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谋说天下系列- 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嗣源无奈地说:“我领军无方,导致这种局面。现在,我只能回去向皇上请罪,领受自己应受的惩罚。”

石敬瑭微笑着说:“将军所统领的军队全都叛国,而将军一个人回朝请罪,声称自己并无叛国之意,您觉得这样的事情会有人相信吗?”

李嗣源对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只能无奈地叹口气。

石敬瑭接着说:“现在皇上昏聩,朝纲紊乱,已经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了。您之所以一直不愿意接受,只是因为领受了先帝的托付,不愿意做出违背朝纲的事情来。但是我们生逢乱世,如果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保,所谓的忠义又有什么用呢?”

李嗣源对于朝政的混乱其实并非不知道,只是他一生耿直,不愿意晚来丧失了英名,背上骂名而已。对于这种心理,作为心腹的石敬瑭也非常明白。因此,他对李嗣源说:“您世代效忠,为的并不是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希望百姓可以过上好日子。现在皇帝既然这样昏庸,为什么还因为一个‘忠义’的名节而向他称臣呢?赵在礼已经派人送来了书函,表示愿意推举您作为皇帝。只要您点头,大家都愿意为您奋勇杀敌,在所不辞!”

身处这种情形之下,李嗣源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选择了,回京请罪只是一时的想法。石敬瑭所说非常在理,李存勖本来就对自己不满,现在出了部将叛逃之事,定然不会饶他。他本是正直耿介之人,在石敬瑭的劝说下,只好答应顺应军心,起兵反唐。

诸将看李嗣源答应称帝,都非常高兴。石敬瑭首先请命去占据汴州,因其地理位置靠近洛阳,只要控制了汴州,那么挥兵直取洛阳便轻而易举。李嗣源派他做了先锋,而石敬瑭果然不负众望,在占领了汴州之后,又迅速攻占了洛阳,迎接李嗣源进城称帝。不得民心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乱中被杀,从此将皇帝的接力棒传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手中。

在这次政变之中,石敬瑭表现突出,李嗣源为了奖励他,便任他为保义军节度使,同时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任六军诸卫副使。六军诸卫使在禁军中是最高职位,石敬瑭被任命为副职,而担任正职的人正是李嗣源的长子李从荣。

接到任命的石敬瑭并没有显得有多高兴,相反,却愁眉紧锁。他身边的谋士桑维翰大惑不解,便问他:“将军既然获封,为什么反而不悦呢?”

石敬瑭说:“我现在军功卓越,在朝中多被赞誉,所获封的‘兴复功臣’只不过是一些虚名,倒也没有人妒忌。唯独被封六军诸卫副使却让我很头疼。”

桑维翰说:“您手中握有兵权,这才是大家敬畏您的原因,也说明皇上对您非常信任,怎么会为了这个而头疼呢?”

石敬瑭说:“你只知道这个职位表面风光,但是却忘记了掌握正职的人是谁?太子李从荣是一个无能善妒之辈,他虽然没有任何建树,但因为是皇上长子,被立为太子,所以一直骄横跋扈,看不起朝中旧臣。与他一起共事,势必会引起一些矛盾,这样岂不是将我引入了纷争之中?”

桑维翰对于石敬瑭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忙问道:“那您有什么打算呢?”

石敬瑭说:“现在新朝刚刚建立,论功行赏的机会还有很多,我又何必贪图一时呢?明天我就打算写奏折婉拒副使一职。”

正如石敬瑭所预料的一样,李从荣以太子身份对朝堂多有蔑视,后来果然为了急于继位而做出了谋逆行为,被李嗣源诛杀。在这一过程中,石敬瑭又冲在第一线,表现出卓越的才华,李嗣源更加欣赏他,封他为河东节度使。随着职务和军权的不断增长,石敬瑭的实力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公元933年,后唐明帝李嗣源死而后唐闵帝李从厚继位时,石敬瑭已然拥兵自重,与李嗣源的义子潞王李从珂成为后唐的两大势力。

在不断出现的争斗中,手握兵权的将领实力逐步扩大是不可避免的。石敬瑭正是通过这种途径,从一个骁勇善战的年轻将领,到手握重权的朝廷隐患。后唐闵帝对于他和李从珂非常忌讳,企图打压,终于导致李从珂起兵,杀死了李从厚取而代之。石敬瑭以李从珂是养子,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为由,要求他让位给许王李从益。李从珂大怒,下令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招讨使,前去镇压在太原的石敬瑭。

当时石敬瑭旗下有名将刘知远、谋臣桑维翰,他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战胜李从珂,由桑维翰起草奏章,不顾众人反对,向契丹求援,不仅“以父事契丹”,而且相约一旦自己登上帝位,便将雁门关以北诸州都割让给契丹。辽主耶律德光大喜,以重兵相援,大败张敬达,并于公元936年十一月封石敬瑭做了大晋皇帝。

