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之经典便成为各朝取才取士之准绳。前朝太宗时更有孔丘后裔、国子监祭酒孔颖达撰成《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李世民亲下诏书,将此《五经正义》定为士子必修之书,朝廷取才之基。数十年来,天下皆以此为常例。尔之此言说来容易,行来却难”
唐松也从胡凳上站起身来,“臣下何曾说过科考中要尽废五经及辞赋?”
唐朝三百年文化开放,儒释道三家俱都进入鼎盛期,释道两家不去说它,在世俗及政治生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仍是儒家。
这一点唐松很清楚,他更清楚要想在这时代的科考中彻底废除儒家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就是有这个可能,这也绝不是唐松想要的,他不是疯子。
他的想法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儒家和辞赋当然要考,但其在科考中的地位不该像现在这般傲视诸科。
他想推行的新的考试内容就是像后世的高考那样,弃专为博,科考不再广分诸科,而是将诸科的考试内容杂糅到一处。
介时,一个唐朝士子若想考中进士,他不仅需要考《五经正义》和辞赋,还需要考明法、明算、明书诸科的内容。
当《五经正义》与辞赋不再是唯一的取才标准时,这种科考内容的变革虽然不能完全限制住士族门阀,却能极大的消解他们几百年积累下的优势,将他们拉回与天下士子同一起跑线上。
到那个时候,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界限就会被最大可能的打破,没有了秘密武器的士族门阀子弟也将被基数庞大的寒门子弟大潮给淹没。
除了变革科考内容,取消进士、明经诸科而改为综合各科取士之外。唐松的章程中还有两项与之相配套的内容。
一是对门荫袭官的限制,古代之高官可依据自己的地位使子孙直接入仕,自身地位越高,其子孙入仕时的授官以愈高。而今士族门阀子弟在朝中掌实权者虽然不多,但品秩高者却不少,这一条若能堵住亦是好事。
对此,唐松思量多时,深知若想完全取消门荫制度断无可能,这几乎是与整个官僚阶层对抗。所以按他的想法是将门荫的品秩提高,譬如以前正五品以上官员就有此特权,而今能否将特权行使的标准提升至三品。
舍此之外,三品以上官员子弟据门荫授官时亦需考试,唯考试通过者方得出仕。一并将其初入仕的品秩降低,原授从八品者可降至唐代流内品秩官的最低一等——从九品。
至于对依靠门荫出仕者的考功与迁升调转,亦有相应匹配之章程,总之是尽最大可能限制其家世的作用,避免其太快升迁,为依靠科考入仕的寒门子弟提供一个尽可能公平的成长环境。
二则是对国子学的改造。依唐制,国子学有自己的一套评定标准,凡评定合格者即可不由科考而授官。唐松的章程便是想改变这种情况,将国子学士子的授官亦纳入礼部科考体系中。
在此之后,唐松亦在章程中建议,大力缩减国子学中进士与明经科学子的人数,提高历来不受重视的明法、明算等科的人数与地位。按他的设想,似进士、明经这等“道”科与明法、明算等实用性强的“术”科之间,其比例最好是三七分。
即国子学每十个士子中,三个习进士明经、七个习明法明算等“术”科。
从变革科考内容到门荫制度,再到对国子学的改变。唐松这一本章奏中的章程虽然是从限制士族门阀的初衷出发,但其意义实已远远超越了限制士族门阀本身。
其在这本章程中引入的许多理念都是直接来源于后世的高考乃至大学制度,若果真能实行,在打压士族门阀,给天下寒门子弟提供更多、更公平机会的同时,亦将从根本上改变唐朝的士林,改变天下人对读书的看法,进而为未来的唐朝,为即将到来的璀璨盛唐提供更多也更为实用的人才。
将天下人才绝大多数都牢笼于《五经正义》与诗赋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人才最大的戕害,而人才又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得以兴盛的根本。
这就是唐松从上次帮办考务时便开始萌生的野望,数月之后最终形成了这本章奏。
这几个月以来,唐松几乎将所有的心神与心思都沉进了这本章奏之中,即便是处身于掖庭冷宫的小黑屋时也不例外。
可以说,这本包含着上百条细密章程的章奏凝聚着唐松无数的心血,既是其呕心沥血的结果,亦包含着他做大事的野望。
毕竟从骨子里来说,没有一个男人不想做大事,唐松也不例外。
这数月间的无数个夜晚,每每想到这些章程,想到这些章程若能实行将给天下带来什么改变时,唐松都不免激动不已,常中夜坐起,难以入寐。
但是现在看来……
“即便朕命人将尔之章奏誊抄政事堂诸相公时已将诸多章程隐去不提,然群议之结果仍不尽人意,这章程中桩桩件件对朝堂,对天下震动太大,亦不曾有先例可循,诸相不能不慎之,朕不能不慎之”
虽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听到武则天这话,唐松心中仍是猛然一空,无尽的失望如钱塘江潮般逆涌而上。
沉默良久后,唐松终于开口道:“这本章奏可能上大朝会吗?”
