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炮轰端方!油炸李稷勋!”的口号响彻四川。8月24日,成都“已一律罢课罢市,四门厘税亦停”。至9月13日,据报纸报道,罢市罢课已成蔓延之势,“成都府属十六州县、绵州属五县、资属三县、眉属三县均同日罢市,各中小学堂一律罢课。沿江之嘉定府、叙州府、泸州、重庆府均一律罢市”。
形势急转直下。但就在这个时候,政府还没有完全失去平息风潮的机会。保路同志会和四川商民们下不了决心和清廷撕破脸,依然是力主和平争路,规定“勿在街头群聚”,“勿暴动”,“不打教堂”,“不得侮辱官府”。这种状况在大多革命态势中都会出现,毕竟,股东多是有产者,社会危机一旦无节制发展,肯定与其利益背道而驰,所以,他们力主把保路运动限制在秩序范围之内。只要政府肯作出让步,路潮随时有消弭的可能。
但一辈子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大变动的绅商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群氓时代的力量控制已经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了。被煽动的人们,尤其是无产者们越来越渴望一场痛快淋漓的大运动。当年法国的大革命,也是大资产阶级要死要活搞起来的,他们原本只是打算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而没有打算将运动激进化,但下层人民一激动,就立刻超出了有产者的控制,接着政权就被极端激进的雅各宾派掌握了,造成了后果严重的恐怖时期。大资产阶级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也成了被镇压的对象。
这时,身在一线的赵尔丰已经充分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和成都将军玉昆连连向内阁和摄政王载沣发电报,报告形势已濒临失控,省城的军队与警察也已卷入了运动,他们根本没有把握用强制手段恢复秩序,恳请朝廷暂时不要把川汉铁路国有化的方案强硬执行下去。同时,他也请邮传部撤销对李稷勋的任命,只有这样才能控制住局势。
一听这论调,载沣和盛宣怀当然认为赵尔丰还是和王人文在一个鼻孔里出气,都是在夸大其辞、危言耸听。他们对赵尔丰终于也不耐烦了。9月2日,他们派端方带了2000兵马从武汉入川,去弹压四川的局势。
9月1日,当得知清政府决定派兵入川,严厉镇压保路绅商的消息后,张澜等川汉铁路公司特别股东大会的领导层发出了不纳粮税的通告。虽然平时护着这些商人,允许他们攻击盛宣怀等个别官员,但赵尔丰对于清廷的维护是很真诚的。张澜他们的布告发出的第二天,赵尔丰就给各会长加了“狂悖独立、大逆不道”的罪名上奏朝廷。清廷一听,不纳粮税?反了你的!于是立即让赵尔丰去弹压,缉拿首要,先行正法。
9月5日,有人在川汉铁路公司门前散发一份《川人自保商榷书》的传单,提出“编练国民军、制造军械,实现川人自保”。赵尔丰觉得这几句话实在太“反动”,这不就是一份谋求独立的武装造反的号召书嘛。以往虽然他也不看好国有化政策,但是到了原则性的问题上,他是不敢马虎的。要是真的在自己的治下,有人谋反,那还了得!
根据以往的经验,他判断这件事的幕后主谋者是保路同志会的领袖蒲殿俊、罗纶以及川汉铁路股东会的领袖颜楷、张澜等人。他估计着,如果把这些人控制起来,就能控制住事态的发展。于是,9月7日,他假借朝廷已同意保路同志会的要求的名义,把这些人骗到了总督府扣押了起来。
但赵尔丰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和四川立宪派首脑的作用,以为抓了这几个为首的,保路运动就会群龙无首,造反的事就会灰飞烟灭。但事与愿违,赵尔丰的高压手段反而激起了本来就巴望着激烈斗争的情绪亢奋者更猛烈的反抗。逮捕蒲、罗等人的消息一经传出,被激怒的保路同志们聚集起来,想冲入总督府把人抢出来。
赵尔丰因为替这些保路者说话已经饱受上面的猜忌和谴责,如今倒好,你们这些不知好歹的家伙还要跟我过不去?郁闷得不行的赵尔丰于是下令卫队开枪,有32人被杀,这就是“成都血案”。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当天围攻总督府的群众是被驱散了,但保路运动由此转入了全面的武装起义。多支起义部队围攻成都,9月25日,荣县的保路同志军宣布独立,四川进入了全面的战争状态。
9月25日以后,盛宣怀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决定让步。他建议载沣同意按王人文6月13日提出的方案办,把700多万两现银退还给四川省支配,其余已经用了的路款转成国家保利股票。
但为时已晚,全川已经战火遍布,亢奋的荷尔蒙已经喷薄而出,无可抑制,人们脑海里盘旋的念头就是杀人夺权,已经没有人还关心什么路不路的事了。10月10日,摄政王载沣也被失控的局势吓坏了,发布上谕,同意盛宣怀的奏折。但也就是在这一天,武昌起义爆发了。
