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伪军,主要由伊朗的少数民族,比如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等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异教徒”组成,首领是阿兰德将军,一名在二零三四年叛逃到美国的伊朗陆军少将,而主要军官都是伊朗国内的反政府组织成员,而且又以非什叶派的秘密政治组织成员为主。
在性质上,伊朗伪军相当于治安力量。
美俄联军赋予伊朗伪军的任务,也是维持治安,只是偶尔协助美俄联军扫荡盘踞在山区里的游击队。
可以说,美俄联军扶持伪军,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当时,在大陆战场上,中国军队也扶持了大量伪军,并且用伪军负责维持治安,以便把作战部队从战线后方解脱出来。根据中国官方记录,到二零五三年底,在远东与西伯利亚战场上,总共有大约四十万俄罗斯伪军在为中国军队服务,而且这些伪军后来都被改建成了新政府军。
只是,在伊朗,情况有点特殊。
美俄联军扶持的伪军,实际上都是一些“异教徒”,而且在伊朗属于典型的少数份子。
结果就是,在美俄联军占领期间,伊朗伪军做了很多耸人听闻的事情,甚至是引发伊朗民族矛盾的根源。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战后,伊朗几乎处死了所有伪军官兵。
不管怎么说,在战场上扶持敌对国内部的反对派、少数民族、异己份子,在战争期间绝对不是个别行为,而是非常普遍的做法。至于由此引发的结果,至少在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没有考虑到。
从战局上看,到九月二十一日,除了继续压缩美俄联军的防区之外,蒋博文发动的攻势没有收到太多的实质性效果,也没能取得关键性突破,他所面对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还在恶化。
德黑兰,第十三集团军的物资储备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
在面对美俄联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时,第十三集团军打得极为艰苦,有限的后勤保障只能尽量提供最紧迫的作战物资,比如反装甲平台的弹药,而其他能在战场上获取的物资都延迟运送。
结果就是,第十三集团军的步兵,往往得用缴获的单兵武器作战。
所幸的是,战局马上就会发生变化。
在美俄联军被围已成事实的情况下,戚凯威也不再限制蒋博文,当天就让空军向伊朗增派两百架战斗机。九月二十二日,在已经夺得了战场制空权之后,空军出动了一百二十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一口气向德黑兰的第十三集团军运送了近三万吨作战物资,彻底解决了后勤保障问题。
这三万吨物资,足够第十三集团军消耗一周了。
毫无疑问,美俄联军肯定坚持不了一周。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突进到了伊斯法罕附近、第一一三集团军在伊玛目鲁德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两条线路上的进攻部队离德黑兰都不到四百公里,靠前部署的远程炮兵可以直接为第十三集团军提供炮火支援。也就是说,第十三集团军不再存在炮火支援不足的问题,也不再需要为炮弹不够发愁了。
对美俄联军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要知道,这意味着包围圈内的所有美俄联军都处于中国远程炮兵的打击范围之内。
按照中国陆军的传统战术,接下来不是扩大地面进攻,而是巩固包围圈,用远程炮火打垮敌人。
只要弹药供应充足,美俄联军将在无法还击的情况下战败。
显然,至少对两个陆战师来说,不存在弹药供应不足的问题,因为运送到霍梅尼港与布什尔港的弹药,能够通过公路送到伊斯法罕,而伊朗军队在这边,已经动用了近二十万大军为陆战队提供后勤支援。
事实上,在第一一三集团军那边,后勤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伊朗军队通过公路把物资从扎黑丹运送到马什哈德,再由铁路运送到伊玛目鲁德。虽然运输效率不是很高,但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开始发挥作用。
对美俄联军来说,现在的问题是:再不逃,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九月二十三日,在中国军队的炮火打击下,美俄联军司令部首先撤退到拉什特。当天晚上,在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保持沉默的情况下,美俄联军司令官、俄罗斯陆军大将伊万申科下达了总撤退令。
这意味着,美俄联军将抛弃所有无法带走的装备物资,尽量把人员撤出来。
第一百五十五章 政治决定战争
第一百五十五章 政治决定战争
虽然蒋博文早就知道,美俄联军会总撤退,但是他没有想到,美俄联军这么快就开始总撤退。
要知道,九月二十三日,包围圈里的美俄联军大概有七十万人,而且储备的作战物资足够使用三个月以上,七个美军师仍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战斗力,三十八个俄军师中,也有三十二个较为完整。根据后来清点战场的结果,当时美俄联军至少还有七千辆主战坦克、一万辆装甲战车、四千多门远程火炮、上千门火箭炮、近二十万台运输车辆。也就是说,美俄联军依然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
