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十 诸侯名号:皇帝所封列侯,统称教
十一 上书正名:臣下上书,改书为奏
十二 人民正名:人民之名繁多,统更名曰黔首
十三 书文正名:凡书之文,其名曰字
十四 书具正名:凡书文之具,其名曰笔
天下治式等诸般大事,待大朝议决之后,朕后诏颁行
典则所涉其余细则实施,统以廷尉府书令发于朝野
大秦始皇帝元年夏
于是,这次大典朝会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亘古未闻的一次盛典。除王翦蒙恬等边陲诸将未曾归国,几乎所有的文武大臣与郡县主官都如期赶到了咸阳。依着博士们制定的大典新朝仪,皇帝即位大典从卯时开始,整整进行到艳阳高照的午时。博士叔孙通,是参与制定这次朝仪的重要人物。若干年后,此人根据记忆与私家典藏,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恢复了秦始皇的即位朝仪,由此跻身大臣之列。
据叔孙通所复制的朝议,始皇帝的即位大典大体是这样进行的。
天亮时分(平明),大臣们一律着朝服在大殿外车马场列班等候。而后,由谒者(掌宾客官员)以爵位高低,分班次将大臣们分别领上大殿平台,再分列等候。殿门平台直到大殿两厢,整肃分列着皇室甲士并特定旗帜。大臣引导完毕,胪传(上下呼传礼仪官)之呼声从大殿内迭次传出:“趋——趋——趋——”如天音呼唤,庄严肃穆。随着迭次呼声,一队队殿下郎中(皇室侍卫官)整肃开出,从大殿门口分列两厢直达殿内陛(帝座红毡高阶)下,在广厦之下形成一条宽阔的甬道。此时,悠扬肃穆的钟鼓雅乐声起,谒者导引着大臣们始从郎中夹道中走进殿门,直达陛下。武臣以通武侯王贲为首,依爵次列于陛下西方;文臣以彻侯王绾为首,依爵次列于陛下东方,两两相向肃立。所有大臣列就,谒者仆射(总掌赞礼官)面向大殿屏后一躬,高呼:“皇帝御驾起——”几名胪传遂接连高呼,呼声迭次向后荡出。传呼声落点,皇帝坐在特制的车辆(辇)中,由六名内侍推车,六名侍女高举着车盖一般的伞盖徐徐而出,恍若天神。帝辇一动,殿中的皇室卫士一齐高举旗帜,郎中们一齐长呼:“警——”皇帝辇徐徐推至帝座前,头戴通天冠,身着特定御服,腰系长剑的皇帝被内侍扶持下辇,稳健地步登帝座,肃然面南。皇帝坐定,谒者仆射高宣:“皇帝即位,百官奉贺——”于是,天子雅乐大起,谒者导引着两列大臣分三班向皇帝朝贺:首班最高侯爵,次班大庶长至左庶长,再次五大夫至官大夫;每班朝贺皆扑拜于地,高呼:“皇帝万岁——”谓之山呼。分班次朝贺完毕,大臣们依爵次鱼贯进入事先写好名号且各自固定的座案就座。百官坐定,谒者仆射又高呼:“法酒上寿——”雅乐再度大起,谒者依次导引爵位最高的九位功臣,分别向皇帝贺寿,颂祷皇帝万岁万岁;每贺,其余百官必须高声同诵万岁。此谓之觞九行,或谓之九觞。整个朝仪过程,有执法御史不断巡视,举凡仪态不合法度之官员,立即被导引出大殿。故此,没有一个人敢轻慢喧哗,肃穆得太庙祭祀一般。九觞之后,谒者仆射高呼:“罢酒——”于是,酒具撤去。
谒者仆射再度高呼:“皇帝下诏——”这才轮到皇帝开口了。
“太过繁冗。明日重新大朝,再议国事。”
轮到皇帝开口,皇帝却烦躁了,拍案两句话,不坐帝辇径自走了。
皇帝挥汗如雨地走了,举殿大臣哄然笑了起来,一边纷纷攘攘地擦拭着额头汗水,一边揶揄嘲笑着煞有介事的博士们。“热死人也!大热天硬教人穿这大袍子!”“这叫甚庆典,折腾得人路都不会走了!”“鸟个典!摆着酒不教人喝!活馋人!”“那叫法酒!你不是九侯能喝么?”“九侯如何,也才一人一爵!”“谁弄的这朝仪?气死人也!”“不折腾我等老胳膊老腿,人博士凭甚立功?”“博士博士,狗屎不如!”
