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定编练的这支北洋常备军,这支军队是后来纵横中国几十年的北洋陆军的基石,拥有了这支军队,袁世凯对于中国的支配能力完全上了另一个台阶。没有这支军队,他能在辛亥年的动乱中,成为清廷和革命党之间的关键性力量?能够对革命形势的发展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其次,1905年,两次科举不第的大官——袁世凯和张之洞——一起废除了代表着一千多年来文官制度的科举取士,让天下读书人一下子都失去了前进的目标,进而在难以排遣的苦闷中,他们慢慢与通过读书求功名来取得荣华富贵的热望以及与此相辅相成的忠君顺服的意识渐行渐远,转而向革命的意识形态索取个人名利或治国平天下的真经。相比这两项变革,袁世凯后来开办武备学堂、建造京张铁路、引进无线电报以及1907年进入军机处后的种种作为似乎显得有些渺小了。
这7年中,袁世凯让整个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像辛亥年那样剧烈而震撼,但他主导的这些变化对辛亥的那场变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较之辛亥年再次被盛宣怀推上台后为中国的命运做出的抉择,袁世凯在这七年中的所作所为具有更深刻和更重要的意义。如果他在这7年中一事无成,那1911年的时候,他也没有机会再次上台,也没有实力替中国决定她的命运。
的确,1911年袁世凯的上台直接导致了清廷的倒台,但这次变动的根基却是1901年盛宣怀第一次推袁上台时打下的。
兄弟阋墙
盛宣怀这么推崇袁世凯,当然觉得自己作为他平步青云的幕后推手,一定能够得到袁世凯日后的报答,尤其是在他搞实业方面的支持。在他的眼里,袁世凯应该是嬴政,而自己,则是吕不韦。对于“奇货可居”的袁世凯,盛宣怀是打算栽培到底的,他估计自己的经济掌控能力不亚于吕不韦,应该能够培养出一个不亚于嬴政的中国主宰者。
但“奇货”总是奇在他让你永远想不到他的真实想法,总会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让你惊奇万分。“奇货”奇到后来,基本上总会变成“棘手货”。嬴政是如此,袁世凯更是如此。
袁世凯上了位之后,他的权力欲就更被挑拨地肆无忌惮地熊熊燃烧起来。他的确已经控制了清朝的军政,但是,财源呢?没有钱,什么都是空的。要真正掌握中国的命运,盛宣怀手里的洋务企业是必不可少的。
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这两项事业,虽然没有铁路或者银行那样之于全国经济和政治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但它们却是盛宣怀经营得最久,也是最有“生利”把握的两家企业。尤其是考虑到盛宣怀为了兴办这两家企业并取得控制权,花费了多大力气,那他视着两家企业为掌上明珠的钟爱是可以理解的。他在轮船招商局中可谓是受尽了排挤,几番折腾之后,总算登上了督办的位子。而电报局,更是他千辛万苦从胡雪岩和左宗棠口中夺下来的。事实上,他一向把这两家企业视为自己的根基。
但这两家企业毕竟名义上是“北洋”办的,盛宣怀也是要唯北洋大臣马首是瞻的。前面也讲到,对于洋务和经营十分在行的李鸿章在位时对于这几家企业的监督让盛宣怀很不舒服。但随着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失势,盛宣怀已经逐渐把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毕竟,接替李鸿章的王文韶、荣禄无论在业务上还是手段上,远远没有达到李鸿章的级别。当轮到袁世凯上台时,名义上官督商办的轮、电二局实际上早与“北洋”脱钩,成了盛宣怀的囊中之物。而袁世凯在得到盛宣怀的帮助,登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商务大臣的权位之后,在经济方面的关注要远远多于以前在山东经营一方军政的时候。他需要钱,需要能生利的机器,能下“金蛋”的母鸡。名义上应该为北洋大臣管辖的轮、电二局,自然首先蹦入了他的眼中。
轮船招商局
一个有钱,一个缺钱。俗话说“谈钱伤感情”,但这对本来要好得不得了的兄弟俩,注定要为这么俗的一件事搞得感情破裂,分道扬镳。
1902年10月24日,盛宣怀的父亲盛康在上海病逝,老头活了80多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也算高寿了。按当时的惯例,盛宣怀应该主动请求朝廷“开去”他的本兼个差,以便安心“守制”,为其父居丧27个月。古代人的确是孝顺,父母死了要请那么长时间的假。对于一般的官员来说,这段时间是调养生息、韬光养晦的好时机,但对身上背负着无数肥差的盛宣怀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一旦离开岗位20多个月,那等他回来的时候,这些重要位子早就被那些虎视眈眈的人瓜分殆尽了。事实上,早在1898年,他的密友郑观应就曾经提醒过他要防备有人在打轮、电二局的主意。不过,在当时,除了掌握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商务大臣,一般人还不足以对盛宣怀构成威胁。