在任何人看来,美俄联军都应该坚持战斗,而不是丢盔弃甲的逃离战场。
结果就是,蒋博文根本没有对美俄联军总撤退做出相应部署,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进行部署。
接下来的一周内,大概有五十万美俄军人冲出了包围圈。
因为铁路被封死,主要公路也被切断,所以美俄联军只能走较为偏远的公路,也就必须抛弃掉重达数十吨的主战装备。要知道,伊朗山区公路的通行能力大多不到二十吨,一些公路还不到十吨。
当时,美俄联军除了带走十多万台运输车辆,其他的主战装备几乎都留在了战场上。
总撤退的目的只有一个:保存更加宝贵的有生力量。
要知道,俄罗斯已经大规模动员女性参军作战,人力资源非常宝贵。虽然美国暂时还不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但是对美军来说,保存官兵比保存装备更重要,特别是在远离本土的战场上。
当然,美俄联军也没有把抛弃的主战装备留给敌人,在撤退时全部破坏掉了。
后来,伊朗军队花了很大的力气,修复了一些没有彻底报废的美俄装备,包括一千四百辆主战坦克、三千二百辆装甲战车、一千二百门远程火炮、三百门火箭炮与一万四千余辆大型载重卡车。这些装备,用来武装了十个伊朗师,而且这些伊朗部队随后都参加了针对美俄联军的战斗。
必须承认,这次总撤退,具有难以低估的战略价值。
后来,马歇尔与布鲁希洛夫都认为,“伊朗总撤退”是陆地上的敦克尔刻,是西方同盟集团的一次伟大胜利。
要知道,撤下去的五十万官兵,都有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所欠缺的,只是士气与斗志。
在经过几个月的休整之后,这些军人都用美国提供的装备武装了起来,并且在下一次进入战场的时候,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兵。
在任何一处地面战场上,五十万老兵都是不可忽视的战略性力量。
事实上,这也正是德黑兰战役最大的遗憾。如果歼灭了这五十万美俄联军,这就不是战役,而是会战了。
当然,问题还不止于此。
到九月二十八日,蒋博文才完成了作战调整,让全速赶到德黑兰附近的两个陆战师协同第十三集团军向北进攻。
九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军队开始猛攻加兹温。
这是德黑兰西北方向上,唯一由美军守卫的战略要地,也是通往伊朗北部地区的必经之地,更是美俄联军新战线形成之前,在德黑兰方向上唯一可以首位的军事据点,因此该地的归属,将决定整个战场态势。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美俄联军丢掉了加兹温,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在无法构筑新战线的情况下,美俄联军的唯一选择就是继续退却,而随着中伊军团逐步打通了交通线,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中国军队有足够的能力一直向前推进,把美俄联军赶出伊朗,甚至打到高加索去。
可以说,加兹温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伊朗战争是否能在二零五三年结束。
可惜的是,当时两个陆战师已成强弩之末,其后勤补给线长达一千四百公里,而且只有不到六百公里的铁路运输,其余八百多公里都是公路。为了支持两个陆战师,伊朗已经动员了差不多五十万军人负责运送作战物资。
不是伊朗军队的运输效率低下,而是遭到破坏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还没完全修复。
显然,这个问题也困扰着第十三集团军。事实上,除了九月二十二日的战略空运,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问题从未解决过。
结果就是,在鏖战五天之后,蒋博文不得不在十月五日承认,攻占加兹温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办到的事情。
事实上,当时中国军队离攻占加兹温就差一点点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十月五日,蒋博文把进攻部队撤回来的时候,守卫加兹温的美军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在十月二日赶来的三个俄军师也只剩下了五千余人,美俄联军几乎就要覆灭了。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蒋博文再努把力,就能在十月六日占领加兹温。
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中国军队撤下来的时候,两个陆战师与一个集团军还有大约七万名官兵,而且三支军队的伤亡总数还不到两万人。即便是作战物资,再坚持一天也绝对不是问题。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连戚凯威都不清楚能否在十月六日攻占加兹温。
更重要的是,首先决定撤退的不是蒋博文,而是戚凯威,即中伊军团已经超额完整了战前制定的任务目标,没有必要继续消耗部队的作战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这场持续了二十天的战役,消耗的物资已经超过战前预估,对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进行的战略进攻准备造成了负面影响。
要知道,当时差不多有一百万吨原本应该送往哈萨克斯坦的作战物资,通过巴基斯坦的铁路送到了伊朗。
除了戚凯威的命令,部队的伤亡也是让蒋博文决定撤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