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选择了用铜钟向少昊换人力。
回到码头边时,简单的“船筏”已经增长到了8个,太昊与大元诸城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但我要造的船却不仅是用于个用途。
大夏城那边,木驼的建设工作已经初见成效,眼下已经有近2000人住进了大夏城,公孙氏的城里更是具有不低于太昊的人口规模,牛神山下,姜氏新城据说已经住进了约7000人,而进一步的人口集中还在扩大中。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集中为原始文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却提出了对交流与交通的空前需求,从太昊的工业产品到盐湖的产出,到各部族间的人员来往,目前都还受限于大河的制约,没有船,就只能在大河浅处涉水,再绕山过谷,才能在太昊与诸部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时间和空间都消耗极大。
进一步讲,万一翟族来犯,要想增援北方诸部族,也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将消息传来,并将援兵送过去。
有了船,文明才能真正地不再受到大河的制约,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族长要在码头住一段时间?”风舟搓着手确认。
“嗯!”我点头“给我准备一些纸和墨。”
这一次不打算用毛笔画图了,所以没有让风舟准备毛笔。而我计划,是用“鸡毛笔”来画图,这样线条可以更精细一些。
上次参加造“船筏”的几名匠人都进入了我的“太昊船开发办公室”。
我要求他们按我画的图,准备小型的木板,先做出船模来,再按比例放大。
第一艘由我设计地船是平底船,在头、尾部分增加了用于破水和稳定船身的龙骨突起,从上往下看,总体上已经是枣核形。中间部分较平直,两头收小。总长度大约10米,宽约三米,中间有敞开的简单船仓。深度在1米左右。船仓每三米左右用板隔开,确保一仓进水时,其他仓还能正常工作,船不会快速下沉。
按后世的标准,这东西只能叫“舟”,但我加上了一个在“船”上才有的东西——舵!
有了这东西,船在水里的稳定性将大为增加。
为了解决防渗水的问题。我采用了两个方案:一是在木板连接处设计了类似后世的木地板镶嵌结构地沟槽;二是在船内层钉了一层兽皮!
这只是造船工作的第一个阶段,设计出来的船还不如之前木匠们所造的“船筏”大,但在实际应用中,相信他们会发现,形体小了很多地船,载重和稳定性都不是“船筏”所能够比拟的。
画这图,加上剖开的结构,花了我近一个星期时间。这还是得益于我在后世所学过的机械图画法训练。否则要表达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真得花不少时间。
一系列图纸共5张,贴在了“太昊船开发办”的墙上。
所有匠人按我的要求,先将图纸看懂。尽管我在设计期间已经让他们参与了绘图过程,但基本上都是由我在执笔,他们只是旁观、提问和讨论而已,还需要一点时间消化吸收。
三天以后,每一名匠人都在我地提问考核下过了关,对船身上的每一个构件都了如指掌,对连接部分的处理和安装也能说得头头是道,才真正进入了“造模”阶段。
此时太昊城中已经按我的要求,在给少昊铸铜钟的同时,将我所需要的50把铜锯送了过来。
但这个时候还不能全部用了,匠人们只取用了其中8把。
“模型船”长度约2米,高30厘米左右,30多人花了大约10天时间才造出来,而这还是在我全力指导的情况下。
这下子码头上的匠人们才明白,造船是一项何等浩大地工程。
“族长,俺们这点人手根本不够啊!”风舟诉苦道。
“不用担心!”我拍拍他地肩“叫人到少昊去,告诉赢济——我要的人手得给我送过来了,这一次我先要100名!”
少昊族人在赢坷的带领下到了码头边此时“太昊船模”已经通过了下水测试,正在“开发办”里检验渗水的情况。
“这就是族长所说地‘船’?”赢坷对这个东西颇感举趣。
太昊族长无所不能,造出点特别的东西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个两米多长的东西究竟能做什么用呢?
“坐在这个‘船’里,就能轻易地渡过大河,以后少昊到太昊更方便了!”风舟在一边解说。
“这么小的东西能渡过大河?”赢坷瞪大了眼睛。
呵呵,不仅要渡过眼前的大河,过两年,我还指望它能渡过南方的大江呢!
“这么小的当然不行,可是我要做的更大得多!少昊族人会参加这个工作,将来的船是这个模型的5倍以上!”赢坷对这个说法没有概念,制造“模型”的方法在原始时代还太超前了一些,但后世的许多大型装备、建筑都是先做了模型才做实物的,像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还有几乎在奴隶社会后期以后所有的大型宫殿建筑群,都做了模型。
有了人手,造船工程得以迅速实施,新增的上百劳动力和原来的码头上的太昊族人一起,投入到紧张的伐木、锯板工作中去。
眼下太昊的铸锯工作已经得到很大改进,新铸出来的锯长度已经达到1米2左右,并且普遍采用了双人持锯的“对锯”方式,劳动效率大为提高。
但长锯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容易“脆断”!——锯着锯着,就从中间断开了,两截锯只能当成板锯用,或者就只能报废重铸。
十来天以后,搞得我也烦了,光送锯就让骑兵跑了好几趟,所有的锯几乎都换了一遍,有的锯已经换了两遍。
“叫土鲁过来——在码头铸锯!”
