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触摸到那一代军人跳动的心。这种遗憾不仅仅属于父亲,也属于华东战区所有的指战员,属于每一个献身于祖国统一的军人们。
历史将它永远搁置起来了。金门之痛是华东之痛,也是中华民族统一之痛。
朝鲜停战了,战后的远东要重新洗牌。国、共两党,再加美国,台湾海峡的棋局更加扑朔迷离。
父亲对我说:“毛泽东原来的想法是朝鲜停战后腾出手来解决台湾问题,所以同意我们做进攻金门的准备,并要我和叶飞到朝鲜考察。但回来后,就有了变化。毛泽东的意思是,打了那么多年的仗,终于停战了,在国际国内一派和平的气氛中,不好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台湾问题的解决只好再等机会了。”
这大概就是当时毛泽东的态度吧。
那么蒋介石呢?朝鲜战争,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南北朝鲜无论谁先打的谁,无论谁是谁非,不是本文研讨的范围,反正是恶斗了几年,把个三千里江山搅得个天翻地覆,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起始线上,用北京土话说,“忙什么啊,您嘞?”在这场恶斗中,美国和中国是最他妈冤的,被自己的两个小兄弟莫名其妙地拖下水,死伤过百万。苏联要鬼得多,煽风点火,虽然出血不多,但也获益有限。倒是周边的小日本和远在南边的老蒋,这回算是抄着了。日本从二战的罪犯,摇身变为美国和西方的盟友,战时经济使它走出战后萧条的低谷。蒋介石呢?这个偏安的小王朝,在大难临头时,朝鲜的开打,使他终于躲进世界级拳王美国大哥的羽翼下,有了美国第七舰队的保护,谁还怕谁啊?反倒越发的有恃无恐起来。但是,好景不长,朝鲜停战了,毛泽东可以从朝鲜抽出身来了,下一个目标呢?自然就是台湾岛。统一中国,是历代开国君主留芳青史最为重要的功业,他蒋介石何尝不明白呢?
备感神伤的蒋介石,为前途计,他决心要拖住美国。
美国呢?自他在朝鲜被中国共产党的利爪挠了一把后,三弟法国又被个越南的胡志明在奠边府搞得一败涂地,当然背后还是中国和苏联的支持。它已经切切实实地感到了马克思可怕的预言在悄悄地降临,《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现在何止是在欧洲,而是在世界;何止是徘徊,而是在渗透!在蔓延!在进攻!太可怕了。二战后,雅尔塔协议搭建的两个世界各自的势力范围正在起着变化,天平正在倾斜。西方世界必须联合起来,就像中世纪的君主一样,为保护自己的封地而战。
这是个签订军事联盟的时代。像21世纪各国热衷于签订WTO、OPEIC等经济合作协议一样,半个世纪前的世界正在忙于签订一系列的军事协议。《北大西洋公约》、《东南亚防御条约》、《巴格达条约》、《中央条约》等等;社会主义阵营也不示弱,为了保卫自己既得的领地,相继组建了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等与之对抗。
这是一条锁链,从柏林墙下开始,南下经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库,穿过中东、中近东那个永远不会平静的阿拉伯世界,向东,经南亚次大陆,收编东南亚诸多的亚洲小龙,再缓缓向东北迂回,到达昔日的敌人,今日的朋友大和民族的国度日本,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截止。
这个新月形的防御锁链,半个世纪以来,把地球分成了两个世界。
但是,明眼人不难看出,在这个链条中唯独缺少一个环节——台湾。台湾处于新月形防线的中央,位居要冲。台湾的小王朝当然愿意成为锁链中的一环。蒋驻美“大使”顾维钧于1953年10月向美国正式提出了签订结盟条约的建议。
这当然是好事,但打了一辈子仗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却心存顾忌。《条约》一旦签订,蒋介石这家伙就更加有恃无恐了。一旦哪一天冒险发动对中国大陆的进攻,不就把美国拉下水了吗?经历了朝鲜噩梦的美国,无论如何是再也不愿意为小兄弟们大打出手了。
蒋介石让步了,1954年6月,国民党“外交部长”叶公超通知美国“大使”兰金,只要美国同意签署《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愿意放弃任何可能为美国反对的进攻共产党的军事行动”。
这是一个隐含着众多潜台词的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明确表明了美国的第一个目标:阻止大陆武力攻占台湾。同时,《条约》又规定,蒋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征得美国政府的同意。这又意味着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梦想宣告破灭;意味着美国将要使两岸分裂的现状固定化、永久化,像南北朝鲜、南北越南和东西德国一样,最终造成“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历史事实。
毛泽东被激怒了。
这无疑是对中国主权的挑战。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讲话:“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我们没有及时(约迟了半年时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这个任务,没有及时地根据这个任务在军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传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和进行有效的工作,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出这个任务,还不进行工作,那我们将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337页)