周承唐制,若无特殊大事的话,每月初一十五时会有两次大朝会,届时凡在京六品以上官员俱都要上朝,凡重大政令举措必都会放在大朝会上廷议,廷议过后随即颁行天下。
唐松这本章程非同小可,若要实行必然少不了这道程序。虽然上了大朝会也不一定能在廷议中通过,但若连大朝会都上不了,那就说明彻底是没希望了。
缓缓踱步的武则天背过身去,低沉的声音传来道:“政事堂诸相以为此章奏中诸多章程有骇物议,若冒然便上大朝会廷议,恐会惑乱人心”
又是一桶冷水兜头浇下,使唐松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之中。
武则天踱步间转过身来,看着胡凳上低头沉默的唐松,眼中有丝丝怜惜闪过。
又是良久之后,唐松抬起头来,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开口问道:“我这奏本中章程极多,竟无一条可予实行?”
“此前你所拟定的科考章程刚刚推行,诸相以为科举不宜再变,当以稳定为先。朕意当前诸科可先不变,然,诸科之外可再加设一通科,此通科科考之内容便如你章程所言,取进士明经、明法明算乃至明书等科内容入其中可也”
不改其根本,另加设一科,也就是在稳定的前提下试做一新变,武则天此举可谓是最合折中之要义的决断了。
不管武则天的心意如何,对于此刻的唐松而言,是能有变化就好,哪怕这变化的只是极小极小的一步。
但再小的一步也是进步!
闻言,唐松的精神振奋了些,“还有吗?”
“门荫授官之制朕已着诸相深思之,至于最终结果如何,现在尚难断言。国子监有学子三千,牵一发而动全身,诸相皆言不可轻动,朕深以为然”
至此,关于他那本章程的所有消息皆已说完。唐松深深一声叹息,却没有武则天预料中的激切反应。
听武则天说到这个,唐松没有太多解释,只是幽幽声道:“就在昨天,崔元综入相了”
现今对于刚刚登基三年的武则天而言,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稳固皇位,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稳定的朝野是必不可少的。
李武之争太过激烈,致使朝堂动荡频频,这与武则天的利益明显相悖,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当机立断引入中间派作为李武党争的缓冲,这也是崔元综所以能入相的根本原因。
朝堂动荡使得武则天不惜行妥协之策引崔元综入政事堂,在这等时候,她又怎么可能强力推行必将在天下士林间激起漫天风雨的变革章程?
武则天使其制定章程时与眼下章程制定完毕时的朝堂环境已是不同,时移势易,时势中的人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武则天当然也不会例外。
早在数日前王庆之之事发生时,唐松便已预感到苦日子要来了,昨日听说崔元综入相的消息后,他更是对今天面圣的结果有了充足且充分的心理准备。
之前之所以那么失望,实是预感证实后的失望,此时失望固然是失望,却也因为早有了心理准备而不至于反应太过激切。
武则天何等聪明,唐松这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答话一说,她便什么都明白了,再看向唐松的眼神里,无声无息之间又多了几分欣赏。
此子不仅有胆有识有才,且能明时势,甚好,甚好!
虽然不免于失望,但骨性刚烈的唐松并非那种一遇挫折便彻底消沉之人,反之,正是这种刚烈的天性使其愈是遇挫,愈是要刚强奋发。
此时此刻,既然那份章程里唯一确定的收获便是在科考中加设了通科,那么唐松就想将这份收获,这一个极小的进步给牢牢守护住,“臣请缨前往礼部,专司通科考务取才之事,还请陛下御准”
武则天正要答话时,上官婉儿从外面走了进来,言说政事堂几位相公在外联袂请见。
遇到这种事情,唐松例当回避,于是他就随着上官婉儿去了一边的小厅中等候。
刚在小厅中坐定,便见政事堂次相陆元方走了进来,唐松见状起身相迎,“陆相何以来此?”
“他们所言之事与老夫不甚相干,正好老夫倒有些事情要问你”
两人相对坐定之后,陆元方也无甚寒暄,径直道:“数日前政事堂于御前会议之时,老夫曾荐举你入仕礼部,专司科考细务之事。然,终究是受你前次引领乡贡生闹贡院、入皇城所累,老夫这荐举未能通过”
陆元方此言出口,继当日水殿之后,第二次阻断了唐松入仕的希望。
君子陆方一说完,心下猛然一沉的唐松脱口而出道:“可是崔元综反对?”
陆元方不曾答他,重重的说了一句,“此乃国事”
闻言,唐松嘿然一笑而已。
君子陆看了看他,没再说这事,续又道:“尔前次帮办科考收效甚佳,老夫此来是想问询,以你之见,方今朝中谁人主持科考之事最为相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