石敬瑭做皇帝的七年,是屈辱的七年,不仅割让了燕云十六州,使其成为辽掠夺中原的基地,贻害四百余年,而且对契丹年年供奉,对百姓横征暴敛,以满足契丹和自己所需。那些耻于为契丹之臣的有识之士,都纷纷断绝了与后晋的往来,大同节度使吴峦、应州指挥使郭崇威等,都纷纷起兵造反,更多地引起了和后晋、契丹之间的战争。公元942年,部将刘知远因不堪忍受这种屈辱而逃归河东,与契丹和后晋为敌,两面都不敢得罪的石敬瑭忧愤而死。

纵观石敬瑭一生,他青年时代所表现出的骁勇和过人的谋略为其发迹奠定了基础。而在后唐明宗初期,他也表现得非常廉洁,获得了不少人的尊敬。至其建立后晋,卑躬屈膝的态度和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彻底使其走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成为千夫所指。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虽然很多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而其中大部分人依然被人以“英雄”呼之,但石敬瑭无底线的不择手段,却只能为他带来千古骂名。

9。 杀机:机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石敬瑭卖国的行径逼迫之下,五代时期又一位君主从他的旗下站了出来。本来作为后晋大将的刘知远控制了河东地区,并建立了后汉。

武将掌权并建国称帝成为五代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这些人手中所握有的兵权成为乱世中最为实际的权力,因为只有手持武器的人才能掌握真正的权力。不管是后唐李嗣源还是后晋石敬瑭,直到后汉刘知远,这一规律不容忽视。因此,在刘知远建立后汉之后,他对于手握兵权的将领们极度戒备,然而形势的发展却让他防不胜防。为了平定各方不断发生的叛乱,武将手中的兵权只能逐渐增长。等刘知远病逝时,朝中大臣他只信任郭威与史弘肇,他认为这两个人一个可以御敌于外,一个可以协助整理内政,因此将太子刘承祐托付给郭、史二人,希望他们好好辅佐,使其成为明君。

身负重任的郭威以其忠贞耿介获得刘知远的信任,但是新继位的后汉隐帝刘承祐却对他多有忌惮。因郭威时任枢密使,是后汉朝中最为勇猛的军事王牌,各地不断爆发的反叛使刘承祐不得不依靠郭威来平定,因此对其爱恨交加。隐帝登基后不久,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便联合造反。隐帝先后派出了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前去征讨,均无功而返,无奈之下,只好让郭威出兵。在郭威为期一年的攻打之下,李守贞终于弃城自焚,而赵思绾与王景崇也只好请降。

又一次胜利班师的郭威受到了满朝文武的拥戴,刘承祐为其设宴洗尘,郭威虽然态度谦恭,但是在众臣如众星捧月一般的赞美之下,也难掩自得的神情,对众人说:“我郭威自从领兵打仗以来,从来就没有败过,几十年来虽然浴血奋战,但是还能捡回一条老命,足见上天对我的眷顾啊!”

众臣举杯恭喜之时,免不了有一些赞誉之词,有人说“将军神勇”,也有人说“攻无不克,真乃神将”,更有甚者说:“郭将军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半壁江山都要靠将军的保护,社稷才能安定啊!”

对于这些溢美之词,郭威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而这种功高震主的形势也让隐帝刘承祐非常担心。他对亲信李业说:“郭威权高,势必造成野心,照此下去,恐怕朝纲不稳。”

李业说:“现在朝中官员,多对郭威崇敬。而且其一党之中,多有把持重权的人。宣徽使王峻以及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都是郭威的党羽,如果稍微有所动静,势必会引起这些人的暴动,到时候恐怕局势不好控制。”

刘承祐怒气冲冲地说:“如果因为惧怕,就放任他这么下去,那还要我这个皇帝做什么呢?”

李业深知刘承祐想做什么,便顺势建议说:“如果想要一次制伏这些人,只好派人刺杀,将他们一举拿下,到时候也可以将军权分配给可靠的人。”

刘承祐忙问:“你有什么良策?”

李业说:“因为知道皇上对于郭威久已忌惮,所以我已经在军中安插了亲信,马军指挥使郭崇是可以信任的人,我可以密令他杀死郭威与王峻。至于王殷,他现在带兵驻守在镇宁,皇上只需要命令镇宁节度使李弘义悄悄杀了他就可以了。”

刘承祐依照李业的计策,秘密安排郭崇和李弘义杀掉郭威等人。但他们没有料到,李弘义其实早就对隐帝的统治心怀不满。他接到密令后并没有按照要求行事,而是将这封诏令拿给王殷看。

王殷一看密令大怒,谢过李弘义之后,急忙赶到郭威军中,将这个消息通知了他。

虽然一直都知道隐帝对自己不满,但是郭威只是希望可以相安无事。但现在看到密令诛杀自己,他也不由得怒上心头,对王殷、王峻等人说:“我一生戎马,因为接受了先帝的托付而为社稷百般征战,从来都没有过一丝抱怨。现在皇帝居然想要诛杀我?我难道还要坐以待毙吗?”

谋士魏仁浦说:“当年先帝托孤于您和史弘肇,但是皇上对您二位手握重权却非常不满。前不久史弘肇被人刺杀,已经表示危机到来了,现在他要对您下手也不值得奇怪了。”

郭威凝重地一边踱步一边说:“我和史弘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