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定装式和分装式。定装式炮弹的弹丸和药筒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发射药量固定不变,发射时一次装入炮膛。也有可改变发射药量一次装填的半定装式炮弹。分装式炮弹根据有无药筒又可分为药筒分装式和药包分装式。药筒分装式炮弹,发射时先装弹丸再装发射装药,其发射速度较慢,但能改变发射药量以获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药包分装式炮弹没有药筒,发射时将弹丸、药包装药和点火具分三次装填,依靠炮闩来密闭火药燃气。这类炮弹通常口径较大,但射速更慢。
杀伤弹、爆破弹、杀伤爆破弹依靠碰击目标瞬间的动能和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破片、冲击波来毁伤目标的弹种。过去统称为“榴弹”。这是对步兵战场生存面对的最主要敌人。从15世纪滑膛炮使用的球形弹,发展到19世纪线膛炮使用的卵形弹,进而演变为现代的远射型弹,其毁伤效果、射程、精度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毁伤效果,可选用威力大的炸药和其他爆炸装填物,改进装药结构和弹体材料,采用高瞬度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使用各种预制破片、钢珠、小钢箭等,还有的采用子母弹等结构。提高射程可采用提高初速、改进弹形、旋转脱壳技术、火箭增程技术和“底部排气”技术等。
穿甲弹,也很恐怖。在机械化行进中一但遭遇只有死翘翘。还是给感兴趣的朋友提提。它是依靠弹丸的动能来击穿装甲的弹种。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用来对付舰艇装甲。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坦克以后,穿甲弹在与坦克不断的斗争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最初是普通穿甲弹,弹体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只装少量炸药,甚至不装炸药。半穿甲弹或穿甲爆破弹装的炸药较多。钝头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可减少跳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重型坦克,装甲厚度达200毫米以上。为了对付这类厚装甲目标,研制了一种带碳化钨弹芯的次口径超速穿甲弹。由于弹丸重量轻、初速高、碳化钨弹芯密度(14~15克/厘米)大、直径小、硬度高,因而着靶比动能(弹体着靶动能与横截面面积之比)有了提高,能获得较大的垂直穿甲深度。为了减少弹道速度降,提高穿甲有效射程,又出现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出炮口后弹托自动飞离,带弹芯的飞行弹体靠陀螺稳定飞向目标。为了能对付大倾角钢甲和现代复合装甲,20世纪60年代以后,着重研制了尾翼式超速脱壳穿甲弹,初速可达1300~1800米/秒,用合金钢或高密度(~18克/厘米)的钨合金材料制成直径为1/2。5~1/4倍口径的杆状弹体
由于采用了尾翼稳定技术,长径比可达12~20,因而能获得很高的着靶比动能,穿甲威力得到大幅度提高。70年代采用了高强度、高韧性、高密度贫铀合金制成的穿甲弹,具有更大的穿透能力和后效燃烧作用。
破甲弹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首先使用破甲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破甲弹得到广泛使用,后来逐渐成为反坦克作战的主要弹种)。它利用炸药爆炸的能量,使药型罩(如紫铜罩)闭合转化为高速的金属射流(见终点弹道学)作用于目标,由于能量高度集中,因而侵彻力大。早期线膛炮用的破甲弹,因受弹丸高速旋转的影响,破甲能力较低。因而普遍研制了尾翼稳定式微旋破甲弹,改进了装药结构,采用了旋压双锥罩和高能炸药等。其静破甲深约为药型罩直径的6~8倍。为了提高破甲弹的射程和精度,采用了末段制导技术,很快出现了打击远距离坦克群的子母破甲弹和末端敏感反坦克炮弹。
碎甲弹这种弹在薄壁软钢弹体内装有高猛度的塑性炸药,在碰击目标时弹体变形后破裂,炸药产生塑性变形,并紧贴在钢甲或混凝土表面爆炸,炸药的能量直接以强冲击波的形式作用于目标,使目标内参成强应力波,并使其背面飞出若干大小不等的“崩落”碎片,毁伤靶后(坦克车体内)人员或器材设备。碎甲弹虽不能使间隔装甲或复合装甲产生靶背“崩落”破坏,但还可起爆破弹的破坏作用。
