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人才济济,我岂不是只能排五、六十名,会试就是在百名外,怎么参加殿试?”
杜长宁说这话看的是杜长平,他保证他不是害怕考试了,只是想再积累下经验,停一会儿是为了将来能走得更远。
杜长平会意的点点头,反正他的小店也是刚起步,二弟明年参加乡试他还支持不了。再等一等也好。
……
本来童生试是要考三次的,第一次叫县试在二月考五场,考中了才有参加第二次府试的资格。府试在四月考三场,考过了才是正式的童生。
有了童生资格才能参加院试,院试合格称为秀才,只有当了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从此正式走上科举做官的道路。
杜长宁说不打算明年考乡试,那么今年四月的府试中不中问题就不大,反正他自己也说了,目前缺的是经验,四月份真去了也就是练练笔。
看杜长宁县试后的第二天就又过起了捧书本边看边吃,有时候还看些与考试无关的闲书这样的正常日子,知道他想放松。而且也答应了他四年后才考乡试,那么四月的府试过不过也无所谓了,家里就不再给他压力。
杜如海的视线自然就转到小女儿那儿了,他看那金鸡摆件是不错,不过对于交易的人是郭明玉有疑问——连一个下人都没有的女孩,哪来这些钱的?
“郭家姐姐说,这是她亲娘留给她的钱。”其实郭明玉什么也没说,杜若香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也不敢问,不过这个郭明玉可不是她前世的大嫂,应该有本事保住那些嫁妆。
“哦。”郭老爷亡妻的情况杜如海也知道一点。虽然还是认为小女孩花钱有些没计算。但这花钱买他女儿设计的,倒不能归在乱花钱。而是有眼光了,“香儿你怎么想到用金丝编,而不是干脆铸只纯金的?”
“这也是因为郭姐姐,她说她府上老太太的居处摆着只金丝的花篮,是朝廷赏的,我就想用金丝再制点别的行不行?”杜若香如实说。
“大鸡要是用纯金实铸的可以显得厚重,小鸡用金丝显得更玲珑。”杜如海点评一下又想了想,“你说的那金丝花篮…我好像有点印象?”
“咦?”杜若香也来兴趣了,“我还和郭家姐姐说,可能是江东的彭家,或者是江北的唐家制造的…”
“咱们杜家也能…”身为家主,杜如海不可能说别家比自家的强,身为父亲则不能太夸张,“咱们家每样进宫的东西都记录在册,查一下就清楚的…”
可真要查起来并不是一下就能成的,郭老太爷当官是十五、六年前,他做官也做了七、八年,就只算这七、八年的,杜家进贡宫里的摆件类的册子就三十多本,更可能宫里赏赐的是更早从前的旧物。
身为老板,杜如海可没有一本本翻旧账,就为了证明一个从宫里出来的金丝花篮是不是杜家制造的闲工夫,他把这事交给了大儿子,杜长平现在上午在赏心轩,下午去他自己的小店,小店的生意还不多,顺便看看旧账也是熟悉杜家的生意。
杜长平接到任务先开口问:“爹爹你说,是金丝花篮好还是金丝鸡好?”
“当然是金丝鸡,花篮向来是竹啊藤啊劈成丝编的,改用金丝一般人都能想到,都是编的嘛,但金丝的小鸡哪家能有,彭家唐家都不行。”杜如海很自豪,他女儿想出来的!
杜长平也与有荣焉:“我这就去查!”
“我也去。”杜若香才是真正的闲人。
……
本来杜若香是存了帮忙的心,可当看到旧时的账本居然不是光有文字记录,还有不少精品的图画附在账本的后面,她可是又惊又喜,那都是前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她上一世怎么就从没问过老祖宗的图样除了店里卖的,还有没有别的呢?
这一看图再分析图样,甚至杜若香还找笔照样描下来,二月十五那天上午她也不过才画了三张,连一册都没翻完。
好在是自家的东西,杜如海见女儿喜欢老祖宗的设计,虽然他认为这些饰样都过时了,但女儿听了个金丝花篮就能想到金丝鸡,谁能绝对说这图样就没用?