当造反派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时,清政府不得不把盛宣怀当做替罪羊抛了出去,用来缓和人们的愤怒。于是,各省代表集中的资政院,成了围攻盛宣怀的场所。资政院议员们从维护清王朝的立场出发,痛斥盛宣怀的罪状。而“非诛盛宣怀不足以谢天下”,不足以平民愤而安社稷的舆论也甚嚣尘上。
10月27日,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清廷对邮传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消息一传出,世界震惊。盛宣怀的老朋友在这个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国公使朱迩典、美国公使嘉乐恒、德国公使哈豪孙、法国代理公使斐格威紧急觐见大清国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对盛宣怀的人身安全表示极度的关注。朝廷在这个焦头烂额的时候,不敢再得罪洋人,于是庆亲王保证,清廷不会处决盛宣怀,他的生命安全完全有保障。但各国公使根本就不相信,于是,他们连夜发起了一场国际大营救,把盛宣怀救到了天津。然后,盛宣怀又去了青岛,最后去了日本,离开了这个让他耗尽了心力却对他恨之入骨的国家。
以倒下结束
盛宣怀倒在了铁路上,连累了清王朝也一同倒下了。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吊诡的结局。一个一心为朝廷效命的人,为了从全局谋划、合理调配资源、杜绝给人民添加负担,他发动了铁路国有化的事件;他呕心沥血从洋人口中争取来了优厚的借款条件,这笔借款完全可以支持铁路国有化的资金需求;他拒绝了四川铁路公司要求朝廷为他们的烂账埋单的无理要求,并且为有关省份开具了合理的补偿方案。这样看来,他应该只有功,没有过。
但历史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论功过的。无论他的出发点多么无可厚非,盛宣怀毕竟还是激发了四川保路运动乃至武昌起义的“元凶”。是什么原因致使一个功臣变成了罪人呢?是他对于四川保路派要求的不妥协吗?是激进的立宪派和同盟会在其中作梗吗?是四川的绅商们想要摆脱烂账而乱扣屎盆子吗?是赵尔丰气急败坏乱开枪造成的吗……
都不是,也都是。
如果要说盛宣怀的悲剧性经历有什么必然性的话,那就是他对于铁路事业的执著追求。他太看重铁路了,他不能容忍在自己手里出现将全国铁路大局搞坏的事情。由卝纹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而且,他确实拥有着支配铁路的各项资源和能力。具有这两个特点的人,普天之下只有盛宣怀一人。如果说他只是一个历史进步中被偶然利用的傀儡的话,我们想象不出,如果没有盛宣怀的话,四川人是否还会造反?清政府是否还会因为铁路而被颠覆?当统治者在“内阁”、“立宪”等近现代话语体系中不断被纠正到英国式渐进改革轨道的时候,革命是否还会发生?
让我们先搁置一下革命的问题,现在,流离失所的盛宣怀已经惶惶不可终日了。但是,他至少还有两张牌握在手里,一张是他一手掌握的汉冶萍公司,有了个这个公司,他还大可以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讨价还价。但对他的人生产生更大影响的却是他的另一张牌,那就是他的老对头也是老战友——袁世凯。
第三篇 权力与妥协
第三个故事
光绪六年(1880年)。南京。倚香院。
女人半露着香肩,凝脂般的肌肤映射着黄昏的余晖,泛起暗金的光泽,透露出一种莫名的高贵与忧郁。她默默地注视着正在穿着衣服的男人。
“你真的会回来替我赎身?”
“我说过的就会做到。”男人回过头来,抚摸着女人光滑的肩膀。
“你拿什么来赎?”女人从那男人的手中抽回肩膀,在床上坐了起来。
“我……”男人沉默片刻后,说道,“我会赚钱来的。”
女人从枕头底下拿出了一个小心折叠起来的蓝绸包裹。
“这些钱,不够赎我的身,但能够助你一臂之力。你要是好好利用它的话,说不定很快就能赚到足够的钱。”
“我不能收。”男人面色铁青。
“你嫌我的钱不干净?”
男人背对着他,一言不发。
“这是我在洗衣房里赚的钱,你收下吧。”女人叹了口气道,“不干净的钱,我不会给你,知道你是个要强的人。”
见男人依然不语,女人继续说道:“你走之后,我不再做那些事了。我只在洗衣房洗洗衣服,等你回来赎我。”
男人转过脸,泪水淌满了他的面颊。
“喔,我的人儿。”女人一把搂过他的脑袋,置于自己丰满的怀里,“以为你永远不会掉眼泪呢。”
“我一定会回来的!”男人抹了一把泪水,拿起包裹,头也不回地走了。
女人走到窗边,呆呆地望着楼下熙攘的人群。半晌她才回过神来,天色已经黑了。
她慢慢地走出屋子,朝楼下走去。
“沈姑娘,呦,今儿有空啊?陪本少爷耍耍?”一个纨绔少年在楼梯口冲她喊道。
她没有理会,继续朝楼下走去。
“舒砚姑娘,别来无恙啊。”一个看似正经的男人给她作揖道。
她微微颔首,但没有说话,继续朝楼下走去。
“舒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