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谋说天下系列- 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立立场。

孙权作好准备的时候,刘备也来了。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发动了东征孙权的战争,由于战争发生地点是夷陵和猇亭,所以历史上把这次战役称为夷陵之战,又叫猇亭之战。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同被列为三国史上的三大战役。

刘备率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夷陵猇亭。孙权这边的总指挥是陆逊,吕蒙在荆州争夺战之后,还没来得及开庆功会就去世了。陆逊接替他,成为东吴第四任都督。刘备到夷陵的时候,陆逊也到了。陆逊的部下提出给刘备来个迎头一击,但陆逊制止了。陆逊说,刘备顺江东下,来势汹汹,现在正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何况他凭借高山之危和长江之险,攻打他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算能够打胜一仗,也不能取得全部胜利,万一我们出师不利,就坏了大局。所以,陆逊决定先按兵不动,拖刘备一段时间,把他拖乏了,到那时候再伺机而动。

这番话没有说服部下,人们没有亲眼见识过这个年轻都督的战功,对他并不服气,猜测他多半是拿这种鬼话掩盖自己的怯懦。大家心里各怀愤恨,却也无奈。陆逊又下令部队大步后退,将几百里崇山峻岭都让给了刘备。

刘备见东吴拒不出战,就主动挑衅,派偏师张南到夷道围攻东吴的安东将军孙桓。这回东吴的将士又沉不住气了,说:“孙桓可是吴王的亲戚,都督你还是赶快出兵相救吧。”陆逊依然不为所动,回答说:“孙桓深得军心,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用不着我去费事。等我这里打败刘备,他那里自然也就解围了。”

刘备见陆逊始终不露头,自己这边的士气渐渐衰竭,再也坐不住了,就命令手下带着几千老弱残兵到平原上诱敌,自己则带着八千精锐埋伏在后面,等到陆逊出来就狠狠打他一下。东吴的将领们见一群老弱残兵在那里耀武扬威,不由得笑了,这不是找死吗?又向陆逊请求出战。陆逊依然沉得住气,他摇摇头说:“这肯定是诡计,不信你们等着看。”果然,刘备在草丛里趴了几天,也不见陆逊上当,只好带着八千人从埋伏圈里走了出来。东吴将领一看,这才服了陆逊。

双方一对峙就是几个月。刘备见陆逊始终不出来迎战,也便开始作长期居留的准备。他把部队从巫峡到夷陵一字摆开,扎了几十个大寨,连绵七百多里。这一年的闰六月,天气格外炎热,刘备体恤士兵,让船上的士兵都上岸避暑。

刘备作好长期准备的时候,陆逊却决定出击了。东吴将领又迷糊了,刘备刚来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你不打,现在刘备已经占了那么多地方,站稳脚跟了,要打他恐怕不合适吧。陆逊说,我之所以开始不打,是因为刘备这个人很狡猾,而且见多识广,作战经验丰富。他初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想法又多,那个时候打他,肯定不好打;现在估计刘备再也没招了,他手下的士兵也都疲劳不堪了,这就是攻击的最佳时机。

话虽这么说,陆逊还是沉得住气,只派了一个分队去打刘备,试探一下,结果一打就败了。将领们又哗然,说,你看,一打就败了,现在分明是打不得,这不是白送死吗?陆逊却不慌不忙地说,不怕,我已经知道怎么对付他了。

原来陆逊发现了刘备的破绽,这就是七百里联营。据说曹丕听说刘备的这个阵形后,就笑着说:“刘备到底是不会打仗啊,七百里联营拒敌,必输无疑。等着吧,东吴的捷报很快就要到了。”此外,刘备把水军都搬到了岸上。陆逊曾在给孙权的信中说,我最怕的就是刘备水路并进。现在刘备自动把水军变成陆军,陆逊就更有得胜把握了。

他马上命令部队集结,又让士兵每人拿一把茅草去打刘备,到时候攻一个营,就烧一个营。士兵得令,冲上去又杀人又放火,火烧连营,刘备的四十座营寨转眼间全被拔了。刘备猝不及防,还手无力,只好掉头就跑,跑到马鞍山,陆逊穷追不舍,团团围住马鞍山。这时候,刘备这边已是土崩瓦解,数万士兵被杀死烧死,身边只剩几个随从了。他们趁天黑逃出马鞍山,逃到巫县。最后逃进白帝城。

到白帝城后,刘备仰天长叹说,我真没想到会败在陆逊这小子的手里,这恐怕是天意吧。经历这场灾难性的打击后,蜀国基本上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征战一生的刘备没有料到,他在60岁的时候,输给了默默无闻不到40岁的陆逊。从此,刘备的一世英名付诸东流,而陆逊则靠火烧连营的战功名扬天下。

刘备认为自己输给陆逊是天意使然,而非谋略不当。事实上,这场战争刘备恰恰是输在人谋上。陆逊曾分析过刘备必败的三个原因,一是劳师远征,二是百里连营,三是舍船就步。陆逊不但做到了知己知彼,而且在应对的过程中沉着冷静,后发制人。相比之下,刘备血气上涌,心浮气躁,在谋划上出现漏洞,让陆逊趁机钻了空子。王阳明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百战百胜之道:“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夷陵之战即如此,心动的败给了心不动的。

