人主张用机枪一齐射杀,但先君认为太过残忍,而且以力压制,终非善策。即在千余名俘匪中,挑选面貌凶恶,性情横暴的几十人,以杀鸡儆猴的意思,把他们正法了。这种不滥施淫威的做法,深为黔省人士所赞许。故当黔乱平定之后,黔人就一致挽留先君在黔处理善后。(《民国军阀》)
唐家人在这里解释说:唐继尧血涂黔省,制造万人坑惨案,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实际情况是这个样子的。为了证明唐继尧并非滥杀之人,唐家人还说了这样一件事:
云南响应辛亥革命后,唐继尧担任了攻取制台衙门的任务,冲锋时衙门里突然机关枪狂扫,幸亏有个卫兵一下子将唐继尧推倒在地,否则必死无疑。事隔多年,唐继尧忽发怀古之幽思,召集了一帮子辛亥老人,于家中宴席,评说自己生平最险之事,唐继尧所说的,就是这件事。
当时在座的,有个乡长徐采臣,他望着唐继尧,犹豫了再犹豫,终于大声说:不好意思,我就把实话跟你说了吧,那天在制台衙门里,用机关枪向你扫射的,正是我。
唐继尧听了,呆怔半晌,曰:人世间的因缘变幻,竟是如此不可知。
唐继尧的感叹,道破了人类社会的普遍性规律:未来是不可知的,充满了变数。今天的你,永远也不知道,会在明天干出些什么来。
【02。千万不要得罪校长】
总之,唐继尧之为人也,有可能并不像某些书中所描写的那样不堪。但无论如何,他抢了贵州大都督之位,这势必让贵州当地的政治势力,大为不满。
起初,告状的书信如雪片般,飞往武昌黎元洪处,但黎元洪陷入北洋铁围之中,问题无法解决是必然的。
然后,告状的书信又半道上掉了头,哗啦啦飞往南京临时政府孙文处,但孙文也没能力解决这个怪问题,于是问题继续悬而不决。
终于轮到了袁世凯摆布天下,这厮端的有手段,他将蔡锷调入北京重用,让唐继尧回去做云南大都督。再由唐继尧推荐一个贵州的政治势力,掌控黔省。
唐继尧推荐的人,就是刘显世。
当时袁世凯一看刘显世这个人,嗯,这个人行不行啊,好像不太行啊,要不咱们把这个刘显世降级使用吧……袁世凯任命刘显世为贵州护军使,这就算和刘家结了仇。
任命刘显世为护军使,怎么还会结仇呢?
这是因为,全国各省执掌兵权的人物,都任命为将军,比如陈宦就是四川将军,张作霖是奉天将军。而刘显世偏偏比所有将军矮一头,你想他心里能不憋火吗?
得罪刘显世也就算了,偏偏袁世凯犯了糊涂,又得罪了一个绝对不可以得罪的人。
这人是谁呢?他就是贵州南明学校校长张彭年先生。
事实上,正是这个张彭年,他一个人主导了贵州全省的政局,导致了黔省转入护国军阵营,从而让袁世凯吃了一个大亏。
可张彭年只是一个校长,又怎么会有这么大本事呢?
实际上,校长只是张彭年身份之一,此前他还有一个身份,贵州省议会议长。这个身份牛气啊,让张校长好不风光,忽如一夜噩梦来,一树梨花压海棠,那袁世凯为了当皇帝,取消了各省议会,张议长忽悠一下子,由政界显达人士,沦为教育口清贫人物,这让张校长如何不怒火攻心?
却说张校长被解除议长之职,矢志要摆平袁世凯,而此时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家饭桌上,正吵成一团。当时饭桌上吃饭的人有: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