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舰,其余战舰要么已经沉没,要么跟不上舰队的速度。按照弗伦奇的命令,这些航母战斗群全部单独撤离。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四点过的时候,侦察编队派出了十多架倾斜旋转翼飞机。
原因很简单,主力编队出动的侦察机要么已被美军击落,要么正在返航,再也无法为炮击编队提供战场信息了。
只是,这些倾斜旋转翼飞机没有到达美军舰队上空,而是在起飞后不久,被返航的美军战斗机击落。受美军战斗机威胁,侦察编队暂时停止了炮击。只是,侦察编队没有减速,仍然以四十五节的速度向南追击。
当然,侦察编队停止炮击的主要原因,还是用光了增程炮弹。
虽然当时双方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九百公里左右,但是普通炮弹的最大射程只有八百公里。以双方的速度差,至少要到三个小时后,侦察编队才能追上那些减速的美军战舰,再次进行炮击。
显然,没有减速的美军战舰不会留下来等死。
更重要的是,三个小时足够发生很多事情了。
别忘了,美军舰队向南转向后,正好在牧浩洋派出的潜艇群的航线上,而在战斗爆发的时候,位于编队前方的四十艘全电动潜艇就在美军舰队南面两百多公里处,这些潜艇显然不会空手而归。
只是,弗伦奇也绝非庸碌之辈。
四点二十分,在最后一轮炮击结束快二十分钟后,弗伦奇猛然意识到,侦察编队的炮火打击已经结束了。
虽然弗伦奇还不知道具体情况,但是有一点非常肯定,即侦察编队的速度比美军舰队快得多。事实上,当时返航的美军战斗机没有攻击侦察编队,因为没有合适的弹药,但是带回来了至关重要的战场信息,即侦察编队保持了四十五节的最高速度,预计在五个小时后与美军舰队的距离就能缩短到八百公里。
这下,弗伦奇才想到,中国海军获得了射程超过八百公里的大口径电磁炮炮弹。
侦察编队没有继续开火,一是侦察机被驱逐,二是远程炮弹用光了。而侦察编队没有放弃追击,表明还有足够多的普通炮弹。也就是说,只要让侦察编队追上,美军舰队就将死无葬身之地。
四点半,弗伦奇再次下令转向。
紧接着,他向遭到炮击后被迫减速的六支航母战斗群下达了命令,让每支航母战斗群只留下一艘反潜驱逐舰掩护受伤的航母撤退,另外两艘驱逐舰切最短航线,即向东南航行,与舰队会合。
可以说,这道命令十分及时。
更重要的是,弗伦奇这种壮士断臂的决定,最终拯救了美军舰队,或者说拯救了三艘还没有完全丧失作战能力的航母。
要知道,杀回来的中国潜艇离美军舰队已经不到五十公里了。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弗伦奇的战术部署,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
第一百一十九章 无心恋战
第一百一十九章 无心恋战
战后,很多人就弗伦奇抛弃六支航母战斗群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这个决定,几乎葬送了美国海军。更有人认为,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内,弗伦奇完全有能力集中起返航的战斗机攻击南下的侦察编队。
可是这些人忘记了一件事情,即在这个时候,中国舰队里至少还有一艘航母没有遭到打击,即舰队旗舰“泰山”号,另外“嵩山”号也有一条降落跑道与三部弹射器能用,航速也能保持在四十节左右。更主要的是,在防空作战结束之后,牧浩洋手里大概还有一百六十架战斗机。即便在只有“一艘半”航母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出动一百架战斗机,也足以为南下的侦察编队提供防空掩护。
也就是说,如果弗伦奇留下来,即便把返航的两百多架战斗机组织起来,攻击正在追击的侦察编队,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果再拖几个小时,向东航行的侦察编队就能赶到,美军舰队将遭受灭顶之灾。
到时候,损失的就不是六支航母战斗群,而是九支航母战斗群,美国海军的所有家当。
除此之外,所有质疑弗伦奇的人都忽视了一点,即交战地点是牧浩洋选择的,美军舰队还得考虑来自海面下的威胁。
这场战斗结束之后,弗伦奇没有遭到处分,反而被认定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主要原因就是,他在战斗后期的部署拯救了三支航母战斗群。最重要的部署,就是从其他航母战斗群抽调了十二艘反潜驱逐舰,增强了全速撤退的三支航母战斗群的反潜力量,不然结局肯定会非常悲惨。
要知道,“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的最高航速是三十五节,而美军舰队只有三十三节。
五点刚过,潜艇的威胁就变成了现实。
首先遭到攻击的是“肯尼迪”号航母,六条重型鱼雷全部射向航母。虽然航母成功避开了鱼雷,但是威胁已经存在。
当时,攻击“肯尼迪”号的是“锯齿鲤”号,在五十公里外发射了鱼雷。
显然,这个距离确实太遥远了一点。虽然六百五十毫米重型电动鱼雷的最大射程超过了一百公里,但是在追击以三十三节速度航行的战舰时,最大射程也就只有五十公里出头,而五百三十三毫米重型电动鱼雷还不到五十公里。也就是说,威胁到“肯尼迪”号的时候,这些鱼雷差不多已经达到了最大射程。