第四章 孙氏踞江东

1。 坐断东南

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身上多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以喻示他们的天命所归。在吴大帝孙权的身上,也不例外。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曾写到,孙坚的妻子吴夫人怀着孙权时,梦到将太阳拥入了怀里,她便惊讶地问丈夫:“从前我怀孙策的时候,曾梦到将月亮拥入怀中,现在又梦见将太阳拥入怀里,这是什么缘故呢?”孙坚想想说:“太阳与月亮都是阴阳之精华,是非常贵重的象征,这说明我们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成大业。”

人们以此认为孙权生而不凡,据史书记载,孙权的长相确实有些不同寻常。孙权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据说他出生的时候“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方脸颊,大嘴巴,眼睛明亮,生命力十分充沛。此外史书还记载,他“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两腮长满了紫黄色的胡须,上半身长,下半身短。有人猜测可能孙权的祖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在孙权身上有返祖现象。《三国演义》中更是将孙权描绘成“碧眼紫髯”的模样,仿佛是有白种人血统的混血儿。

从这些记载中,人们能够想见,孙权是典型的国字脸,满脸紫黄色的胡须,目光炯炯有神,不怒而威,骨骼强壮,充满朝气和活力。苏轼词中那句“亲射虎,看孙郎”写的就是孙权。孙权喜欢打猎,尤爱骑马射虎,有时候猛虎扑到身前,虎爪都攀到马鞍上了。张昭听说后就冷着脸教育他说,为人君者应该驾驭英雄而不是骏马,应该对付敌人而不是野兽。孙权也很乖,赶紧认错说,我年纪轻,考虑得不周到,不好意思啊。可以这样说,孙权还是不能控制血液里与猛兽搏击的野性,不让骑马打虎,就坐车打虎。他发明了一辆射虎车,车上不设车盖,自己坐在车子里,用箭射老虎,时不时有老虎或者别的猛兽扑到车子上,孙权就坐在里面用手击打猛兽,开心不已。张昭又去唠叨他,孙权总是笑笑,既不顶嘴,也不改正。

从中可以看出,孙权继承了孙家人骁勇彪悍的性格,但相比孙坚和孙策的刚直霸气,孙权还多了一些委婉和韬略。所以,孙策临死时没有将地位传给酷似自己的孙翊,而是传给了刚中有柔的孙权,还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战于两阵之间,与天下英雄争衡,你比不上我;但举贤任能,使将士尽力,确保江东稳固,我却比不上你。”

这是孙策对孙权长期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孙策初渡江东,就任命15岁的孙权为阳羡县长。孙权小小年纪,就显示出善于治理政事的才能,孙策曾为此赞叹不已。

虽然被哥哥寄予厚望,孙策死后,孙权却难免忧虑重重。这一年,孙权年仅18岁。古人以20岁为弱冠之年,此时的孙权只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稚嫩的双肩将要担负的责任,是将一个初具规模的地方割据政权发展壮大。他能否镇住那些旧臣老将?他能否发展好父兄的基业?

有些人认为,孙权接手就是现成的基业,不像曹操和刘备那样需要白手起家,他的处境在三国之主中应该最为容易。情况也不尽然,孙权接班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困诸多困难。

《三国志》中曾借孙盛之口这样形容孙策的基业:“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就是说孙策创下的这个基业不是积德的基业,所以是不稳固的。

孙策在世的时候,喜欢杀人,他最后就死在这一点。事实上,孙策杀人也有他不得已的原因。

《三国志》中说孙坚是“孤微发迹”,他虽是江东富春人,却出自寒门,不属于江东的世家大族。他发迹的地方也不是在江东,而是当时袁术的治下江西(不是现在的江西省,而是现在的江苏北部和安徽部分地区)。孙坚的班底都是在淮河和泗水一带招募的,这些班底后来就交到孙策的手上。

孙策带着这个班底回到江东的时候,江东的世家大族一致认为,孙策这不是回家,而是入侵,都对他采取抵抗的态度,所以孙策不得不大开杀戒。靠这种暴力的方式来对付不合作,从而建立起这么一个政权,因此孙盛说这个基业不是积德的基业,不是很得人心。其时,不独江东的世家大族不肯合作,就是一些从北方流亡来的士人也持观望态度。

事实上,孙策一死,庐江太守李术就造反了,他宣布不再听从孙权的命令,还明目张胆地收留反叛孙权的人。孙权让他交出叛人,李术却说:“如果你有德有才,那大家一定会听从你的调遣;如果你没有,那么大家一定会离开你另投别处,我现在不能交人。”公开和孙权叫板。

此外,《三国志》还讲到,孙权接班的时候,东吴边远地区的人们还没有臣服,山越的少数民族也不服。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他们生活在江南、华南,以及西南的广西和云南,“越南”就因为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