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武梁后,叶秋对着广备攻城作的官员们大发脾气,骂他们不用心做事,怎么到现在还发明不出火枪来。广备攻城作的官员们向叶秋解释,不是不用心做事,实在是制造火枪的要求太高,他们无法达到要求。
叶秋哲怒道:“什么要求太高,不就是大炮缩小版吗,有什么难的?”
李侍郎道:“大将军息怒,不是我们不用心做,实在是做枪管的铁管无法制成,如果太厚拿在手里过沉,如果太薄又容易在接口处炸开,所以无法制成,请大将军体谅下官们的难处。”
叶秋想了想,以现在的技术来讲,可能还生产不出优质铁管,这可怎么办?他一不懂机械,二不懂冶西川,除了知道火枪这种东西以外,实在不比这些官员们高明多少。
没办法,他只好说道:“算了算了,沉点就沉点吧,如果还不保险,就在枪管外面多缠几道铁丝。怎么,你们这是什么表情,别告诉我,你们连铁丝也不会做!”
李侍郎等人竟然一齐摇头,表示不会做。叶秋哭笑不得,这事也强求不得,只好温言鼓励了几句,离开了广备攻城作。
其实广备攻城作的工匠们是可以做出铁丝的,虽没有现代铁丝那么好的质量,但用是绝对可以用的。李侍郎等人说不会做是官场上的惯例,凡上官要下官做什么,下官都要说难办,但一定会努力去办,这样的话,当这“难办”的事被办出来后,既可向上官表示自己尽了力,又可夸大功劳,多得赏赐。叶秋不明白这许多花招,被李侍郎等人掉了一记花枪。
一个月后,广备攻城作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告知叶秋火枪做好了。
第六十二章 上前线
叶秋大喜,立即叫人把火枪送来。他一见这火枪,很有些失望,这枪外形虽然和现代的手枪有些相似,可实在也太大了,也太沉了,足足有四斤多重,比个斧头都沉。而且全是手工制造,看样子也不能大批量生产。这枪每次只能打一颗子弹,打完后又要重新填弹上药,所幸的是,子弹是夹在一个小槽中的,就算枪管向下子弹也不会掉下来,只要一打火石引燃火绒就能发射,可惜只能打二十丈的距离。
叶秋叹了口气,想提高生产技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万事开头难,慢慢来吧。
李侍郎也知道叶秋定然不会满意,为了弥补火枪带给莫大将军的不快,他和手下们又发明了几种利器,分别叫做火药箭和突火枪,这火药箭其实就是在平常的箭上安了个纸做的火药筒,象大号的炮仗,点燃后把箭射出去,火药筒就会在敌阵中炸开,起到杀伤效果;突火枪则是用巨竹做炮身,里面填药装弹,李侍郎管里面的铁弹叫“子窠”,其实也就是铁炮的竹筒版。这两样东西虽然简单,可在当时可真称得上军中利器了,无论西川兵还是汉兵都没有这样的装备。
叶秋指着竹筒上的铁丝笑道:“你终于做出铁丝啦!虽然不太标准,但也可以叫做‘铁做的丝’。”
李侍郎陪笑道:“叶大将军,您说的东西下官连听都没听过,做的不好,请大将军体谅。”
叶秋道:“已经挺好的啦!我也不能太不知足。来人哪,赏广备攻城作的官员们一百两西川子。李老兄,这金子你可以多分点儿。”
李侍郎连声称谢,表示一定大量生产火药箭和突火枪,让叶秋的军队都配上这种武器。叶秋拍着他的肩膀大大夸奖他忠心能干,李侍郎受宠若惊,直觉得打出生起到现在从没如此荣耀过。
就在叶秋梦想着自己的军队可以横扫天下的时候,西川国朝廷给他下来了一道圣旨,让他领兵南下,支援西川宗力攻打大临。[小说网·。。]
叶秋大吃一惊,火枪还没造好哪,自己的军队还没本事开仗必胜呢,就这样上前线,后果可不堪设想啊!他马上送了那颁旨来的钦差大笔的金银,想探听一下为什么要让他上前线,那钦差得了好处便将朝中已不是秘密的秘密说给了叶秋听。
叶秋听了这个秘密后气得差点吐血,他一直以都元帅西川宗天为靠山,以为这个都元帅就已经是朝中最有实力的人了,万没成想,西川宗力的靠山可比都元帅硬得太多了,那就是他的父亲权相撒改。
原来,当哈凡冬带着军粮回到西川宗力的军中后,西川宗力大怒,这掺了沙子的大米叫军队怎么吃!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哈凡冬在西川宗力面前大说叶秋的坏话,说他是故意想要大元帅打败仗,好趁机帮西川宗天夺权。
西川宗力哪能吃这个哑巴亏,西川宗天这种做法实在太不顾大局了,以前无论西川宗力和西川宗天斗得多么厉害,两人都不曾在粮食上打过坏脑筋,西川宗天此次的做法根本就是以牺牲国家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地,征汉失败受害最大的还是西川国朝廷。
西川宗力这次下了决心,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了,他没有再写信和叶秋理论,他心知跟这种臭无赖说理也说不通,而是直接给他老爸撒改写信,让他老爸想办法叫叶秋也上前线来,看这个小子到了前线还嚣张不嚣张,只要到了前线,一切可就都得听自己的了。
撒改年老多病,近年来一直在家中养病,可那并不代表他在朝中失了势。他猛闻得这事,又是心疼儿子,又是痛恨西川宗天,对于叶秋这个大帮凶就更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于是,他接到书信后立即上朝对西川太宗完颜吴乞业进言,随着战线向江南的扩展,武梁已经变成了后方,不需要再派重兵镇守了,所以请皇帝下令让武梁镇守使带兵支援西川宗力,早日捉住周宗。完颜吴乞业能身登大宝全是靠了这位权相的支持,对撒改自然是言听计从,当天就下了圣旨让叶秋带兵上阵。
叶秋万万没想到六万石掺沙大米没能害到西川宗力,竟反而害了自己。他心中大悔,早知如此干嘛还拍都元帅的马屁,这马屁拍得可是亏大了,看来马屁精还应少做为妙。如果上了前线一旦碰到了狠角色,他这叶大将军可就是想不死都不行了。
想来想去,他实在想不出不去的理由,只好连夜召开军事会议,叫手下将领一齐想办法,看能不能不上前线。
将军们奉令一起来到了皇宫的议事殿,两个左右都统,四个万夫长,四十个千夫长,一殿的人寂静无声地等着叶秋说事。
叶秋看了看他们,叹了口气道:“刚刚西川国的皇帝给我下了道圣旨,让我带着你们上前线去打仗。兄弟们,大家快想个法子吧!”
