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8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华山”号、“恒山”号与“嵩山”号服役不到半年,伴随的六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十二艘反潜战舰的服役时间也只有大半年,舰队的状况到底如何、特别是官兵的训练情况,牧浩洋心里完全没底。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支崭新的舰队。

虽然在扩军浪潮下,牧浩洋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提高了人员培训效率,比如让“泰山”号提前三个月服役,并且同时培训了两批舰员。后三艘服役之后,其中的一批舰员就拆散编入了三艘航母。但是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军的人员问题,一是“泰山”号无法永久担任训练舰的角色,二是“泰山”级与以往的任何一种航母都有天壤之别,三是海军官兵需要足够多的训练。

总而言之,这三支航母战斗群的状态很不理想。

当然,除了航母,护航战舰也是个问题。

按照牧浩洋制订的规划,从“泰山”级开始,航母战斗群将只保留大型综合战舰与反潜战舰充当护航力量,而且按照一比三比三的比例配置,即一艘航母获得三艘大型综合战舰与三艘反潜战舰掩护。事实上,海军的造舰规划也是如此,“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在战前的订单就达到了十二艘。可惜的是,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与造船厂的合同,“黑龙江”级在战争爆发前只建造了八艘,第三批四艘还没下水。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每支航母战斗群只有两艘大型综合战舰。为了提高舰队的综合作战能力,不得不把反潜战舰的数量增加到四艘。

虽然与以往的航母战斗群相比,这个配置已经足够强大了,但是离牧浩洋期望的标准依然有一段差距,特别是在防空作战能力上,反潜战舰无法取代大型综合战舰,而航母战斗群最大的威胁就来自空中。

所幸的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当时,“华山”号、“恒山”号与“嵩山”号搭载的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来自太平洋舰队的四支航空兵联队,而这四支航空兵联队都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官兵也处于最佳备战状态。

至于“泰山”号的航空兵联队,更是海军中的翘楚。

事实上,这也正是牧浩洋敢于把特遣舰队派上战场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四支实力强大的舰载航空兵联队,牧浩洋肯定会把反击时间安排在二零五三年,不会在二零五二年就让舰队出击。

四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的配置都一样,各拥有四支战斗机中队、一支反潜中队与一支支援中队,拥有九十六架J…32与J…33舰载战斗机,十二架ZQ…1型舰载反潜巡逻机、六架ZJ…2型舰载预警机、四架ZY…2型舰载运输机与六架直升机或者倾斜旋转翼飞机,此外还能额外搭载四架备用战斗机。

单纯从航空作战能力上看,四艘“泰山”级相当于六艘“昆仑山”级。

掌握了情况之后,牧浩洋才着手策划作战行动。

第四十一章 进退两难

第四十一章 进退两难

牧浩洋到达“泰山”号的时候,美军第三舰队正在向南规避。

早在十七日下午,美军第三舰队就与一架中国海军的反潜巡逻机遭遇,只是巡逻机的航线离第三舰队有两百多公里,而且美军没有进行拦截,所以没有发现第三舰队,甚至没有意识到第三舰队就在附近。

只是,这次不期而遇,着实让第三舰队司令官尼克松准将捏了把汗。

当时,他的任务是监视巽他海峡与马六甲海峡,阻止中国舰队进入印度洋。在之前的作战部署中,第三舰队不但能够得到第四舰队的支持,还能获得来自澳大利亚的支援,作战行动没有多少难度可言。

用尼克松准将的话来说,他正急切的期盼着中国舰队前来决战。

只是,到了十一月初,情况出现了转变。

为了声援以色列,以及掩护迪戈加西亚,第四舰队被派往西印度洋,只留下了第三舰队独自坐镇东印度洋。

最初几天,问题还不严重。

在尼克松看来,中国海军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知道,美军已经调整了部署,因此中国舰队不会急着杀入印度洋。

可是,到了十一月六日,随着新加坡沦陷,情势急转直下。

虽然尼克松掌握的情报并不多,但是所有迹象都表明,中国不会无缘无故的出兵攻打新加坡,其主要目的就是打通进入印度洋的航线。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就有情报表明,中国舰队已经退守南海。

如此一来,中国舰队随时有可能出现在第三舰队面前。

尼克松别无选择,只能让第三舰队向南撤退五百公里。如果顶在前方,仅凭第三舰队根本不可能击败中国舰队。更重要的是,在拔除了新加坡这个障碍之后,中国海军能够无所顾忌的动用岸基航空兵。虽然第三舰队也得到了部署在澳大利亚的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但是情况依然对尼克松非常不利。