燃烧弹亦称纵火弹。这是步兵会遭遇到的最恐怖炮弹。弹内装燃烧剂,用于引燃或烧毁目标;并对人、畜有杀伤作用。燃烧剂有集中性的和分散性的两种,前者如镁和铝热剂,可用来对付难燃目标;后者如黄磷,可用来对付易燃的大面积目标。黄磷的燃烧温度较低,只能引燃油料、干草等易燃物。这种弹主要作发烟弹使用,只有在特定场合(如丛林地带)才利用其燃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着重研究自然燃烧剂,如利用锆块和猛炸药的混合装药,在爆炸后抛射出高温燃烧的锆碎片,同时具有燃烧和杀伤作用;又如用三乙基铝自燃燃烧剂装填大口径炮弹,可代替火焰喷射器和火焰燃烧炸弹。
照明弹内装照明炬和吊伞系统的弹种。火炮发射后,时间引信在预定的位置引燃抛射药,将被点燃的照明炬连同吊伞系统从弹底抛出,缓慢下降,照明剂发出强光,照亮目标区,以利于夜间观察和战斗。随弹丸口径和结构不同,其发光强度从40万~200万坎德拉,发光时间30~140秒。照明炬和吊伞系统的下降速度4~10米/秒。照明剂普遍采用镁粉-硝酸钠-合成树脂系统。为了降低开伞失效率和吊伞的下降速度,可采用二次开伞或二次抛射结构。在旋转稳定照明弹的照明炬上增加阻旋装置,可降低照明炬的转速,使硝酸钠照明剂在燃烧时不掉熔渣。
发烟弹亦称烟幕弹。内装发烟剂,爆炸后形成浓密的烟云,可用作遮蔽烟幕或信号烟幕。发烟弹按其结构可分为:①爆炸式。通常弹内装黄磷,有一个中心爆炸管,爆炸后,黄磷被分散自燃,迅速发烟。
②尾抛式。弹内装几个发烟罐(内装含六氯乙烷的发烟剂)。在目标区近地空爆后,从弹尾抛出点燃的发烟罐,生成烟幕。有色烟幕信号弹内装红、绿、黄、紫等颜色的有色发烟剂,分辨距离可达3000米。还有一种爆炸式结构的有色烟幕目标指示弹,内装有机染料和猛炸药的混合物,爆炸后能显示弹着点。
关于炮弹就介绍到这里。还是那句话,作为一名步兵你可以不了解你对手手持的枪,但你必须了解对手打来的炮弹和自己炮兵兄弟打来的炮弹。这样你才能在战场这个危机四伏的地方活着回去。
下面谈谈炮击,大多数人以为炮弹的杀伤力主要来自于金属流其实这基本是片面的。首先分开专门用于人员杀伤的空爆弹来谈,一般战场上遇见的大多是着弹。而炮击生亡的人中有至少2/3是死于剧烈的冲击波而非弹片。很不幸如果步兵遭遇炮击,现在一般情况下并非单门而是多门或一次火力急射;所以你炮弹在单单在你的前方或一侧的方向爆炸这样的可能是不存在的。所以炮弹的杀伤死角问题也是片面的。
炮弹杀伤的死角相信有些军事常识的朋友都明白:就是弹坑深度与形成冲击波、金属射流的与地平面的夹角,这个夹角范围即是死角。在这样的死角里有很大存活几率也是片面错误的。当然如果你是遭遇的一门炮或一个方向炮弹爆炸的话除外,但现实的战场这样的理想情况根本就不存在。即使炮弹在你一个方向爆炸,根据天气、湿度、地形环境限制,每一枚炮弹着弹爆炸形成的死角会不一致,那么形成的死角也会不一致,如果叠加在一起,根本就不会存在任何理论上的死角,除非你是置身火炮覆盖范围的边缘差不多,但如果这样很幸运你又一次中头奖了。(未完待续)
关于冲击波:冲击波杀伤距离,多是落在地面,并在地皮上爆炸而言的,如果是迫击炮一般在5米以上10米内。如果在10内空中爆炸的话,冲击波的杀伤距离就更远了,会在以上所说距离的基础上增加5米至20米。以此类举,150mm榴弹炮地面为30至50m,空中150m;200mm以上;祈祷吧,运气好还能留具全尸就不错了。另在炮击时,若匍匐在平地那么以上爆炸后冲击波半径内计算,你死定了。还不如冒着被横飞的弹片击中站起来的强。不同口径的炮弹,爆炸冲击波的杀伤距离取决于炮弹中的装药量,榴弹的装药量最大,所以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最厉害。现代西方国家的陆上炮兵所装备的火炮多以三种口径为主:105毫米、155毫米、203毫米,军舰主炮多为76毫米和127毫米,坦克炮口径统一为120毫米,少数西方国家装备的旧坦克为105毫米坦克炮,将来还会出现140毫米坦克炮;俄罗斯和中国等国的制式火炮口径则为:122毫米、130毫米、152毫米、155毫米、203毫米,军舰主炮多为76毫米、100毫米、130毫米,坦克炮统一为125毫米,少量坦克为100毫米、105毫米、115毫米、120毫米,将来还会出现140毫米或135毫米坦克炮。
对于105毫米榴弹而言,冲击波的有效杀伤距离多在20米以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躲进地下坑道工事,在20米内落一发105毫米榴弹,肯定不仅仅会受到碎片伤害这么简单,还会受到冲击波的杀伤,如果你穿的是厚衣服的话,只要没被碎片击中,距爆炸点超过10米以上基本上可以生还,但脑震荡和耳聋、耳鸣等后遗症是免不了;120毫米、122毫米炮弹的冲击波杀伤多在30米以内;152毫米、155毫米炮弹的冲击波杀伤距离多在50米以内。至于变态的203毫米口径大炮弹,冲击波杀伤多在100米以内,如果你与203毫米榴弹的爆炸点相距30米之内的话,基本上会“粉身碎骨”!再近一点就“人间蒸发”了!如果躲藏在坦克里,最好关紧舱门并祈求203毫米的变态大炮弹千万别落在10米的距离内,因为在这距离之内落一发203毫米炮弹,爆炸气浪足以抛翻重达67吨的M1主战坦克,要是被直接击中的话,就有可能被打回零件状态!所以不仅仅步兵害怕炮兵,连坦克装甲兵也怕,对坦克装甲兵而言,最值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