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拣宝- 第6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观可以证明,这绝对不是做作。因为在新加坡的时候,半山和尚的房间就是这样简单。硬要说有什么装饰的话,就是墙上悬挂的书法了。半山和尚自己亲笔写的律字,墨色淋漓,颇有几分功力。

不过此时此刻,却没人有心情欣赏什么书法,更加不会觉得方丈室寒酸简陋。因为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全部心神都集中在悬挂在空中的金丝玉帛上去了。

此时,阳光透过窗口映照进来,正好落在金丝玉帛之中。丝帛上的梵文,就好像是日月星辰一样闪烁奇光,更像是旋转的星河,围绕着一尊佛陀运行。佛陀如梦似幻,若隐若现,盘坐在虚空之中,充满了神秘瑰丽的气息。

这样的情景,要比外面烟气化莲的场面更加震撼人心。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是旁边有其他人的存在,让人抹不下脸面来,估计会有大老板当场跪下膜拜。

不过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一个个大老板都不吱声,纷纷以憧憬的目光注视金丝玉帛,然后以意念进行三叩九拜。

当然,也不是说没人看出金丝玉帛属于人工制品。不过就算看出来又怎么样?工布剑也是古人铸造的,和氏璧也是工匠雕琢的,但是有人敢说这两件东西不是宝物吗?

同样的道理,金丝玉帛的珍贵也根本不用置疑,毕竟古人精心制作出这样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难以估量的价值。更何况对于虔诚信徒来说,东西制作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东西成型之后呈现出来的效果。

现在这些大老板眼中有佛,自然使得心中的佛无限扩大,在看见金丝玉帛的一瞬间,脑中只剩下虔诚的信仰了,哪里还会去置疑什么事情。

“阿弥陀佛,诸位施主请坐。”

与此同时,方丈室中有人开口了,正是半山和尚。这个时候他已经换了一件相对来说比较简朴的僧袍,不再像刚才那样华丽了。这时他就坐在金丝玉帛的底下,只不过那些大老板只顾注视真佛了,却是忽略了他的存在。

适时听到半山和尚的话,一帮大老板才算是回过神来,颇有几分不好意思。接着也不用半山和尚再招呼,就纷纷在团蒲上坐了下来。

从这些人跪坐的姿势,就知道他们肯定经常去拜佛。不然的话,姿势也不会那么娴熟,而且更没有任何的不适应。所以才说,全国各大寺院的香火越来越鼎盛,背后绝对少不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坐好之后,一个大老板忍不住指了指空中悬挂的金丝玉帛,面带崇敬之色打听起来:“大师,这件佛宝是什么来历?”

其他人也纷纷看向半山和尚,注意的聆听起来。

“这是当年乾隆皇帝为给太后庆贺八十大寿,特意召集天下高僧大德举行法会,经过七天七夜的开光加持,才得以形成的佛宝。”半山和尚解释起来,言辞之中有几分含糊。

只要认真分析,就知道这话里有少许水分。或者说是故意忽略了东西做成的过程,不过也不算撒谎,毕竟来历也交待清楚了。

实际上大老板听到这个解释就已经心满意足,不再盘根究底。

其他人的反应也差不多,目光肃然打量金丝玉帛,充满了惊叹之色。原来是古代高僧加持过的宝贝,怪不得进到方丈室,就感受到不同寻常的气息。

当然,这或许就是心理作用。可是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这幅金丝玉帛更是把这方面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人看了就不自觉产生莫名感觉,有一种皈依膜拜的心理。从某种程度来说,一幅丝帛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自然是十分难得的珍宝。

反正对于这些大老板说,信仰很大程度上就是寻常心灵慰藉而已。只是觉得生意场上的勾心斗角,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很大,心灵十分疲惫,所以才想在百忙之中获得片刻的宁静。并不是说,他们已经厌倦了俗世的生活,不然的话早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了。

所以说这些人的信仰,事实上是带着功利目的的。或者说中国人对于神佛的信仰,本身就充满了功利的色彩。你保佑我了,那我自然是诚心供奉,哪天觉得你不保佑我,那么立即翻脸大骂也是常有的事情。

大部分人是伪信徒,真正信仰宗教的人,估计很少很少。

反正这些大老板是伪信徒无疑,他们的信仰自然也比较功利。要么是希望佛陀庇护自己生意兴隆、身体健康、多子多也,要么是寻求心灵的解脱,达到暂时避世的目的。

宗教信仰的本质,就是逃避现实嘛。

不过不同的教派,帮人逃避现实的手段也比较繁多。最常见的自然是诵经、讲法,举行仪式什么的,不然就是画符、吃斋、练拳。反正宗派那么多,“神通”更是不少,总有一个适合自己。所以只要方法管用,再不入流的小门派,也不愁没有信徒的供养。