清廷中枢其实也早就在觊觎轮、电两局了,如果能够把这两家企业的钱拿来补贴国库,那是很划得来的。但因为盛宣怀功劳大,水平高,要剥夺他在这两家企业的主导权,清廷也找不到一个好的理由[小说网·。。]。这下好了,你老爸过世了,你可不能违背了“开缺守制”的规矩啊。这样吧,铁路督办的职位朝廷给你保留着,其他各差,包括轮、电两局你就不用费心了,朝廷会派人打理的。朝廷的算盘是可以拿两局的钱“归入户部筹饷”之用。王文韶在10月26日还安慰盛宣怀,“以忧去官,心安理得”,示意他听从朝廷安排。
盛宣怀一听,当然要坚决反对了。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找好哥们儿袁世凯替自己撑腰。事实上,就在老爸去世的第二天,盛宣怀就已经给亲如兄弟的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倾诉丧父之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把袁世凯列为了李鸿章之后的自己生平第二号“知己”:“宣怀遭此事变,万死莫赎。生平知己,文忠而后莫如我公。”
他的确是把袁世凯当做了自己亲兄弟在看待,绝对地对他倾诉衷肠。为了能在朝廷上得到他的支持,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盛宣怀还在电报里说道:“现在商约尚未竣事,铁路、商务责任重大,均宜遴派贤员迅速接办,伏乞密电政府主持,叩头感泣。”虽然他说得冠冕堂皇,好像的确要退隐一般,但袁世凯哪里会不知道盛宣怀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当天就回电答复盛宣怀。他先是对盛父的去世表达了哀痛之情,接着又以“知己”的身份劝盛宣怀要节哀,“务望为国自重,勉相抑制,是所至祷,商约、商务、铁路诸务,均关重要。即公自揣,亦复难得替人”。
看看,话说得多有水平啊。明明知道盛宣怀不想放手,只是故作让贤的姿态,袁世凯马上表态,坚定地支持他干下去,因为没有人替得了他。听了这话,盛宣怀应该踏实了很多。
所以,当朝廷打算派张翼去督办轮、电二局的时候,他又立刻去找袁世凯商量:“轮、电发端于北洋,宣怀系文忠所委,并非钦派。甲申马建忠将轮局卖与旗昌,宣怀收回后,公款全数还清,患归商办。电线则因英丹侵入,内地与各国订立合同,庚子南北音断,借款特造海线,并托大东北代造京沽陆线,现已议收回。二十余年不过坚忍办事而已。至于利息盈亏,皆股商所受。局外不知,辄以独揽利权为诟病。时局如此,亦愿藉此卸肩。公督办商务,此为中国已成之局,公既意在维持,愿勿令其再蹈开平覆辙。伏乞主持公论。”
盛宣怀在电报里首先为自己的身份和功劳诉说了一通,然后又说自己付出了这么多辛苦,得利的是股商,说他自己一人独揽利权,是别人给他扣的屎盆子。他的中心思想就是反对把两局收归“官办”。他所说的“卸肩”,当然不可能是真实意思,只不过是发发牢骚之而已。这封电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求袁世凯这个好哥们儿要及时站出来,为自己主持正义。既然你袁世凯在我的抬举下当上了北洋和商务大臣,你就应该维护商务不致受损,就应该制止重蹈“开平覆辙”。所谓“开平覆辙”就是指张翼把开平煤矿的利权拱手出卖给英国人的事。盛宣怀在这里揭张翼的老底,就是挑明了让张翼这种人来督办轮、电二局,最后他还是会把这两家企业卖给外国人的。
看到这么多人都争着抢着要轮、电二局,袁世凯即使原先没这打算,到了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掂量掂量这两家企业的价值了。他当然不同意由清廷把两局收归官办,让张翼来接管。但是,要他如盛宣怀所希望的那样站出来“主持公论”,也是不太现实的。不过盛宣怀的那句轮、电二局“发端于北洋”一语却说到了他的心窝里了。两局既然是从北洋“发端”的,那么现在仍归发端者北洋,是名正言顺的事。他随即回电盛宣怀说:“留侯(指张翼)接局,鄙人断不谓然。在津伊曾劝北洋收回,辞以不暇兼顾,因而自谋亦在意中,然内未必予之。因而当电京阻止。”
这段话再次显示了袁世凯高超的语言技巧,一方面,他让盛宣怀放心,他对张翼接管的事绝不答应。但另一方面,他又暗示盛宣怀,轮、电二局完全可以由北洋“收回”,只不过当时他忙不过来就没有答应下来。他的潜台词是:北洋收回轮、电二局本是理所应当的,当初因为“不暇兼顾”而没有收回,现在张翼竟然要趁机夺取,那只好由北洋出面接管了。在跟盛宣怀通气的同时,袁世凯又电告主持招商局事务的沈能虎,表达了“商局创自北洋,拟奏请仍归北洋维持”的意向。
盛宣怀接到袁世凯的回电,当即倒吸一口凉气。原来真正的危险不是张翼,而是被他寄予“主持公论”厚望的袁世凯。在他的掌控下,轮、电二局要被张翼夺走似乎不太可能,但“仍由北洋维持”却真的是极有可能的。但他对袁世凯还是抱有希望的,但愿袁所说的“仍由北洋维持”,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