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骑着竹马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殿下骑着竹马来-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季涟捏着她的手勉强笑道:“我很大声么?在外面我自是不会说的,也就是闷得慌,所以跟你说说。”

玦儿温言道:“先帝在时一向疼爱你,满朝上下谁不知道啊,就算想打你的主意,一时半会儿也没那么容易啊。先帝那么果决的人,当年想要易储,不也没成么?”

季涟稍宽了心,接下来几日,永宣帝对他的态度也未见冷淡,反倒常叮咛他多跟着几个朝臣学着做事,历练历练,寻思着父皇也许只是被母后撺掇着一日头脑发热,只是长此以往不可不防,平日为人处事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敢有丝毫偏差。

十月间,渐渐的就有大臣上表奏请立皇长子为太子事,永宣帝便道:“皇长子自幼敏捷,有时行事却稍欠稳重,朕想把他放在身边再督促一二,再等给他纳了太子妃,夫妻二人一并主事东宫也不迟。”

这话听在有些人耳里,不免有些变味,于是有朝臣揣测永宣帝也许有意立嫡,日前追封太子生母便是例证;另一些坚持立皇长子的朝臣,顿时巴不得马上给涟殿下定一门亲事。宫里渐渐也有些流言四起,于是冬月初一,妃嫔们拜见皇后时,张皇后便当着下朝来的永宣帝的面,正色道:“本宫近日在宫里,听到一些有辱圣听的话,涟儿虽非本宫亲生,却是本宫从他出生起便亲自抚养长大,即便后来本宫育有一子,也从未疏远涟儿半分。涟儿自小聪颖,深得先帝宠爱,本宫一直生恐他自小被人宠坏,将来行为不端,有负先帝期望,所以督导的便严厉了些,也是怕慈母出败儿的缘故。可是有些别有居心的人,便意图以此挑拨我们母子感情,实在让本宫失望。”

永宣帝听着觉得甚为有理,忙安慰张皇后道:“为人父母都是不易的,朕一直担心的也是这一点,皇后的想法与朕不谋而合,今后再有离间两宫的流言,朕必将严惩不贷。”

于是关于永宣帝欲立嫡的传言渐渐止了,没多久,便有人私下揣测皇长子是否曾做出过什么品行不端的事情,让陛下和皇后如此如临大敌……

冬月十四,永宣帝传下旨意,让季涟移居崇明殿,玦儿移居宜春殿,这下子两个人住的远了,心中都颇有不快,然而圣意如此,不可挽回,也只得赶快搬家。

季涟自己的东西本不多,倒是玦儿瓶瓶罐罐、箱箱篓篓的,生恐别人搬漏了什么,季涟只好跟着她一块当监工。宜春殿和崇明殿都是单独的宫室,比之前明辉殿和南薰殿自然要大不少,玦儿只是觉着以后离季涟远了,去找他都要走很久而且会看见的人也多,脸上便怏怏的。

季涟只好拿着自己也觉得很靠不住的理由安慰道:“搬了大房子嘛,应该欢喜一点啊?”

玦儿道:“总共也没几个人住,要那么大的房子做什么?”

季涟拉了她到里间,小声道:“别伤心啦,我还是一样来看你的。将来有朝一日我入了秋风殿……我再让你搬回明辉殿,住的离我最近,好不好?”

玦儿这才有了笑容,季涟又打发自己身边一个叫髻儿的丫鬟过来帮着伺候玦儿,平时来往不便时也好有个人传个话。

头些日子,玦儿还常常往崇明殿跑,可路途本就不近,中间还经过一些别的宫室,有时候被人看见,不免多打趣了几句,玦儿脸皮薄,听得几次,就不出去了,季涟只得每日下了课之后,直接去宜春殿,陪她说会儿话再回崇明殿,玦儿又不时的劝他平日里多避忌一些,免得落人口实,季涟每次都口上答应着,第二日又照常过来。

后来玦儿说得多了,季涟便隔两三日来一次,不时的让小王公公和髻儿偷偷的往来传信。更多的时候,季涟都在柳心瓴那里与柳心瓴探讨一些政事见解,他不时把自己从玦儿给他的书里看来的东西,说与柳心瓴请教,柳心瓴想起自己似乎从未授过这些课业,便问季涟从何处所学。

季涟思忖玦儿曾让他发下重誓不能把师太的事情说与别人知道,答道:“弟子只是在宫中一些陈旧的典籍中所翻阅到的,讲的也不甚详细,所以来请教先生。”

柳心瓴道:“可能是先贤留下来的一些奇书吧,臣当年科举是在顾安铭顾首辅门下,顾首辅曾几次和我们几个同年讲授天下之道,当时所提到的一些观点,和殿下今日所说颇为类似。顾首辅若知道殿下如此年轻便有如此见解,心中定是安慰。”

季涟道:“怎么顾首辅很关心弟子的课业么?”

柳心瓴思索良久,谨慎言道:“臣在顾首辅门下多年,顾首辅常挂念殿下的功课,说殿下现在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社稷,常教导臣不论朝中风云变幻,都要把殿下的课业作为第一要务。”

季涟黯然道:“顾首辅对弟子……是这么有信心的么?”

柳心瓴道:“殿下可是在责怪顾首辅上次在请立太子事中,并未出言相助么?”