这个时候,弗伦奇没有命令舰队减速。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
虽然在进行反潜作战的时候,舰队应该减速,因为只有减低航速,反潜战舰才能探测到逼近的潜艇,如果保持较高的航速,反潜战舰自身的噪声就能掩盖潜艇的噪声,也就无法发现潜艇。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弗伦奇显然不应该让舰队减速,因为北面的侦察编队正在迅速逼近。
当时,弗伦奇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命令正在赶来的十二艘反潜驱逐舰在舰队后方大约三十公里处组织一道反潜网。
也就是说,让十二艘反潜驱逐舰掩护舰队撤退。
随后,这十二艘反潜驱逐舰,以及航母出动的反潜巡逻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军舰队受到的威胁并没消除。
最大的威胁,仍然来自紧追不放的侦察编队。
对此,弗伦奇做了两手准备。一是组织起返航的战斗机,以便在必要的时候攻击侦察编队。二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再次转向。
显然,后者更加重要。
原因很简单,中国潜艇能够攻击“肯尼迪”号,也就知道美军舰队已经由向南航行转为向东航行。要不了多久,中国舰队指挥官就能收到潜艇的报告,并且及时做出调整,让侦察编队转向。也就是说,如果美军舰队不再次转向的话,肯定会被侦察编队追上,也就在劫难逃了。
当然,关键就是在什么时候转向。
不能太早,不然会被追击的潜艇发现。也不能太迟,不然会遭到炮击。
按照弗伦奇的安排,要等到驱逐舰在后方建立起了反潜网之后,并且确认中国潜艇没有继续追击,才能让舰队转向。
所幸的是,十二艘反潜驱逐舰在六点半就赶了过来。
反潜作战立即开始,情形也让弗伦奇大吃一惊,在美军舰队后方,竟然有十多艘、也许有二十艘中国潜艇,而且这些潜艇的航速都达到了三十五节,正在全速追击。所幸的是,反潜驱逐舰及时到位,并且立即发起了攻击。为了增强反潜力量,弗伦奇在第一时间出动了固定翼反潜巡逻机。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七点之前,至少有五艘潜艇被美军击沉。
这个时候,北面的战斗也再次打响了。
追上了六艘航速不到二十节的美军航母之后,在倾斜旋转翼飞机的引导下,南下的侦察编队再次开火。
这次,使用的是普通炮弹。
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增程炮弹的威力确实是个大问题。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大口径电磁炮炮弹能够砸穿航母的数层甲板,而在这场战斗中,增程炮弹只能击穿航母的飞行甲板,大部分炮弹在机库内爆炸,只有少数炮弹幸运的击穿了机库甲板。也就是说,六艘美军航母的动力系统并没受到严重损坏,只是为了控制火势才不得不减速。
显然,降低了弹丸质量的增程炮弹在对付大型战舰时,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随着距离缩短,大口径电磁炮的威力再次得到证实。
在持续十五分钟的炮击中,侦察编队的四艘大型综合战舰总共投掷了一万多枚炮弹,对六艘美军航母与六艘反潜驱逐舰进行了致命打击,还顺带击沉了三艘即将沉没的巡洋舰,结束了炮战。
这场战斗,也让南下的侦察编队耗光了战斗力。
炮战结束的时候,四艘大型综合战舰剩下的大口径电磁炮炮弹不到两千枚,而且为了引导炮击,损失了近二十架倾斜旋转翼飞机。
当时,弗伦奇的舰队就在一百多公里外,而美军舰队的防空区域为三百五十公里。
也就是说,前去引导炮击的倾斜旋转翼飞机将进入美军舰队的防空区域,不可避免的遭到美军战斗机拦截。
有趣的是,牧浩洋没有在这个时候出动战斗机掩护侦察编队。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牧浩洋正在考虑是否发起空中打击,因此对舰载战斗机的应用比较保守。牧浩洋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让舰载战斗机执行“武装侦察”任务,负责监视与跟踪美军舰队,然后让侦察编队攻击美军舰队。不管是哪种选择,在七点过的时候,牧浩洋都来不及出动舰载战斗机。
七点四十五分,弗伦奇命令舰队转向。
此时,他已经知道滞后的六艘航母遭到攻击,丧失了生还的希望,而且后方的反潜作战已经开始。
考虑到侦察编队正在高速逼近,弗伦奇别无选择。
美军舰队没有直接南下,而是向东南方向航行,航向大概为一百三十度,目的地是卡平阿马朗伊环礁。按照弗伦奇的设想,在脱离了接触之后,再向东航行,从赤道南面前往吉尔伯特群岛,再返回珍珠港。
这个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牧浩洋认为美军舰队要么向南、要么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