然而,现在这些人却发现,金丝玉帛的效用好像非常强大。他们凝神注视丝帛上的佛陀片刻工夫,就感觉到心里的烦恼、忧愁逐渐的平息了。

神通神通,或许就是心神通达的意思。显然金丝玉帛就具备了这样的“神通”,也难怪这些大老板表现得那样激动热切。毕竟他们也有见庙烧香、逢寺拜佛的习惯。这些年来走南闯北,也拜过不少大师真人,可以称得上是身经百战,久经考验。

一般的“神通”,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明显作用了。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才明白金丝玉帛的可贵。如果哪天心情糟糕,烦躁不安,也不需要大师真人开导,只需要跪坐在金丝玉帛的旁边,认真仔细的参佛,再诵读一两段经文,估计心境就自然平和了。

这就是有信仰和没信仰之间的差距,王观打量金丝玉帛的时候,注意和感叹的是东西的工艺水平,但是半山和尚和这些大老板,却是从信仰修行的角度出发,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所以东西在王观手中,完全就是暴殄天物,而搁在半山和尚这里,那才叫相得益彰。

事实就是这样,在察觉金丝玉帛“神通”的一瞬间,一些大老板就决定了,不管半山和尚的水平怎么样,他们都打算成为半山寺的忠实顾客,或者说虔诚的信徒。

不过再虔诚的信仰,也改变不了大老板们生意人精明的本色,一些人心中觉得拥有两件佛门至宝的半山寺,想不兴旺发达都难。

一时之间,许多人开始明白唐氏集团为什么敢接手山寺脚下的项目了,甚至有个别人已经在考虑,要不要盘下附近的地坐等升值……

第755章 六代祖师显灵了?

就在一些大老板心中盘算之时,半山和尚微笑道:“贫僧准备在法堂开坛讲法,如果诸位施主有意,不妨过去聆听。”

这些大老板一听,怎么可能拒绝,纷纷点头答应下来。随之他们一边恋恋不舍地回头观望金丝玉帛,一边随着半山和尚出了方丈室。

“来日方长,以后再来……”

带着这样的想法,众人慢慢的来到了法堂。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是高僧演说佛法的地方。据说佛陀在世之时,为了给众生演说佛法,特意建立了法堂,专门用以传播佛教。

一般的寺院,已经很少设立法堂了,主要是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但是谁叫当初建造寺院的大老板钱多呢,不仅修建了法堂,另外还有照堂、经堂和讲堂。

其实这四堂的功能已经重合了,根本没有必要建那么多,不过那个大老板当时肯定是觉得钱多烧手了,才把四堂全部建全。当然也真别说,四堂整齐相对,建筑又十分美观,确实充满了大寺院的气派。

另外寺院建筑本身又是用古砖瓦构造而成,如果不是清楚这个寺院才开山立寺,恐怕大家肯定以为这是传承了好几百年的清幽古寺,所以底蕴非同一般。

来到寺院参观的客人大概有好几百,听说主持方丈半山和尚准备开坛讲法之后,一些感兴趣的人也纷纷赶了过来。

此时此刻,宽敞法堂坐了不少人,看起来有些稀疏,不过肯定超过百人了。另外还有一些身穿不同颜色款式僧袍的和尚,那是京城寺院的同行们。

尽管是竞争对手,又是不同的派别,但是人家的发请柬了,看在同属佛门的面子上,又不好不来。所以除非真是抽不开身,不然收到请柬的寺院,都意思意思的派人过来了。

前来的和尚身份有高有低,但是来到之后才发现这个寺院并不是想象中的小庙,而是十分宽广的大寺院,而且由于六代祖师的关系,在当地也不算是没有根基。有根基、有实力,特别是看到宣德宝炉之后,却是让不少和尚面面相觑,心中大叫狼来了。

不管这些人的想法,反正半山和尚来到法堂中央的法座之上,感觉人也来齐了,干脆利落的开始讲法,讲的是律宗经典四分律。

说起来,这应该是半山和尚第一次开坛讲法,或者说是第一次坐在法堂之上,面对这么多信徒讲法。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多少有几分紧张。不过半山和尚却十分沉稳,声音抑扬顿挫,经义深入浅出,让不少人纷纷点头,好像听明白了。

之所以说好像,主要是大家对于律宗的经义还是有几分陌生。当然也不可否认,就算再熟悉的经典,由不同的和尚讲说,也有会不同的解释。

就好比儒家的经典著作一样,历朝历代都有大儒注释,每人都夹带了自己的私货。除了官方的指定教材,其他注释的经典,肯定有异同的状况。

各家的佛经也差不多,所以听过别的高僧讲法的人,倒也不觉得奇怪。反正听到明白的地方就露出笑容,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要紧,直接忽略过去就是了。如果真有兴趣,回头去找寺里的法师打听一下,自然就一清二楚了。

讲法继续,不管真懂假懂,不少人却仿佛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而且又不是论法大会,那些同行也没有置疑的意思。再说了,就算想要置疑,首先要明白律宗的经义,可惜那些和尚估计没人有这个本事。说句不好听的,可能连自家宗门经典都没完全弄明白,更加不用说涉猎别宗的经义了。

所以半山和尚的讲法波澜不惊,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