季涟沉默半晌,道:“弟子听闻先帝当年想要易储时,顾首辅曾拼死相谏。”

柳心瓴微微一笑,道:“殿下果然忍不住要问这个问题了。”

季涟奇道:“怎么顾首辅早就知道弟子会问先生这些事情么?”

柳心瓴笑道:“顾首辅并不确定殿下一定会问这些问题,不过他曾经跟臣说,如果殿下对他当日的沉默有所不满的话,请臣给殿下讲一个故事。”

季涟道:“什么故事?”

柳心瓴道:“殿下应该听说过,永昌四年,先帝差点就真的易储了。那一次先帝最为信任的飞光国师已经隐退,最能劝先帝的孝仁皇后也薨了,朝中无人再能劝得了陛下,当时顾首辅刚刚入阁,首辅是他的老师夏玄穹。朝中臣子们苦谏先帝,最为坚决的就是夏首辅和顾首辅。最后先帝放弃了易储的念头,二人的境遇却全然不同,先帝为夏首辅建了一所宅子作为奖赏——这是先帝给臣下的赏赐中最瞩目的一次;而顾首辅那时却被贬去山东,做了三年的布政使,才在夏首辅临终前,由夏首辅向陛下力荐才调回京城。”

季涟想起永昌十五年的情景,道:“皇爷爷生前曾在弟子面前提起过顾首辅,此中究竟有何缘由?”

柳心瓴笑道:“顾首辅常常拿这件事来教导臣,先帝那次放弃易储,最终还是因为夏首辅,因为夏首辅从在金陵为先帝幕僚时,便从未和殿下的父皇结交——虽然他其实一直和殿下的父皇保持着书信往来,但是先帝从来不知道这一点;而顾首辅从入朝起,便一直和陛下往来密切。所以先帝认为夏首辅苦谏为公,顾首辅苦谏为私。”

季涟恍然道:“先生的意思是,顾首辅如今想效仿当年夏首辅所为?”

柳心瓴笑道:“殿下果然明理,陛下现在正值壮年,来日方长。不论陛下是否有立嫡之心,殿下都不能在未知他人实力的情况下,贸贸然把自己所有的牌都放在桌面上。”

季涟缓缓点头道:“顾首辅当真如此想么?”

柳心瓴道:“顾首辅并未如此确定。因为当年他和夏首辅力保陛下时,陛下已经作为世子在金陵替先帝主事甚久,深知陛下仁厚之心。所以顾首辅跟臣说,如果有一天臣讲了这个故事给殿下听,那么请殿下也回答首辅几个问题。”

季涟道:“什么问题?”

柳心瓴道:“臣说话直白了一些,还请殿下不要见怪。殿下的爷爷宁宗陛下,为人英明而有决断,自幼好读兵书,喜征战,即位后……还曾大肆杀戮,对外敌更是丝毫不敢放松;殿下的父皇,宽厚仁德,为天下人所称颂,然而一直精于内政,只爱文臣,不喜武将。首辅想知道,殿下如何看待北方的外患呢?”

季涟思索一阵,道:“天下虽兴,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主也。”

季涟见柳心瓴沉思不语,问道:“不知顾首辅对这个问题又有何见解?”

柳心瓴被他一问回过神来,道:“老师并未给出答案,只说让臣把答案答复回去就是了。第二个问题是,本朝高祖开国之时名将如云,后来高祖皇帝怕这些臣子有二心,便一一除去了,到宁宗陛下时,国有外患而内无良将,有几次竟要陛下亲征,北边多靠藩王抵御外侮,可这藩王比那些名将更容易起二心,殿下将来碰到这种问题该如何呢?”

季涟答道:“弟子愿择良将。”

柳心瓴问:“那如何使良将心服呢?”

季涟答道:“第一是崇礼,第二是重禄;礼崇则良将至,禄重则士兵轻死。顾首辅还有什么问题?”

柳心瓴道:“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宁宗陛下和高祖皇帝治国以刚强,殿下的父皇治国以柔弱,陛下以为二者谁更有利?”

季涟心想,这不是让我说祖宗是非么,又不好不答,便道:“纯刚纯强则国亡,纯柔纯弱则国削,二者并用才是延续万世之良策。皇爷爷在时,父皇辅之以柔弱;弟子愿为父皇辅之以刚强。”

柳心瓴点点头道:“臣回去后定将殿下所言尽数转告首辅。”

季涟笑道:“但愿弟子不至令先生无颜。”

柳心瓴忙道:“殿下过谦了,这些东西,微臣自知从未教导过殿下,并不敢算是微臣的功劳。”

第 十 章 倚门回首嗅青梅

过了几日,柳心瓴回禀季涟道:“老师听到殿下的答复,十分满意,老师原说殿下的回答只要中规中矩便心满意足了,殿下却给了老师很多惊喜。”他回去将季涟这些话回禀给顾安铭时,顾安铭老泪纵横,觉着自己一生的抱负终于有望一一实行,感慨非常。

季涟笑道:“弟子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先生。”

柳心瓴道:“殿下请讲。”

季涟笑道:“弟子甚是好奇,为何顾首辅在先帝在时,一意扶持父皇;父皇在时,又来指点弟子呢?”

柳心瓴心下一惊,这个问题若是答不好,将来老师怕有灭顶之灾,明明还有皇帝在,却去支持一个连太子名分都没有的皇子,这罪过可就大了,柳心瓴心里一转,硬着头皮答道:“老师常教导微臣,为官者不为天子,而为黎民——况且殿下本就是先帝属意的,将来……必是万民之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