不知谁高声贬损了一句,殿中一阵哄然大笑,大臣们纷纷抹着汗水去了。渐渐地,大殿中只有博士仆射周青臣与叔孙通等一班博士了。周青臣很是难堪,大步走向还在归置大殿的谒者、御史与郎中们,黑着脸高声道:“群臣对皇帝大不敬,御史亲见,为何不缉拿问罪!”领班御史丞转过身来哈哈大笑道:“朝仪已罢,说几句闲话也问罪?亏了你老博士饱读诗书也!”其余郎中谒者也纷纷笑嚷:“受教受教,皇帝没盖偌大国狱,拿人关到博士府去,你管饭也!”旁边叔孙通颇是机变,过来一拱手低声道:“禀报仆射,丞相拜谒学宫,尚等我等议事。”周青臣心头惊喜,佯作气哼哼一甩大袖,就势走了。
※※※※※※
①给事中,秦王室官职,掌宫内事务,多由宦官担任。吕不韦时期,嫪毐任此职。
②典则,意同典章,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典章一词,后世隋代始有。
四、吕氏众封建说再起 帝国朝野争鸣天下治式
整整一个午后,博士学宫都弥漫着一种亢奋气息。
丞相王绾亲自拜谒学宫,本来就是一件非同小可的盛事。然最令学宫感奋的,还是丞相亲邀博士们会商一件根本大事:新朝图治,当在天下推行何种治式?老丞相说得很明白,典则也好,朝仪也好,皆无涉根本,无须纠缠。国家根本在治式,透彻论定治式,才是博士学宫真正功劳。年余以来,博士们已经察觉出,新朝的大势越来越微妙了。博士们原以为天经地义的诸侯制,在新朝却被莫名其妙地搁置了,秦王首朝封赏,竟然没有诸侯一说。然则,秦王也没有说不行诸侯制,放下的话是,容后一体决之。这就是说,事情尚在未定之中,各方还都没有形成政见方略。同时,法权在握的廷尉府传出的消息是:李斯与一班亲信吏员日夜揣摩天下郡县,似有谋划郡县制之象。此时的秦王,依旧没有明白定策。从南海归来后,秦王除了确定典则与皇帝大典朝仪,对最为重大的治式事宜,始终未置可否。如此微妙情势之下,又逢皇帝刚刚即位之日,位高权重的老丞相亲自拜谒学宫且明白会商大事,此间究竟蕴藏着何等奥秘?
在从王城回来的路上,周青臣着意邀叔孙通同车。车行幽静处,周青臣突兀问:“足下以为,丞相府廷尉府,孰轻孰重?”叔孙通以问作答:“江水河水,孰大孰小?”周青臣一笑:“江亦大,河亦大,奈何?”叔孙通答:“两大皆能入海,唯能决之者,长短也。”周青臣恍然:“如此说,谋之长远,其势明矣!”车行辚辚,两人不约而同地大笑了一阵,又异口同声说了一句:“正道悠长,《吕氏春秋》也!”
柳林中摆开了恭贺皇帝即位的盛宴,酒是丞相府赏赐的。
王绾已经白发苍苍了。自从对六国大战开始,十年之间,王绾全副身心地运筹着秦国政事,从未在四更之前走进过寝室。战国通例,官员奉事五日歇息一日,此所谓“五日得一休沐”也。秦国勤政,六日歇息一日。可王绾自从做了丞相,却从来没有歇息过一日,纵是火热的年节,都守在政事厅不敢离开也不能离开。王绾只有一个心思,丞相府须得一肩挑起千头万绪的政事,好教秦王李斯等全力谋划战胜之道。然则,不知从何时起,王绾有了一种感觉——对这个秦王,他越来越陌生了。灭楚之后,这种陌生感突兀地鲜明起来。就实说,王绾与秦王从来没有过重大歧见,诸般政事之默契一如既往,然则,这种陌生感却挥之不去。思绪飘向远方,不经意间,王绾似乎也想明白了:秦王事事图创新,自己却似乎事事都循着常规与传统。陌生之感,由此生焉。十几年来,自己似乎没有出过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谋划。与李斯尉缭两位大谋臣相比,自己确实少了些独具慧眼的长策大略。在预谋政事上,王绾也似乎总跟不上秦王大跨度的步幅,至少是很感吃力。凡此等等,都是实情,但王绾依然相信,这不是陌生之感的源头。以秦王秉性,若仅仅是如此这般,他早早已经明说了。
灭楚之后,秦王将李斯擢升为廷尉,且显然将廷尉府变成了统筹新治的轴心,这教王绾很不是滋味。李斯的功绩才具,王绾是认同的。就廷尉府的职责权力而言,秦王也没有逾越法度。然则,新朝图治这般重大而涉及全局的谋划,廷尉府难道比总揽国事的丞相府更合适么?显然不是。此间之要,人事也。人事之要,政见心界也。
王绾与秦王之间,有着一道双方都明白的心界鸿沟。这道鸿沟,与其说是实际政见不合,毋宁说是所奉信念不同。王绾信奉《吕氏春秋》,秦王则信奉《商君书》。这两部治国经典的差异,生发了王绾与秦王之间难以弥合的心界鸿沟。两部经典的差异有多大,这道心界鸿沟便有多深。当年,王绾是奉吕不韦之命,到太子嬴政身边做太子府丞的。很长时间里,王绾都是吕不韦与少年太子少年秦王之间的有效桥梁。秦王亲政后,《吕氏春秋》事件发作,王绾没有跟吕不韦走,而是选择了辅佐秦王。但是,王绾却不因人废言,对《吕氏春秋》所阐发的治世大道,王绾始终是信奉的。即或在秦王面前,王绾也从来没有隐瞒过。对此,秦王当然是清楚的。可是,秦王从来没有因为王绾信奉《吕氏春秋》而减弱对王绾的倚重。否则,王绾何以能做十余年的丞相?直至封赏功臣,直至秦王变成了皇帝,王绾的丞相之职也未见动摇迹象。
久历风霜的王绾看得明白,秦王对自己,一如当年对吕不韦:只要你不将治学信念化作不同政见,不将政见化作事端,永远都不会有事。也就是说,只要王绾目下安于现状,不将自己心头突突蹿跳的信念搬出来变为政见,天下首任丞相是无可动摇的。
难处在于,王绾摁不住这头在心头蹿跳的巨鹿。
灭楚之后,王绾有了一种越来越清晰的感觉:天下到了歧路亡羊之时,必得有人出来说话!目下,能够担当这个说话者职责的,大约只有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