将领们满殿大哗,个个兴高采烈,纷纷说这次又可以立大功了。
叶秋对他们的反应大为不解,上阵打仗有什么好的,那可是要死人的啊。“喂喂,兄弟们,我说的是上前线去打仗,你们怎么看起来好象都很高兴的样子?”
萧无叶道:“大将军,汉人软弱,咱们和他们打仗是有赢无输,只要一上阵必能有所收获,所以大家才都高兴啊!”
叶秋摇头道:“那是往常,这次去和汉人打仗,我看是凶多吉少。”
韩平路道:“怎么会呢?都元帅和西川宗力不是在前面打得挺好的吗?”叶秋手下的将领不喜欢西川宗力,所以对他直呼其名,而对西川宗天便客气得多。
第六十三章 计谋
叶秋黯然摇头,他心里很清楚,这次征讨南汉肯定是败了,就算不败也是议和。为什么要议和?那一定是西川兵打不动了才会议和,要是打得动干嘛不一直打下去,直接灭了周宗不是更省事。所以这次征汉西川兵一定会有重大损失,要么是士兵减员太众,要么就是死了领兵的大将,自己现在可是西川国留在汉地的第三号大将,可千万别打来打去,死的大将变成了自己,那以后的作家可有的写了,在《汉传》里加上一段,大汉神勇盖世,大破西川狗叶秋。那可实在无味的很。
众将领见叶秋不高兴,还都以为他是舍不得武梁镇守使这个美差,留在这里刮地皮自然要比上前线舒服的多。
萧无叶和韩平路对望了一眼,萧无叶道:“大将军,圣旨既然已经下了,不想去恐怕是不可能的了。”
这时,夜七狼在旁边插口道:“要是大哥不想去,就不去好了,咱们武梁天高皇帝远的,谁还能把咱们怎么着?”
这话一说,不但众将领们摇头,连叶秋也不赞成,要是自己公然抗旨不遵,那就是造反了,以现在骠骑军和夜军的实力,造反决非上上之策。
韩平路道:“如果大将军舍不得武梁,不愿去江南打仗,那也容易,末将有一计,可使大将军仍留守武梁。”
叶秋一听大喜,忙道:“有什么好计,快说来听听!”
韩平路道:“朝廷让咱们上前线,无非就是看武梁安定,不需要派大兵镇守。他们既然是过河拆桥,那咱们可以让他们过不了河,那这桥自然也就拆不成啦!”
夜七狼急道:“什么桥不桥的,我怎么听不明白。韩都统,你说得清楚些。”
韩平路微微一笑道:“如果武梁大乱,而张松又解决不了,那各位请说,还需不需要我们留在这里呢?”
叶秋皱了皱眉头,问道:“武梁大乱?这里又没有战事,又没人造反,怎么乱得起来?”
韩平路道:“没人造反,我们可以给人制造造反的机会呀!只要把叛乱控制在我们可以**的范围之内,那不就行了!”
叶秋点头道:“对啊,镇压叛乱可也是功劳一件,自己作乱自己镇压,有赚无赔,美差一件。”
韩平路道:“武梁城里逃走的富户不少,但他们家中的田产是带不走的,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田产当做无主之田出售,要求那些在职的明国官员和未逃的富户必须购买,然后再对老百姓宣布,凡无主的田地只要是今年已经被播种了的,这田地谁种了就是谁的,百姓可以到户部登记,从此成为此田主人。如此一来,一块田地就会出现两个主人,他们必会为此争夺不休,我们再在一旁稍加引导,不愁他们打不起来,到那时想不乱都不成,张松这假皇帝手中有几个小兵?他还不得求我们,那样的话咱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