所以杜如海又公私兼顾的让杜若香舀账本回家,画完一本再换另一本。
这速度肯定就比杜长平慢了,杜长平还真查出来了,那金丝花篮杜家送了一个进宫,上面插的是景泰蓝的花。
结果这答案给杜如海一看,是十七年前的中秋,这日子却让杜如海叹口气:“郭家那个应该是我们制的。”
那爹爹叹气干什么?杜长平不解。
杜如海伸手拍拍儿子:“当年唐家也送了个金花篮,那个…比我们家的要好…”
宫里是因为不喜欢杜家的,才把东西赏给臣子…杜长平明白了,嘴里也觉得发苦,他也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沉默了一会儿,杜长平把找出的账本放到杜若香看过的那一堆,这事就不告诉妹妹了。
……
杜若香也不是非要证明那金丝花篮是谁家制的,她能发现那么多老祖宗的设计图纸,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何况三月二十九日,贡院县试的名单就出来了,杜长宁果然榜上有名,而且和他说的一样,排在二十名之后——他是第二十六名。
可在入榜的一百一十六名考生中,他的年龄是最小的一个,这十一岁就第二十六名,也是名列前茅,少年有成很引人注意的。
如果不是四月初五还有下一场府试要考,杜家现在就会贺客盈门了。
所以这到了府试当天,杜长宁一出现就受到无数人的围观,这情况没有让杜家人多得意,杜如海和杜长平都担心会影响了杜长宁发挥。
杜长宁才十一岁,被这么多人用恨不能看穿他的视线盯着,心里也毛毛的,他们来得还有点早,好在他带了书本,一捧书,他就什么都忘了。
杜长宁看起书来可是连吃饭都能忘的,至于别的视线更不用说了,他这一专注,倒提醒了围观的考生——有时间还不如多看点,多记点。
再好奇别人也不如自己的功名重要,杜如海和杜长平一会儿便感觉压力少多了,而贡院开门了,杜长宁还在书里没出来,杜长平晃他又把书抽走,他才恍然拎上装文房四宝的盒子过去排队。
这刻苦学习的比什么过目不忘的神童往往更得人好感,也少招人嫉妒,看杜长宁心里眼里只有书本的样子,倒是能理解他为什么十一岁就能参加科举了。
排队进场是不能带书本的,有不少人还注意到杜长宁的文房四宝,雅致的文具也挺引人注目,问是哪儿买的,他说是自家,杜家制的。
……
三天府试也很快就过去了,杜长宁的精神比上回考试还好,中午只睡了一个时辰就起来了,据他自己说,是因为稍微找到点窍门,考试不紧张就不累了。
不过杜长宁说四年后再考的想法仍然没有变,这样他就不打算下个月去考院试,赢取当秀才的资格,他十一岁,本来就该是“童生”。
父母早说过随他自己决定,所以考完这场府试杜长宁就放松了,杜家也没什么大事了,杜如海开始和工匠商量,能用金丝再造些什么,杜长平的小店则已经开始用铜丝编花篮和鸡雏,再镀上一点金,居然也吸引了不少有点余钱的普通女孩。
……
再到了五月初一,杜长宁的府试成绩也张榜公告了,他这回仍然榜上有名,而且是十五名,比县试前进了八名!
杜长宁是京都人氏,所谓的县试府试其实是在一家贡院考的,但县试是凡想参加的都能报名,二百多人中选了一半,然后这一半加上京郊四个县的合格生,总共五百多考生参加府试,而且府试规定只录取一百名。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能取第十五名,年纪只有十一岁的杜长宁,造成的轰动简直比头名还厉害,杜家一时来贺的人络绎不绝,杜如海连去店里的时间都没有了。
第六十三章冲撞
过来贺杜长宁考中童生的,自然都是杜家的熟人,道了喜,有继续称赞杜如海教子有方,杜长宁前途无量的,有提前再贺他考中秀才,参加乡试的,更有的开始问贵庚,有结亲的意思了。
十一岁的童生,如无意外也会是十一岁的秀才,明年成了十二岁的举人,还有十二岁的进士…甚至十三岁的状元,这样有前途的…当然要先舀住了。
别人都能看出杜长宁的未来价值,何况皇商出身的、身为亲爹的杜如海,杜如海可不会让小儿子这么快就定下个商人或者小官家的女儿,他的小儿子如果四年后乡试真能成功,那他十六岁参加会试和殿试,少年才俊完全可以成为朝廷高官的女婿,现在订婚不是毁小儿子的前程吗?
当然杜如海也不会明显的去得罪人,正好有人贺杜长宁下个月考秀才成功,杜如海于是解释,小孩子这回能中童生是侥幸,他也自知能力有限不打算去考秀才,过几年长些学问再。
杜如海单是这样,别人还会认为他谦虚、推脱,可杜长宁千真万确没参加院试,有些人就信了侥幸的话,因为要是他们的儿子这么小就中了童生,怎么样也得再一鼓作气把状元舀到手啊!
信了是侥幸,就不知怎的,又有人记起杜长宁考试时那很引人注目的文房四宝,于是传言又起,杜长宁之所以十一岁就能考中,就因为杜家做的文具好,贡在魁星阁入了星君的眼,魁星才赐名给个小孩子。
这消息传开来,最乐的人是杜如海,一方面这让人的注意力从杜长宁的本身转到了传上。想和杜家订婚的免不了要再考虑一下,另一方面,杜家的画工当时可不是只画了一样文具,杜家现在还有白玉制的,上绘山水的笔筒,墨盒,镇纸。印章,甚至一色琉璃烧制的,连笔杆都是琉璃的高档货。
谁都知道杜家是卖珠宝饰品的,来店里的顾大多数是女性,这些文具摆在店里没谁注意,但现在有了杜长宁的活招牌,居然也引来大批学子。而且京城有钱人多,越是贵的越有人抢着要,力求天上的星宿也偏爱高档货,保佑金榜题名。
……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比起还要准备几天后院试的家庭,杜家可是轻松多了,何氏当天带女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