第二百三十七章 … 太昊初航
有了以‘吨’为单位的海量铜库存,加上从太昊锡库里调过来##的锡锭,从太昊赶来的铜匠们全力以赴赶制和修复铜锯,木板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8月初,一艘有舱、舵、桨的船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和我最初的构想不同的是,由于有了模型的帮助,第一艘“船”的长度达到了16米,宽度也达到了5米,底部平坦,净高达到1米6,舱很浅,隔成了五个舱,隔板在实际制造中起到了连接船板和强化船身的作用,所以比我原来设计的要多。舷高有60厘米左右,船身前端是尖的,利于破水,后端有一个小平头,上置舵架。
舱底部的木板采用了榫卯结构和沟槽镶嵌,已经能够很好地起到防渗作用,在模型实验中,没有钉上兽皮的船舱在一天之内也只是进了少许的水,钉上兽皮以后,两天之内也基本上是干的,这对于渡过大河来讲,已经完全足够了。
8月8日,选了一个吉利的日期,上午8时许,数百人赶到岸边,参观“太昊号”新船下水仪式。
铜码头这边是造船厂,也是主要的仪式举办地,我和太昊的多数长老都在这边,而盐码头那边则是少昊的场地,赢济和赢坷带着少昊长老团在那边迎候新船o
香案摆在滔滔大河边,尽管咫尺不闻人声,我还是照本宣科地读了祭文。
“太昊七年8月8日。太昊族长元齐,谨领太昊族人,祭告于太昊先祖及诸神:我族历经多年河泽之苦,部族阻于大河之隔,使族人不能涉大河而行,铜盐不能越大河而渡。今乃以合族之力,制‘太昊’号以渡大河,是为太昊族人千秋福祉。故祷于诸神及先祖,佑我太昊船舸。通江达海,永无翻覆,利通诸族,永世其昌!”
随后是将三牲祭礼投入河中以享水神、鱼神,让他们“吃人嘴软”,不好意思再阻碍太昊船只往来大河两岸。
“下水!”风余将手中墨龙旗一举,88名太昊地精壮汉子抬起“太昊号”,喊着整齐的号子走向大河边。一半的汉子涉入水中,其余的人在沙滩上。“船长”是七风舟抢着担任的。现在正忙着把缆绳系在码头的木桩上。
“坐船喽!”匠人们欢呼起来。
已经训练了近半个月的12名新晋“水手”们率先登船,找好自己的座位,持桨准备,每柄桨都用绳系在了船身上,以免不小心的水手将船桨失落水中。
然后是12名匠人和长老,包括我,成为了第一批“乘客”。
“收缆!开船!”船老大风丹意气风发地站在船头,手中地小旗直指对岸,然后坐下擂响一面皮鼓。
“太昊号”缓缓地离开了码头。宽大的船身给了乘客们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初时还不觉得,到后来逐渐加速,竟有了一点“乘风破浪”的感觉。“嘭嘭嘭!嘭嘭嘭!”
有节奏的鼓声激励着水手们不知倦怠地划动木桨,“太昊号”在大河水面破浪前进,速度远快于多数族人步行速度。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我在船里放声高歌,引来‘乘客’们面面相觑。
当两岸皆茫茫,进入大河中央时,乘客们也忍不住手痒。纷纷提出过一把划船瘾。
水手们乐得休息,训练时还从来没有这么高强度地连续工作过呢!
结果就是一帮子乐呵呵的“老水手”们胡乱地划着桨,在大河上喧嚣着前行。
我在船后一直负责掌舵,根据大河对岸升起的号烟,把握船行的方向不致偏离,这时也注意观察了一下船舷的吃水情况,水面上地船身还有1米多,吃水极浅,近50平米地船舱,坐了25个人,还显得很宽松,让我都有点担心船的稳定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在设计时也已经有所考虑,整体上船身还是比较平稳的,毕竟宽度达到了五米多,应该不至于轻易倾覆,但为了稳妥起见,以后在轻载运行时,还得提醒风舟他们装上一些压舱物,对运输安全有好处。这一项得写入“渡船管理条例”里面去!
尽管“老水手”们比较业余的水平大为耽误了正常的船行速度,但在换回专业水手以后,我们的首航还是在上午11点左右结束,考虑到启航和装载的时间,总行程最多只花了两个小时多一点。
毫不夸张地说,有了“太昊号”,太昊族人终于能够做到“渡大河如履平地”了!
盐码头这边,号角鼓声齐鸣,在还没有鞭炮胡时代,这已经是最能体现喜庆胡表达方式胃,“太昊号”上地大鼓在里许外就以欢快的鼓点与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