原因只有一个:第三舰队处于守势,而中国舰队处于攻势。

任何一名海军将领都应该知道,舰队不是用来防守的,采取单纯的防御战术只能削弱舰队的战斗力。

以当时的情况,尼克松最担心的就是中国的岸基航空兵。

在他看来,只要第三舰队暴露行踪,根本用不着中国舰队出手,中国空军的数百架战略轰炸机、以及中国海军的数百架反潜巡逻机就能全歼第三舰队,而在拿下新加坡之后,中国空军与海军还能在前沿部署战斗机,为攻击机群提供掩护。如此一来,只要第三舰队暴露行踪,死期也就不远了。

正是如此,尼克松才让第三舰队后撤了五百公里。

问题是,接下来几天,情势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

原因是,美国空军针对中国本土的战略轰炸行动很不成功,导致美国空军不得不首先打击中国的外围地区,而东南亚又是主要用兵地点。结果就是,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军战斗机不再为第三舰队提供掩护。准确的说,当时能够调来掩护与支援第三舰队的美军战斗机减少了四分之三。

可以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尼克松在十一月十日就向五角大楼请示,希望能让第三舰队再次向南撤退五百公里。

只是,五角大楼没有批准,而是答应给第三舰队提供警戒支援。

也就是说,空军不能派遣更多的战斗机掩护第三舰队,但是能够派遣大型预警机轮流为第三舰队提供防空警戒。

可以说,这已经是尼克松能够得到最好的答复了。

之前的好几场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早已证明,舰载预警机的区域探测与警戒能力远不如大型预警机,特别是在用被动雷达探测隐身战斗机的时候,效率仅有大型预警机的一半左右。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除非双方都在大洋深处作战,不然谁能得到大型预警机支持,谁就有信息优势。

对尼克松来说,最需要的也就是大型预警机了。

得到空军的支持之后,尼克松不再需要派遣舰载预警机升空,或者可以把舰载预警机放在舰队南面。如此一来,就算中国空军出动了大型预警机,发现了美军的大型预警机,也无法准确判断第三舰队的行踪。

也正是如此,第三舰队留了下来。

只是,到了十七日凌晨,情况再次出现变化。

得知第四舰队已经把舰载战斗机派往以色列,正在全速向东航行,预计在十九日夜间与第三舰队会合的消息之后,尼克松差点一口气没有接上来,因为五角大楼此举意味着公布了美军舰队的部署情况。

由此,尼克松不难想到,中国海军肯定会趁此机会倾巢而出。

当天上午,拿到五角大楼发来的详细消息后,尼克松稍微松了口气,而且对局势发展抱有一丝幻想。

在他看来,战局还有可能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事实上,牧浩洋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即利用美军为第四舰队补充战斗机的机会,首先在西太平洋上击败美军舰队。

从战略上讲,至少从保护本土安全来看,西太平洋的重要性远在印度洋之上。

当时,已经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美军正在为攻打冲绳岛做准备,而冲绳岛是中国本土外围防线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中国当局坚持本土防御战略,就会不惜代价的挫败美军的进攻行动。

显然,中国舰队出兵西太平洋的可能性并不小。

事实上,这也正是牧浩洋在安排战略部署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在十七日上午,牧浩洋在隐约感觉到很快就能获得进军印度洋的机会时,就跟庞跃龙通了电话,详细询问了冲绳岛的防御部署情况,以及陆战队有没有能力守住冲绳岛。当时,牧浩洋还让庞跃龙做了保证,即陆战队无论如何也要在冲绳岛坚守三个月以上。

得到这个保证之后,牧浩洋才在十七日夜间做出了出兵印度洋的决定。

当时,牧浩洋没有进军西太平洋,还有一个因素,即他无法肯定美军将从西太平洋的航母战斗群抽调舰载航空兵去补充第四舰队,而要确定这一点,至少需要两到三天,也将因此错过进军印度洋的最佳时机。如此一来,如果他选择进军西太平洋,很有可能撞上拥有九支航母战斗群的美军优势兵力,而选择进军印度洋的话,则有几乎百分之百的把握只会立即遭遇第三舰队。

有了这个判断,再做出选择就不那么困难了。

十七日下午,与中国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不期而遇之后,尼克松不敢掉以轻心,再次让舰队向南规避。

只是,这次他选择的不是五百公里,而是一百五十公里。

原因很简单,如果继续向南移动,第三舰队就无法监视巽他海峡,也就不可能及时攻击进入印度洋的中国舰队了。

到了晚上,情况稍微有所好转,至少前来支援的大型预警机没有发现反潜巡逻机。

尼克松似乎松了口气,所以在夜间十一点左右就离开了指挥中心。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两天没有睡觉了。

凌晨四点不到,情况急转直下。

尼克松被参谋叫起来,急匆匆的赶到指挥中心的时候,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