不难听出,他在责怪谁了。
中共中央紧接着发文:“现在我们面前仍然存在一个战争,即对台湾蒋介石匪帮之间的战争,现在我们面前仍然存在一个任务,即解放台湾的任务。”
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重申“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8月11日,周恩来在政府委员会做外交报告,强调台湾是中国内政,不容外人干涉。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议。
8月22日,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发表联合宣言,拥护解放台湾。
美蒋条约,使中国大地,群情激愤。
美国的反应同样是强硬的。
8月3日,国务卿杜勒斯声言要用美军“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如果他们(中国共产党)试图征服自由中国的领土,那就意味着同美国开战”。
8月1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记者表示:“对台湾的任何侵犯将遭到美国第七舰队的反对。”
8月19日,美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图普率6艘美舰侵入大陈海域,连续每日出动飞机160余架次在空域活动。
还在对朝鲜战争做反思的美国,又一次因为小兄弟要走上拳台了。
中国共产党没有选择。既然挑战,就只能是捡起手套,拔剑出鞘。它要向世人表明,共产党人不是清王朝,不是北洋军阀政府,不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一个软弱的任人宰割的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开国一代人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无论在任何时候,尊严都是第一位的,在跪着生和站着死之间,中国共产党只能选择后者。
华东军区再次向军委动议。父亲说:“我们认为,打这一仗的条件成熟了。”
《大陈列岛登陆作战方案》又一次摆在了毛泽东的桌子上。
仔细研究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就不难发现,在它洋洋洒洒的篇幅中,有一个致命的死穴:美方的立场是,可以协防台湾和澎湖,但协防区不能包括大陆沿海诸岛。从军事的角度看,蒋介石的防御是攻势防御,他的防御前沿一直伸到对方的鼻子底下,目的显而易见,为了袭扰和攻击对方;而美国人的意图是收缩回台湾本土,目的同样显而易见,既利用台湾封锁中国大陆,但绝不能被蒋介石拖进一场新的中国内战中去。仅仅为了远在大洋彼岸别国的几个小岛,而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一届总统还不得下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为了说服国会,称这个岛子“不过是太平洋西岸几块比较大点的石头”。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利用这个条约的分歧缝隙,抓住美蒋谈判陷入僵局的时机,突然而迅速地夺占沿海岛屿,美国应该不会出兵,也来不及出兵,也不应该会由此引发中美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敢不敢干?这就要考验一个领导人的胆识了!
我曾详细地问过父亲再次上报作战方案时的想法,他说,你看看我填的词就行了。这是1955年1月18日战斗结束后的当天他写的一首词:《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上半阕结尾是:“雄师易统,戎机难觅,……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反射出他渴望战机而不得时的焦虑心情,以及终于如愿以偿的感慨。下半阕笔锋一转,从激烈的战场转到了国际政治舞台上,道出了战前自己的思考和筹划,他写道:“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这一纸空文,就是指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借助政治上对这一条约的反对力量,瞅准这一条约双方的分歧点,一拳头砸下去,这就是大陈列岛登陆作战的玄机和奥妙。
即使美国再强大,即使第七舰队拦阻游弋在海峡上,也挡不住中国共产党统一大业的决心,何况,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呢!
机会永远属于做好准备的一方。
这里要强调的是,当时为什么只打大陈,而放弃近在咫尺的金门呢?既然美国不会出兵,为什么不趁此良机一举夺占金门,扫平沿海的敌占岛屿,而求得一劳永逸呢?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方案,这的确是个充满了政治智慧的作战方案。它的战略着眼点是:在蒋台湾海峡防御体系中,选择处于敌防御翼侧,兵力较弱、易于速战速决的大陈列岛一举攻占之;而对有重兵把守、敌将拼死争夺的金门,则采取打而不取的牵制性行动。同时,对我来说,大陈与金门相比,经济、政治权益相对更重。大陈收复后,即可解除浙江当面,南起温州,北到宁波、杭州、上海一线的敌情威胁。而金门近在咫尺,完全在我控制之下,留下这个棋子,有利于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